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真相 > 古代錢幣是如何製造出來的 古人根據需要可分爲“母範”和“子範”

古代錢幣是如何製造出來的 古人根據需要可分爲“母範”和“子範”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1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就給大家帶來古代錢幣的文章,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導語:

2009年的冬天,徐州市大同街附近的施工工地上發現了重量近1500千克的新莽時期的貨幣,所有的錢幣都是用麻繩穿系後整齊地碼放在坑內。這麼多的錢幣,是如何製造出來的呢?

古代錢幣是如何製造出來的 古人根據需要可分爲“母範”和“子範”

兩漢時期青銅錢幣普遍採用的是範鑄法。鑄錢首先要製作出錢範,再將熔化的銅水注入錢範之中,等到冷卻以後取出,這時的錢幣形制還比較粗糙,還要進行進一步的精加工。 因此錢幣的生產數量、生產效率,以及錢幣質量的好壞,在很大程度上是由錢範的製造技術水平決定的。漢代社會經濟發展,對錢幣需求相應擴大,迫切要求增加錢幣供應,從而也促進範鑄技術改進,提高鑄造錢幣效率。

古代錢幣是如何製造出來的 古人根據需要可分爲“母範”和“子範” 第2張

錢範根據不同的需要,可以分爲“母範”和“子範”。現代的“模範”一詞, 其詞源本義就是製造青銅器物的模型和模子,在中國古代青銅器鑄造中,離不開“模”和“範”。鑄錢的銅範常常被稱爲“銅母範”,上面排列着將要鑄造的錢幣模型,即爲“銅模”,用它來翻制帶有錢幣型腔的陶子範,就比較方便。用一塊銅母範,可以翻制許多“陶子範”即爲“陶範”。

人們將同類的陶子範疊放起來,將上下各層子範通過中間的孔道接通,那麼一次澆鑄中,熔化的銅水可以流向各個層面,就可以得到更多的錢幣。這就是錢幣鑄造中最早採用的疊鑄技術。正是疊鑄技術使漢初銅母範上的錢幣模型大多呈放射排列,這樣更利於鑄造中青銅溶液的流動。漢武帝以前,民間和郡國都能私自鑄幣,但其規模自然不能與國家鑄幣廠相比。民間大多采用簡單易行的石範鑄錢,郡國因具有一定財力及技術力量,則大多采用銅範鑄錢。

古代錢幣是如何製造出來的 古人根據需要可分爲“母範”和“子範” 第3張

由考古發現得知,郡國鑄造五銖錢大多用的是銅子範。徐州博物館館藏的幾方子範均爲銅質,很多人在參觀時都會發問:熔化的青銅液體流人銅範內是否能夠澆鑄出貨幣來?答案是肯定的。有專家實驗研究,澆鑄前在銅範面上塗上一層含碳的液體,一方面便於脫模,另方面又起到了高溫銅液與銅範間的隔離膜作用。

古代錢幣是如何製造出來的 古人根據需要可分爲“母範”和“子範” 第4張

到了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漢武帝廢除赤仄五鐵,又禁止郡國鑄錢,各個郡國鑄造的五銖全部銷燬成銅,送交到上林三官,並明令全國統一使用上林三官新鑄五銖。作爲一個國家,要想統一幣形, 除頒佈嚴格法令以外,還必須有技術保證。

古代錢幣是如何製造出來的 古人根據需要可分爲“母範”和“子範” 第5張

歷年出土與發現的西漢上林三官五銖錢範,與武帝以前的石質、陶質、銅質陰文面範明顯不同。到目前爲止,發現的上林三官五銖錢範,基本上都是陶範,但是它們並不像半兩陶子範那樣能直接用來鑄錢。武帝以後的五銖陶範中不少是陶質陽文範,它們並不是用來直接鑄錢的,而是用來翻制子範用的,故稱它們爲“陶母範”。西漢陶母範的大量應用,說明其制範、鑄錢工藝比之前又有了新的發展。

發展到新莽時期,王莽多次推行幣制改革,幣形花樣翻新,這也促使鑄幣的精度、工藝等得到進一步提高。 到了隋唐五代則採用翻砂法鑄幣,錢幣數量就增加得更快了。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