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丞相和宰相的轉變!古代爲何設立起了“三省六部制度”?

丞相和宰相的轉變!古代爲何設立起了“三省六部制度”?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8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就給大家帶來古代爲何設立起了“三省六部制度”?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中國古代的皇帝不好做啊,尤其是明清以前的皇帝,並不能隨心所欲、恣意妄爲?爲何?君主集權制發展不夠徹底,皇帝還沒走到真正的一言堂。

當個皇帝還大臣們說三道四,又有什麼快樂?於是歷朝歷代的皇帝一直朝“乾綱獨斷”努力,他們怎麼做的?不斷改換官制,將大臣的權力不斷分解、拆分,而這一切離不開三省六部制,尤其是三省。

西漢初年的幾位皇帝很不高興,尤其是漢文帝、漢景帝,他們居然發現自己有隨時被丞相架空的危險,也難怪他們心情低落。天下是劉氏的天下,可劉氏的皇帝們不一定能管丞相。

丞相和宰相的轉變!古代爲何設立起了“三省六部制度”?

丞相是百官之長,不僅因爲丞相地位高,也是字面的意思——丞相纔是百官的首領,而非皇帝。大臣將日常事務稟告丞相,丞相做出決定,事後把決定告訴皇帝一聲就行了。除非遇到類似七國之亂、匈奴南侵這類的大事,皇帝才參與決定。

劉徹上臺後,他發現必須削弱丞相的權力,可該怎麼做卻是兩眼一抹黑,早期只能用笨辦法——不停地換丞相。漢武帝的丞相大多“死於非命”,大臣聽說自己要當丞相,第一個感覺不是激動,而是恐懼。

有人給漢武帝出個主意:我們何不另起個決策班子呢?劉徹一拍大腿:高!漢武帝將尚書們攏到自己身邊,名義上是爲了方便。因爲丞相是在“皇宮”外辦公,也就是所謂的外朝,遇到大事還得往皇宮跑。

丞相和宰相的轉變!古代爲何設立起了“三省六部制度”? 第2張

漢武帝假意對丞相說:你老來回跑也不是個事,不如將這任務交給尚書們吧。就這樣,尚書們組建的內朝漸漸代替丞相的外朝,成爲實際上的宰相(宰相是制度,丞相是職位)。

尚書檯的長官是尚書令,他逐步取代丞相,成爲新的百官之長,只不過這個“百官之長”僅指地位罷了。武帝后的皇帝們發現尚書令的權力過大,擔憂“丞相”問題重現。

那怎麼辦?後世的皇帝們採取的同漢武帝類似——分尚書檯大權,而這個分權的組織便是中書省。中書省的長官是侍中,而侍中一開始僅是侍奉皇帝人,說白了就是僕從、奴婢。

丞相和宰相的轉變!古代爲何設立起了“三省六部制度”? 第3張

侍中不僅是宦官,普通人也可以擔任。於是皇帝將一些近臣封爲侍中,名義是給皇帝提建議,或回答皇帝的問題。皇帝的問題不就是國家大事麼,時間一久侍中們成爲王朝政策的實際決策者。

侍中剝奪尚書檯的決策權,僅有執行權。這樣一來,侍中、尚書令都不會威脅到皇權。不過還有一個問題:侍中地位低,吩咐尚書檯辦事有點名不正言不順。於是皇帝給侍中加個頭銜——錄尚書事,錄尚書事不是官職,而是職權,可以命令尚書檯。

說着很簡單,卻是一朝朝的經驗教訓。東漢主要是剝奪三公權力(三公大權加一起便是完整的相權),這個時候起作用的是尚書檯。而三國魏晉時期開始剝奪尚書檯大權。

丞相和宰相的轉變!古代爲何設立起了“三省六部制度”? 第4張

曹魏父子三代用中書省來取代尚書檯。曹操建立祕書令,“典尚書奏事”,到曹丕時改爲中書令,長官爲中書監、中書令。曹叡時則“中書監、令,號爲專任,其權重矣”。

也就是自曹魏起,尚書檯徹底淪爲執行機構,不再具有決策權。中書監、中書令權力大,地位卻比不上尚書,這是皇帝有意爲之——以卑位鄰尊。這也是同漢武帝學的。

漢武帝爲加強中央集權,特意設置十三刺史部,顧炎武評價其“夫秩卑而令之尊,官小而權之重,此大小相制,內外相維之意也”。無論刺史給東漢造成多大損失,在當時卻很有必要。

丞相和宰相的轉變!古代爲何設立起了“三省六部制度”? 第5張

再回到中書省。西晉荀勖由中書監升爲尚書令,諸多朋友向他祝賀,他憤恨罵道:“奪我鳳皇池,諸君賀我邪。”我苦還來不及呢,你們怎麼還往我傷口上撒鹽?

門下省是爲分中書省的權,但其過於複雜,我們簡單說下。大家大多聽過三國的十常侍,其權利極大,常侍就歸屬於門下省,不過在三國魏晉改爲散騎常侍。還有比較常見的黃門侍郎,也屬於門下省。

門下省的風光時刻在唐初,唐初的實際宰相是“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可見門下省同中書省是同一級別的。但哪個權力更大呢?這得看唐朝決策會議政事堂在哪開。

丞相和宰相的轉變!古代爲何設立起了“三省六部制度”? 第6張

明清時期,負責具體政策執行的尚書檯變爲六部,皇帝將中書省、門下省改爲內閣,還收回他們的決策權(明朝有太監內朝,清朝則是皇帝),三省徹底退出歷史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