首頁 > 文史語錄 > 范蠡的軍事思想內容是什麼?范蠡將其運用在哪些方面?

范蠡的軍事思想內容是什麼?范蠡將其運用在哪些方面?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9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范蠡服務的越國,位置偏僻,地域狹小,人煙稀少,資源貧瘠,將寡兵少,是典型的小國、弱國,而對手吳國則是位置優越,地域廣大,人口稠密,資源豐富,將多兵衆——著名將領夫差、伍子胥、孫武、伯嚭、王孫雄等,常年保持着陸師、水師10萬以上精銳兵力(是當時各大國常備軍的極限),連年同楚國齊國等周邊國家交戰,戰鬥經驗十分豐富。是典型的大國、強國。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最終結果是,小國、弱國把大國、強國置於死地,連翻身機會都沒有。創造了以小勝大、以弱勝強的光輝戰例,達到了軍事鬥爭的最高境界——“完勝”。由此可以看出范蠡軍事思想的卓越。

縱觀范蠡運籌的滅吳戰爭,可以看出他在踐行老子“以柔克剛”思想中,奠定了中國古代積極防禦戰略思想基石。范蠡本人對自己的軍事才能也很自負,曾對勾踐說:“兵甲之事,種不如蠡”(《史記•越王勾踐世家》)。班固《漢書•藝文志•兵書略》著錄有《范蠡》二篇,屬“兵權謀家”。“克敵制勝之要論”,唐人著述,多引《范蠡兵法》,表明仍存。

《隋志》已不著錄,說明失傳。今天研究范蠡軍事思想,只能從《國語》、《史記》、《越絕書》、《吳越春秋》等典籍中,把“隻言片語”連綴起來。即便如此,也可以看出,范蠡在軍事上有很高造詣,主要體現在以下八個方面。

范蠡的軍事思想內容是什麼?范蠡將其運用在哪些方面?

第一,主張以守待攻。

公元前494年,勾踐不聽范蠡勸阻,堅持出兵伐吳,夫椒一戰,全軍幾乎覆沒,剩餘少數兵力被吳軍圍困於會稽山。在國家生死存亡關頭,范蠡等建議勾踐以退待進,求和圖存,只要能保存國號和勾踐越王名號,就能贏得轉機。

之後,在越國逐漸恢復元氣,勾踐急於報仇雪恨之時,范蠡認爲客觀環境制約力太強,有利時機還沒有出現,條件還不具備時,切不可主動發起進攻,而應等待時機——“時不至,不可強生;事不究,不可強成”。不要和別人挑起干戈、戰爭——“天時不作,弗爲人客”“按師整兵,待其壞敗,隨而襲之”。在時機不成熟情況下盲目進攻.就會“逆於天而不和於人”必然招致慘重失敗——“王若行之,將妨於國家,靡王躬身”,頑強地堅持以守待攻、後發制人的戰略主張。

第二,立足持久防禦。

《吳越春秋》記載,范蠡認爲吳國強敵在前,隨時可能發動突然襲擊,越國弱小,必須時刻保持警惕,立足持久防禦——“審備慎守,以待不虞,備設固守,必以應難”。

據《國語》記載,當時“勾踐之地,南至於句無,北至於御兒,東至於鄞(yín),西至於姑蔑,廣運百里。”

在這麼小的地盤上和地廣人稠軍力強大的吳國抗衡,范蠡除了在政治上採取多種舉措首先規勸勾踐樹立持久防禦全面戒備的思想外,還親自勘查地形,把新都修築成“一圓三環”易守難攻的軍事要塞,在城外高地修築了“固城”——軍事指揮所,“週六百二十步,柱長三長五尺三寸,霤(溜)高長六尺”——觀察吳軍動靜的瞭望臺。在越吳邊境地區,還建立了信息傳遞系統,以便隨時掌握吳軍動向的“烽火臺”。

第三,重視戰爭準備。

范蠡的軍事思想內容是什麼?范蠡將其運用在哪些方面? 第2張

范蠡認爲要戰勝強吳,一要兵強,二要糧足,而只有糧足才能兵強——“使百姓安其居、樂其業者,唯兵。兵之要在於人;人之要在於谷。故民衆則主安,谷多則兵強。王兼備此二者,然後可以圖之也”(《越絕書》)。爲此,他採取了鼓勵生育和免賦稅政策,使越國走上人丁興旺國庫充實的康莊之路,爲滅吳戰爭奠定了人力財力物力基礎。

第四,提高軍隊質量。

范蠡認爲,決戰決勝的戰力取決於軍隊質量——“古之聖君莫不習戰用兵,然行陣隊伍軍鼓之事,吉凶決在其工”(《吳越春秋》)。“工”字有精細、善於、長於、功夫等含義。就是說行軍打仗的勝敗,取決於平時對軍隊建設下的功夫。

范蠡採取的措施:一是以賞罰嚴明手段培訓精兵——“德虐之行,因以爲常”(《國語•越語》),把兵培養成把“矢石”當成“飲料”喝——笑對犧牲、不怕死亡、鬥志極其旺盛的戰士——“修之十年,國富,厚賂戰士,士赴矢石,如渴得飲,遂報強吳,觀兵中國,號稱五霸”(《史記》)。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