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源賴朝:建立鎌倉幕府,幕府時代的開始

源賴朝:建立鎌倉幕府,幕府時代的開始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4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早期經歷

1147年四月八日,源賴朝出生於尾張國熱田(今愛知縣名古屋市熱田區),是源義朝三男。幼名“鬼武者”,或者是“鬼武丸”。母親是熱田神宮大宮司藤原季範的女兒由良御前。1158年,源賴朝任皇后宮權少進。

1159年,源賴朝十三歲。這年陰曆十二月,日本發生了平治之亂。以後白河上皇爲靠山的平氏,擊潰了藤原信賴和源氏。源賴朝的父親源義朝在事變中戰死,源賴朝也因隨父參與了戰亂,而被獨自流放到荒涼的伊豆半島的蛭小島。平治之亂以後,平氏武士集團的首領平清盛,平步青雲,躋入朝廷公卿之列,官至太政大臣,“平相國禪閤諮管領天下。”不僅平清盛本人榮任高官,而且平氏一門也都竊據了要職。“平治亂逆以後,天下之權偏在彼私門,長女者,始備妻後,續而爲國母,次女兩人,共爲執政之家室,長婿重盛,次男宗盛,或升丞相,或帶將軍,次二子息,升進恣心,凡過分之榮幸,冠絕古今者軟。”在二十年流放生活期間,與北條時政之女兒結婚,受到保護。

1180年,已是源賴朝流放伊豆的第二十一個年頭了。這二十餘年的伊豆流放生活,對源賴朝的性格產生了不可忽視的影響。平治之亂把他遠遠地拋到政治旋渦之外,作爲兩雄爭鬥的犧牲品,而被流放到政治和經濟落後的伊豆半島,長期過着冷寞、孤獨的生活。加上政治上的挫折和不得志,養成了他堅韌的忍耐力和強烈的復仇精:神。他身居地方,非常清楚地看到了社會上對平氏的廣泛不滿,深深體會到民力的不足和百姓的飢苦,也深知地方武士的苦衷和所求。他密切注視着平氏的動向,冷靜而周密地分析形勢,清楚地認識到平氏政權已如大廈將傾,堅信“凡此二三年,彼禪門及子孫可擊敗之”。

源賴朝:建立鎌倉幕府,幕府時代的開始

源平合戰

1180年四月,源賴朝奉皇子以仁王之命,打着“以仁王令旨”的旗號,聯合源氏各系子孫起來討平,但不久失敗,後渡海逃往安房。平清盛下令徹底消滅源氏,並要發兵伊豆,滅掉源賴朝,以解除心頭之患。在這種形勢下,源賴朝毅然舉兵討平。源賴朝從伊豆起兵之後,在軍事上並不是常勝將軍,也吃過敗仗。最慘的一次是1180年陰曆八月的石橋山之戰。他以三百騎兵力,與平氏武將大庭景親三千騎兵力正面對峙,結果遭慘敗,兵力所剩無幾,“遁入山中”。這次失敗,對源賴朝的教訓頗大。從日後的多次戰役中可以看出,他吸取了這次失敗的教訓,即在沒有充分準備的前提下,儘量避免與敵進行正面攻堅戰。從源氏與平氏的幾次大決戰過程中,源賴朝的戰略戰術思想是戰略上求穩,戰術上求快,不打則己,一打必勝。

1180年陰曆十月的富士川之戰。這是源賴朝舉兵後的關鍵一戰。這時,雖然源賴朝的兵力已相當龐大,軍隊的戰鬥力也勝於平氏軍,但是源賴朝並沒有輕敵。在正面擺出決戰態勢的同時,採取迂迴包抄戰術,令武田信義率軍在夜深入靜之時,包抄敵後。武田軍通過富士沼澤地時,驚動了羣集在沼澤地裏的水鴨,羣鴨驚恐,鳴叫亂飛,“羽音編成軍勢之壯”。平氏軍突聞源軍自背後襲來,嚇得失魂落魄,慌忙逃竄,源氏軍不戰而勝。這次戰役的勝利,太大削弱了平氏的威勢,平清盛在失敗中一病不起,於翌年陰曆二月一命嗚呼。源賴朝相繼佔領房總、武藏、相模等地。1180年陰曆十月,源賴朝進京,朝廷任命他爲權大納言兼右大將職。12月,源賴朝離京返回鎌倉。稱“鎌倉殿”,同時,源賴朝爲統一管理御家人建立了侍所。

1183年,源賴朝建立東國政權,同年朝廷頒佈《壽永宣旨》,承認其在東部之統治權。與進入京都的武將源義仲和西國的平氏對立。1184年派其弟源義經率軍西征,討滅源義仲。次年,源義經發動經壇之浦之戰消滅平氏。同年,源賴朝以追捕與院政接近的兄弟源義經爲由,在各地設置守護、地頭職。可是,隨着賴朝勢力的擴展,有許多行政和司法事務要處理,那麼建立相應的家政機構,便提到日程上來了。並於1184年陰曆十月六日,正式建立了公文所,負責處理行政事務。由大江廣元任別當,中原親能任次官,藤原行政、藤內遠元、甲斐四郎、大中臣秋家等爲寄人(評議)。二十日,成立問注所,負責“諸人訴訟”的裁訣,由三善康信任執事。

源賴朝:建立鎌倉幕府,幕府時代的開始 第2張

討滅平氏

1184年爆發了一谷之戰。隨着源氏勢力的發展,平氏退據關西,企圖以四國的屋島爲根據地,控制瀨戶內海。陰曆二月,平氏更集數萬騎軍兵,扼守攝津與播磨交界的一谷要地(今神戶市須磨區),妄圖拒源氏軍於關西門外。四日,源平兩軍對陣。平氏佈陣于山之西,源氏佈陣于山之東,“相隔三裏行程”。一谷後山名鵯越,“石巖高聳而駒蹄難通,澗谷深幽而人跡已絕”。源義經挑選了七十餘勇士,攀越鵯越,奇襲平氏軍指揮部,致使平氏軍失去指揮核心,“失商量敗走,或策馬出一谷之館,或掉船赴四國之地”。

1185年陰曆三月,又進行了壇浦之戰。一谷之戰失敗後,平氏以瀨戶內海爲中心,重振實力。爲了最後消滅平氏勢力,源氏開始佈置與平氏的決戰。首先於1184年陰曆九月,源範賴率軍從陸路西進,採取大迂迴的戰術,以圖切斷平氏退據九州的後路。範賴軍歷經飢餒、困苦,1185年陰曆二月終於在九州地方豪族的支持下,渡海抵豐後(今大分縣),象一把尖刀插入敵後。與此同時,源義經進軍四國。十七日,源氏軍在源義經的率領下冒雨從攝津的渡部津(今大阪市)渡誨,登上屋島,從背後奇襲平氏軍。平氏軍狼狽逃竄,最後退至彥島。這樣,平氏軍便處在源義經、源範賴兩軍的前後夾擊之中。陰曆三月二十四日,源、平在長門國赤間關壇浦海面相逢。平氏以五百餘艘戰船,向源氏軍挑戰,源氏軍在源義經的率領下,一舉殲滅了平氏軍,取得大勝。平氏將帥多沉沒海底。

壇浦決戰之後,源賴朝在軍事上取得了決定性勝利。源賴朝自1180年陰曆八月伊豆舉兵,至1185年3月壇浦決戰,徹底消滅平氏,前後只歷經五年。此後,擺在源賴朝面前的課題是,如何在鞏固軍事戰績的基礎上,在政治、經濟方面真正確立領導地位。許多歷史事實表明,作爲武士世家後裔的源賴朝,要獲得各地武士們的暫時歸附和支持,是比較容易做到的,但是維持長久,並在全國確立源氏的統治,並不是輕而易舉的事情。同樣出身於武士世家的平清盛,也曾得到過廣大武士的支拌,憑此而步入政治舞臺,但是不久就曇花一現,衰落了。源義仲的武威不亞於平清盛和源賴朝,起兵之初也頗得地方武士的支持,但由於缺乏治政才能,也迅速地從歷史舞臺上消失了。

源賴朝:建立鎌倉幕府,幕府時代的開始 第3張

安定秩序

1185年陰曆十一月,由源賴朝提出,經院廳批准,在朝廷建立“議奏”制。以右大臣藤原兼實爲首的十名議奏,都是由賴朝推薦的、與鎌倉方面關係密切的貴族。同月,大江廣元建議源賴朝設置守護、地頭。賴朝十分認可,立刻派北條時政前往京都,正式向院廳要求實行以下措施:(一)“諸國普遍設置守護、地頭”,(二)“不論權門勢家莊(園)、公(領)、可宛課兵糧米(每段五升)”。源賴朝的上述要求,院廳第二天就同意了。這是一件極爲重大的事件,朝廷貴族得知此事,心情十分沉重,說“分賜五畿、山陰、山陽、南海、西海諸國,不論莊公、可宛催兵糧,非啻兵糧之催,皆可知行田地”,其含意之深,“非言語所及”。 [7] 源賴朝在十二月六日也曾寫信給朝臣九條兼實,敘及設置守滬、地頭的用意,是因爲當時尚有謀叛之輩,他們常常煽動武士,無端鬧事。爲防止發生不測之事,決意設置守護、地頭。

雖然由於受到豪強貴族的抵制,派遣守護、地頭的地區一度受到了限制。但隨着源賴朝勢力的發展和鞏固,這一制度最後還是被推廣到全國。守護是源賴朝派到各地國衙內的政治代表,由有勢力的御家人擔任。其主要職責是:鎮壓管轄範圍內的反叛者、兇殺者,一身兼有檢察、司法、軍事大權;管理所轄範圍內的武士,組織他們輪番到京都股“大番役”;管理所轄範圍內的神社、寺院、交通道路等行政事務。然而守護卻常越出上述職權範圍,侵犯國衙的權力。他們以維持治安爲名,不斷地向公私莊領滲透。地頭是源賴朝派駐莊園的政治代表。由御家人擔任。他們擁有警察權、徵稅(年貢、兵糧米)權,以及管理土地權。守護、地頭直接受命於源賴朝。守護地頭制的確立,標誌着源賴朝統治的鞏固和加強。他通過守護、地頭制,一方面有效地控制了各地武士,防止亂謀的發生,另一方面把自己的勢力伸入公私莊園,不僅保證了軍事需求的供給,而且更是以強大的武力爲支柱,在經濟上對貴族、豪強加強了限制。

源賴朝:建立鎌倉幕府,幕府時代的開始 第4張

受封將軍

1186年,源賴朝寫信給議奏藤原兼光,暢述他建議設立議奏的用意。他說設置的目的,是“抽兢戰之誠,可令興行善政”。他要求各議奏“諸事當行正道”,“天下之政道者,依羣卿之議奏”,你們應當“無私不諛”。凡違及社會安定之“亂端之事”,“縱雖是敕宣院宣”,也應“再三覆奏”,知而不奏,則“定非忠臣之禮”。充分表露了賴朝對議奏的看重。其後,賴朝還支持藤原兼實與皇室結親。

1190年正月,兼實之女入宮,四月立爲後鳥羽天皇的中宮。賴朝對兼實說:“今日雖法皇掌政,不思萬事,但一旦法皇去死,即是後鳥羽天皇治政之日”,可見賴朝的用心之苦。他通過朝廷內部的親鎌倉勢力來控制皇室的做法,比之平氏等直接操縱朝政,確實要高明得多。

爲適應形勢發展,賴朝開始整頓統治機構,1191年正月,將公文所改組爲政所,設別當、令、案主、知家事四級官吏,由大江廣元繼任別當,藤原行政爲令,藤井俊長爲案主,中原光家爲知家事。與此同時,充實問注所和侍所,問注所執事仍由三善康信繼任。侍所設別當、所司、公事奉行等職,仍由和田義盛任別當。此外,還設置了京都守護、鎮西奉行及奧州總奉行等職。源賴朝的上述行政機構的整頓,標誌着鎌倉武士政權組織機構的完善。1192年陰曆三月,後白河法皇突然死亡,藤原兼實控制了朝政。七月,朝廷正式任命賴朝爲徵夷大將軍 。1198年十月參加相模川橋落成典禮後,歸途中從馬背跌下,從此一病不起,1199年正月(公曆2月9日)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