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井田制”是什麼時期的制度?“井田制”又是怎麼瓦解的?

“井田制”是什麼時期的制度?“井田制”又是怎麼瓦解的?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8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井田制”是什麼時期的制度?“井田制”又是怎麼瓦解的?小編給大家提供詳細的相關內容

說到井田制其實大家也知道的還是挺有意思的,也是當時古代社會的一種產物,說到井田制其實很多人也還是比較感興趣的,那麼有的人問了,到底什麼是井田制呢?這個制度好不好,最後又是怎麼瓦解的呢?下面就着這個問題一起來分析揭祕看看吧,感興趣的網友別錯過了!

“井田制”就是商、周時出現的一種國有土地制度,將田地按南北或者東西方向,以道路、溝渠等將其分成一塊塊方塊小田,形狀像個“井”字,所以叫做“井田”。它的所有權是歸商王或者周王的。

“井田制”是什麼時期的制度?“井田制”又是怎麼瓦解的?

(井田)

在井田制中,以一“井”爲一個耕作單位,長、寬各百步面積約爲百畝。領主佔有最中間的一塊田,稱爲“公田”,面積約佔一井的九分之一。農奴佔有的叫“私田”,圍繞在公田四周。農奴們要爲公田提供無償勞動和服公田的賦稅、徭役,要將私田的收穫的一部分以貢賦形式獻給領主。農奴們往往圍着井田居住,形成自然村莊,方便管理土地。

據《禮記》記載,井田是不可以隨便轉讓或者買賣的,這就是所謂的“王田不鬻”。而農奴從二十歲起獲得“私田”的耕作權,六十歲時上交。

“井田制”是什麼時期的制度?“井田制”又是怎麼瓦解的? 第2張

井田中位於河流附近、背山向陽的平展土地是領主佔有的公田,也叫"大田",這些公田一般位於城市郊區,因爲耕種大田需要就近管理,所以這些耕作者一般住在城市裏,叫"國人"。他們只負擔軍賦和兵役,每年向國家交納一點米作爲軍費。他們是周代的平民。

第二類是距離城市較遠、比較貧瘠的田,由住在城市之外的庶人耕種。城市之外又叫“野外”,所以這類耕種者被稱爲"野人"。他們沒有任何權利,只有給領主耕種井田和服雜役的義務。

隨着時代的發展,到了春秋時期,“井田制”逐步衰落了,其衰落原因很多,最主要的一條是人口出現了變化。

《韓非子》上說:“古者丈夫不耕,草木之實足食也;婦人不織,禽獸之皮足衣也。不事力而養足,故民不爭”。可是隨着人口不斷增長,土地的壓力越來越大,各諸侯國都面臨人多地少的情況。而各諸侯國爲了自己的國力,不斷鼓勵生育,或者鼓勵移民,人多地少的矛盾更加突出了。

“井田制”是什麼時期的制度?“井田制”又是怎麼瓦解的? 第3張

爲了解決這個矛盾,奴隸主們便強迫庶民開墾井田以外的空地,在上面種植農作物,這種土地叫做私田。私田是可以轉讓、交換的。隨着周王室內的權力被分封的貴族們架空,他們不但開闢私田,還把目光瞄準了公田。各諸侯國之間爲爭奪土地的戰爭和糾紛不斷,原有的土地制度已不再適應當時社會生產的需要。

春秋戰國時期,做爲流通工具的貨幣在市場上已經很成熟,管仲就指出“黃金刀布者,民之通貨也”,商品的交換和商業流通也促成了發達的市場。貴族們通過收取市場交易的稅費獲得了巨大的利益,而井田制所交納的稅費相比之下就顯得非常有限了。領主們爲了改變這種狀況,也在不斷探索,由原來的“藉而不稅”改爲“履畝而稅”,出現了新的土地形式——“初稅畝”,規定在公田稅收之外,對原來不徵稅的農奴的田地和井田中公用土地都按一定份額繳稅。正是“初稅畝”在財稅收入上能給奴隸主們帶來更大的收益,所以纔會取代井田制。

春秋戰國時期,生產力較之周朝取得了很大的進步,出現了鐵器農具。河北榮城縣就出土過一件當時的鐵製耙子。鐵在當時被稱爲“惡金”,很多春秋墓葬中都有鐵器的出土,說明當時鐵製農具已得到全面推廣。

在耕作方式上,春秋時期也已牛耕代替了商代以來的人力耕作。春秋時期,牛拉犁耕作是很普遍的耕作方式,牛不再單純是祭祀祖先的祭品,而是參與農業生產的重要工具。

“井田制”是什麼時期的制度?“井田制”又是怎麼瓦解的? 第4張

(初稅畝制)

正是由於生產力的發展,農業生產可以實現以戶爲單位的耕作,每個勞力可耕作的土地面積成倍增長,大集體耕作的井田需要大批勞動力,耕作者的生產積極性受到影響,出現了“民不肯盡力於公田”的普遍情況。一些頑固堅持井田的舊貴族手下的老百姓紛紛逃往新貴族門下,與這些新貴族建立了地主與農民的嶄新的社會關係。雖然他們還不是真正意義上具有自由身份的農民,但比之前的奴隸身份要自由得多。

隨着耕種者的逃亡,大量的公田荒蕪了,束縛了農業生產,不適應當時的社會形勢的“井田制”不可避免的受到衝擊,再也無以爲繼。

隨着公元前594年,魯國正式廢除井田制,實行初稅畝,承認私田合法,一律徵稅,新的生產關係和土地制度正式登上歷史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