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和氏璧是哪國的 和氏璧的由來

和氏璧是哪國的 和氏璧的由來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5.95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和氏璧是哪國的 和氏璧是怎麼來的

據記載,和氏璧本應該是楚國的,但後來到了趙國。

和氏璧剛開採出來時的名稱,此後將沒有經過加工的美玉的原石,稱作“瑋”。卞和洞亦名抱璞巖、抱玉巖,是和氏璧的出生地,位於湖北省南漳縣巡檢鎮荊山。相傳爲春秋時楚國人卞和採玉處,故名。洞由巨巖天然巧成, 石型圓潤,石表青翠。洞上方有玉坑、濯玉澗、鳳凰池等多處勝蹟。洞中可容數十人,巖壁有“青螺石帳”鐫 字,置身其中,彷彿入玉珠帳裏。

關於和氏璧的最早記載,見於《韓非子》、《新序》等書,並且情節大致相像。(以下部分文字譯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春秋時楚人卞和在楚山,一說荊山(今安徽蚌埠市)看見有鳳凰棲落在山中的青石板上,依“鳳凰不落無寶之地”之說,他認定山上有寶,經仔細尋找,終於在山中發現一塊玉璞。厲王命玉工查看,玉工說這只不過是一塊石頭。厲王大怒,以欺君之罪砍下卞和的左腳,逐出國都。厲王死,武王繼位,卞和再次捧着璞玉去見武王,武王又命玉工查看,玉工仍然說只是一塊石頭,卞和因此又失去了右腳。

楚文王繼位後,卞和懷揣璞玉在楚山下痛哭了三天三夜,以致滿眼溢血。文王很奇怪,派人問他:“天下被削足的人很多,爲什麼只有你如此悲傷?”卞和感嘆道:“我並不是因爲被削足而傷心,而是因爲寶石被看作石頭,忠貞之士被當作欺君之臣,是非顛倒而痛心啊!”(寶玉而題之以石,貞士而名之以誑,此吾所以悲也)於是,文王命人剖開這塊璞玉,見真是稀世之玉。爲獎勵卞和的忠誠,美玉被命名爲“和氏之璧”,這就是後世傳說的和氏璧。

和氏璧是哪國的 和氏璧的由來

和氏璧面世後,成爲楚國的國寶,從不輕易示人。後來.楚國向趙國求婚,使和氏璧到了趙國。公元前283年,秦昭襄王聽說趙國有和氏璧,提出以15座城相交換,因趙弱秦強,趙國不敢怠慢,但又不情願,便派智謀雙全的藺相如奉璧使秦。藺相如知道其中有詐,偷偷將和氏璧送回了趙國。此事在司馬遷《史記》中有詳細記載。

但後來,和氏璧還是被秦國擁有,至於何時、如何被秦國擁有,史無記載。秦王政十年(公元前237年),李斯在上《諫逐客書》中提到:“今陛下致崑山之玉,有隨、和之寶。”“隨、和之寶”,即指“隨侯之珠”與“和氏之璧”兩件當時著名的寶物。很有可能,趙國是在不得已的情況下,畏懼秦國的強大,將和氏璧送給了秦國。

從此以後,關於和氏璧的記載屢見不鮮,並大都相信《韓非子》、《新序》等書的記載。如西晉傅鹹《玉賦》說:“當其潛光荊野,抱璞未理,衆視之以爲石、獨見知於卞子。”唐代詩文中關於和氏璧的記載更多.大詩人李白《古風》三十六便有“抱玉入楚國,見疑古所聞。良寶終見棄,徒勞三獻君”的詩句。

據《史記》記載,秦王政九年,便製造了御璽,劉邦滅秦得天下後,子嬰將御璽獻給了劉邦,御璽成爲“漢傳國寶”。到漢末董卓之亂,御璽先後落入孫堅、袁術之手,再傳魏、晉。五胡十六國時,一度流於諸強,後被南朝承襲。隋滅陳後,御璽被陳朝的蕭太后帶到突厥,直到唐太宗貞觀四年(公元630年)御璽歸唐。五代時,天下大亂,流傳的御璽不知所終。在六朝以後的記載中,大都認爲被秦始皇所用的御璽是用和氏璧改造而成的。

清代以後,人們開始對和氏璧的真實性產生懷疑,乾隆皇帝在《卞和獻玉說》中,認爲這只是韓非子的寓言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