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什麼是“立嫡立長”“擇賢而立”?兩個相比誰更具有優勢

什麼是“立嫡立長”“擇賢而立”?兩個相比誰更具有優勢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0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每當一提起雍正總會和電視裏面的那位,那麼小編就不得不給大家詳細的說一下了。

古代講究“多子多福”,不論是皇家還是尋常百姓家,生孩子都是一個家族最爲喜慶的事情。正如《詩經》裏歌頌的那樣:

“螽斯羽,詵詵兮。宜爾子孫,振振兮。

螽斯羽,薨薨兮。宜爾子孫,繩繩兮。

螽斯羽,揖揖兮。宜爾子孫,蟄蟄兮。”

什麼是“立嫡立長”“擇賢而立”?兩個相比誰更具有優勢

不過皇族的家庭關係比平民的家庭關係要複雜很多,因此也在處理皇位繼承等問題上因爲兒子多而出現了許多麻煩。歷史上關於皇位繼承的問題,大約有兩套主流方案,一套就是“立嫡立長”,一套則是“擇賢而立”,明朝採用“立嫡立長”制度,清朝採用“擇賢而立”制度,那麼究竟誰優誰劣呢?

明朝和清朝,在歷史上是一對對頭,在電視屏幕上也往往互相敵對。但是奇怪的是,專家們提到清朝的時候總喜歡拿明朝跟清朝來對比,其實明朝和清朝兩個朝代的政治、文化、經濟制度都相差太遠了,甚至可以說他們完全不是同一制度下的國家。比如明朝修建長城防範北方,而清朝則修建柳條邊防範南方。在皇位繼承製上,明清也大不相同。

明朝從建立開始就力倡復古,講究的是在一切制度上恢復古老的傳統。中國古代從秦開始的歷史長河當中,最爲“傳統”的無非是秦朝的法制和周朝的禮制。周朝的禮制在某種程度上比秦朝的法制更加深入人心,而周朝禮制的核心就是宗法制。宗法制關於皇位的繼承則是以嫡長子繼承製爲不變的法則,誰違背誰就是天下的敵人,因此明太祖也以嫡長子繼承製爲明朝的根本大法。

而清朝由於是一個比較突兀出現新的朝代,並沒有歷史上的傳統規矩可以繼承,所以他們的皇位繼承製度就以自身的八旗制度爲模板建立起來的。由於努爾哈赤在1615年建立的八旗制度有幾個軍事掌權人,所以清朝內部的權力其實一直以一種“民主選舉”的模式來進行,所以在皇位繼承上也採用比較“民主”的“擇賢而立”制度。

什麼是“立嫡立長”“擇賢而立”?兩個相比誰更具有優勢 第2張

那麼,二者究竟在歷史上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呢?誰的優點大一些,誰的優點小一些呢?讓我們去歷史事件當中尋找答案。明朝從朱元璋開始就以立嫡立長爲皇位繼承製的最高原則,期間只被朱棣一個人打破過,不過朱棣一方面儘可能的讓自己符合“嫡長子”的標準,另一方面又嚴令自己的子孫以嫡長子繼承。

即使朱棣曾經在靖難之役的戰場上拍着自己的第二個兒子的肩膀說:“老二啊,你要努力,你大哥的身體可是不好啊!”但是等到真正繼承皇位的時候,他還是毫不留情地把皇位傳給了“身體不好”的朱高熾,並且爲了防止自己的二兒子效仿自己搞靖難之役,他很早就把自己的皇太孫帶在身邊北伐,學習打仗,可見他對嫡長子繼承的執念有多大了。

從朱棣以後開始,明朝雖然有許多關於皇位繼承的爭論,但是基本最後都嚴格的按照嫡長子繼承製來執行,沒有出現過大的變動,直到明朝滅亡。

而清朝的“擇賢而立”其實在努爾哈赤死後就曾經產生過巨大的危機,皇太極(努爾哈赤第八子)是努爾哈赤的第九子,雖然說史書都記載他很“賢明”,可是誰又說得清誰比誰更賢明呢?誰又會覺得自己沒有別人賢明呢?爲了坐穩皇位,皇太極最終囚禁了自己的兄弟阿敏和莽古爾泰,其他各個兄弟也被他暗地裏打擊。

但是被皇太極放過的多爾袞等皇太極死後就開始顯示出他對自己哥哥的不滿了,他大權獨攬,甚至連國家的玉璽也被帶到了自己的王府當中,要求順治(皇太極第九子)叫他“皇父攝政王”。其實這時候順治已經是形同傀儡了,更是有很多傳聞說順治的媽媽孝莊都被多爾袞娶了,究竟是真是假不得而知,但是可見當時局勢的混亂。多爾袞死後,被順治鞭屍。

什麼是“立嫡立長”“擇賢而立”?兩個相比誰更具有優勢 第3張

等到康熙老了之後,皇位繼承製度又出了大問題,康熙一輩子做的大事多,生的兒子也多,活的歲數也多。等他老年的時候,一堆兒子指望着他那個位置,但是他卻只能選擇一個人。康熙爲此也舉棋不定,冊立一個太子又廢除一個太子,搞出來個“九子奪嫡”的故事。最終還是被心狠手辣的雍正做了皇帝。

雍正深知“擇賢而立”皇位繼承製的問題,等他自己繼位以後,他就將皇位繼承製改成了“祕密立儲”制,直接自己一人偷偷地決定哪個兒子當皇帝,這也就解決掉了“九子奪嫡”的危機,同時也相當於廢除了“擇賢而立”的制度——因爲他根本就不去讓大家去選賢能的兒子來做皇帝,直接自己一個人決定。這也可以看做“擇賢而立”制度的實質上的失敗。

因此,通過對比我們發現,還是明朝的“立嫡立長”皇位繼承製更加適合古代的皇位繼承。因爲“擇賢而立”實際上相當於給了每個皇子一個“希望”,也給了他們互相殘殺的理由。而嫡長子繼承製則沒有這麼多麻煩,至於皇帝到底是不是“賢能”,誰又能在皇帝上臺之前真正看出他是賢能還是不賢能呢?

加上明朝實際上有一個大權獨攬的內閣,許多皇帝的話他們也可以不聽,所以皇帝只要是個正常人,究竟“賢能”與否對國家大局的影響並不是很大,只要皇帝和內閣有一方是比較賢能的,天下大局就不會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