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商聖范蠡的故事:范蠡爲何在哪都能東山再起

商聖范蠡的故事:范蠡爲何在哪都能東山再起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1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中國歷史長河浩瀚多彩,長達500多年的春秋戰國更是一個風起雲涌,英才輩出的時期。中國最早的商業學家、經濟學家,同時也是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被譽爲一代商聖的范蠡,就是這個時期的一顆璀璨明珠。雖然范蠡所處的是距今兩千多年前的時代,社會環境、經濟環境,甚至是價值取向和當今社會都不盡相同,但是其身上的很多特質與精闢獨到的思想,還是值得我們今天的企業家與職業經理人學習的。  

商聖范蠡的故事:范蠡爲何在哪都能東山再起

  圖片來源於網絡

吳國被徹底滅亡後,勾踐封賞羣臣,范蠡官拜上將軍,在勾踐一人之下,百官之上。此時范蠡沒有衝昏頭腦,而是冷靜地分析了局勢:能對越國構成威脅的吳國已經滅亡,其他諸侯國不是離得比較遠,就國力很弱,根本對越國構不成威脅。也就是說,天下已經太平,這個時候功高蓋主就很危險了,加之多年的相處,范蠡知道勾踐是一個可共患難,不可同富貴的人。於是,范蠡在政治生涯達到頂峯的時候急流勇退,向勾踐辭官,雖然勾踐以平分國家爲條件來挽留范蠡,但范蠡仍攜妻兒悄然離去。范蠡走後不久,貪戀富貴沒有離開的文仲被勾踐無故殺死。

我們今天的企業領導者不缺乏逆境中奮起的精神,但是往往衝過艱難險阻,卻倒在了勝利與榮譽面前。企業發展到了一定規模後,領導者頭腦是否冷靜,目光是否敏銳就變得十分重要,更重要的是在榮耀與利益面前是否曉利害,知進退,有所爲之後冷靜地分析,應該何所不爲。“不爲”往往是成就企業基業長青的重要因素。 

誠信仁義成就巨賈

范蠡攜妻兒與弟子、門客悄悄來到齊國,化名鴟夷子皮,自此隱姓埋名,開始他另一段同樣輝煌的人生旅程。在齊國,范蠡購買了一些靠海邊的土地,開墾種田,兼營漁業捕撈、開鹽田等。范蠡與妻兒一起下地耕作,同穿布衣,進粗食。范蠡一反商家精打細算的做法,對待僱工十分慷慨。遇到災年減產,就減免地租,同時,開粥場賑濟災民。在年初,他和一些農民、商人簽訂商品收購合約,到年底如果商品價格上漲,范蠡按照市場現價收購,如果價格下跌,就嚴格履行合約價格,由此,各國商人都願意和范蠡做生意,工匠與農民也願意爲范蠡做工。表面看來,這樣做吃些虧,但是范蠡卻擁有了大量優質穩定的合作伙伴,使總成本降低很多。 

商聖范蠡的故事:范蠡爲何在哪都能東山再起 第2張

  圖片來源於網絡

一次,范蠡資金週轉不靈,向一個富戶借了10萬錢。一年後,這個富戶帶着各家的借據出門討債,不慎包裹掉到江中,幾十萬錢的借據和路費都沒了,恰好走到范蠡家,於是投奔范蠡。在沒有借據的情況下,范蠡不僅連本帶息還了錢,還額外贈送一筆路費給這名富戶。由此,范蠡的仁信之名廣播天下。之後,范蠡爲了擴大生意,三次短缺資金,各富戶均主動送錢上門,幫助范蠡度過了危機,抓住了機會。

短短几年時間,范蠡就成爲齊國首富,家資鉅萬。據說在齊國鬧災時,災民聽聞其樂善好施,千里之外都來投奔,領取施捨,被後人頌稱爲“富行其德者”。消息傳到齊國國君的耳中,齊王請范蠡進宮,拜其爲相國。爲相期間,范蠡大力發展經濟,促進齊國與其他諸侯國之間的貿易往來,衝抵災年對齊國物資短缺的困擾,也奠定了齊國經濟與文化繁榮的基礎。三年之後,范蠡再次辭官,“居官致卿相,治家達千金,這對於一介布衣來講,已經到了極致。久受尊名,恐怕不祥”。於是,范蠡掛印封金,盡散家財後飄然離開。

物極必反的道理說來簡單,但是在巨大的名利面前有幾個人能做到呢?我們現在的企業家也很少有急流勇退者,而企業的發展有時需要的恰恰是回頭與反思。退是爲了更好的進,反思是爲了更加明智,就如范蠡的急流勇退,這不是道家的消極思想,而是行止於知的睿智。凡事盛極必衰,在頂峯的時候主動退下來是爲了有機會攀登其他的山峯,而不是重重地摔下來,萬劫不復。

辭官後,范蠡舉家遷至齊國西北的陶地,再次改姓更名--朱公,又以一介布衣之身,空空雙手之本,再次開創家業。范蠡認爲,陶的地理位置得天獨厚,東鄰齊、魯,南通楚、越,西達秦、鄭,北連晉、燕,是天下的中心,非常適合經商,果然,不久此地就在范蠡的推動下,這裏成爲春秋末期東周的經濟樞紐,貿易之都。 

大道自然順勢而爲

范蠡藉助地理位置的優勢從事早期的各國貿易,范蠡對經營貿易的理解是:越國盛產蠶桑、齊國廣耕鋤、秦國多冶煉、趙國善土木,各國有各國的特產與需求,經商就是促成各國間的商品交流,在使各國受益的同時自然得利。  

商聖范蠡的故事:范蠡爲何在哪都能東山再起 第3張

  圖片來源於網絡

范蠡認爲,天時決定農業,天時變化是有規律的,所以穀物收成的好壞也是有規律可循的。在一個農業社會,糧食價格的波動必然引起其他各類相關商品價格的波動,那時的貿易也以農產品爲主,順應這種變化規律來進行貿易,等於抓住了市場的關鍵環節,獲利自然豐厚。范蠡總結了按照時節、氣候、民情、風俗等自然特點進行靈活差異的經營。經營策略是“人棄我取,人取我予;順其自然,待機而動”。他提出“水則資車,旱則資舟”,意思就是在發生水災時做車的生意,在旱災時做船的生意。因爲,當水災時,大家多用船作爲交通工具,這樣必然導致船舶的稀缺,價格上漲,而沒有用武之地的旱路交通工具車輛,則大量積壓,價格便宜,這時乘便宜大量購入車輛,待水災過去,車輛必然稀缺,價格就會上漲。

范蠡還發現價格漲落和自然規律是相同的,即商品的波動規律與幅度極限。一種商品價格上漲到極點後就會下落,價格下跌到極點後就會上漲,出現其所謂的“一貴一賤,極而復反”的規律。這和現代經濟學的論點完全一致。范蠡根據這一理論提出一套購買與銷售的原則與方法:在物價便宜時,要大量收進,他說“賤取如珠玉”,即像重視珠玉那樣對待降價的物品,儘量買進,在像收藏珠寶一樣精心的把貨物存貯起來。等到該商品價格上漲之後,范蠡認爲應該“貴出如糞土”,像拋棄糞土那樣毫不吝惜地將貨物全部賣掉,不要期待價格會不斷上漲,因爲,價格的漲跌是要往復的。

這些理論在今天看來並不深奧精妙,不過是一些自然規律與經濟規律,但是卻非常有效,而我們往往在華麗的技術與紛繁的誘惑中迷失了這些最基本的認知。范蠡能在那個文明尚且不發達,更談不上經濟發達的農業社會時期就綜合天時變化、農業生產、社會需求等因素綜合考量,不能不讓我們歎服。 

 天下己任道義於肩

由古至今,商人都在追求利益的最大化,甚至爲此採用許多不道德的手段,比如投機取巧、哄擡物價、小秤入大秤出等。而范蠡不僅做到了“君子愛財,取之有道”,更有一股俠商的氣概。范蠡認爲:商人能夠牟利的根本是百姓,也就是今天所說的消費者,對待百姓要存感激之心,予以其回報,這樣百姓才更願意與你打交道。這和彼得·德魯克的觀點--企業必須爲社會創造價值,社會纔會回報給企業以利潤--不謀而合。 

商聖范蠡的故事:范蠡爲何在哪都能東山再起 第4張

  圖片來源於網絡

范蠡雖然是一個生意人,但從不急功近利,對於經營的利潤只求成本的10%,不再多取,遇到災年等特殊情況,這個利潤比例還會降低,甚至賠錢救濟災民。在那個歷史時期,商品10%的利潤率是非常低的,因爲,那時運輸極其不方便,戰亂、匪寇導致經營風險很大,做生意的人很少,屬於絕對的買方市場,而且,從當時的經濟發達情況分析,那時還沒出現利潤率精確的計算方法,因此,范蠡賺取10%的利潤應該是毛利率,而非淨利潤。這樣低的利潤率卻能使范蠡迅速成爲巨賈,主要是其交易數額巨大,加之資金從不閒置,迅速週轉,范蠡經營的商品從未積壓過(因爲其爲人信譽好,爲商磊落,更關鍵的是其商品價格比別人的要低很多)。能做到價格低於同行,不僅是降低利潤率,更有賴於范蠡的經營理念--“人棄我取,人取我予”的經營思路,在某種商品過剩,價格很便宜時大量購入,同時,拋售那些稀缺,受人追捧的商品。

司馬遷用16個字精確地對范蠡進行了概括:“忠以爲國;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其實,范蠡無論是從政還是經商,其技巧層面的東西並非多麼高明精妙,助其成功的往往是一些最簡單,最質樸的,人人都懂得的道理,但當我們掌握了越多的技能後,這些質樸自然的東西反倒被掩蓋或遺忘了,而恰恰這些東西是我們絕大多數人欠缺的大道,用在經商上,就是爲商大道。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