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紙上談兵的趙括 其實是戰國時期一代名將

紙上談兵的趙括 其實是戰國時期一代名將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4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提到長平之戰,幾乎人人想到的一個詞語就是“紙上談兵”,而創造出這個成語的人就是趙括,幾千年來,趙括一直被作爲一個反面形象來教育國人,要大家知道,理論是蒼白的,只有實踐才能出真知。中國的歷史大抵如此,事實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要能爲統治者服務,能體現統治者的意志。因爲中國的正史都是官家編著的。故意避重就輕的就不說了,翻開國人引以爲豪的《二十四史》這樣的篇幅可謂汗牛充棟。

紙上談兵的趙括 其實是戰國時期一代名將

更有甚者竟然完全無視現實,在事實實在無法爲統治者說話的時候,他們就捏造事實,編出一本歷史來,我不知道在正史中有多少這樣的篇章是無恥的文人編撰出來的。反正玄武門事變的史實肯定是編的咯。正因爲如此,中國歷史上纔有那麼一句名言,一句無恥但是正確的名言——勝者爲王,敗者寇,因爲勝利的人才可以有權利編撰歷史,掌握歷史的話語權,來矇蔽無知的後人。

現在我就要根據一些現成的史實和一些簡單的分析來爲趙括這位悲劇英雄翻案。首先,來分析一下長平之戰的原因和意義:

長平之戰的起因實際上是秦軍在完成強國路線之後,開始統一天下吞併六國的第一步。當時的山東六國要麼國力過於衰弱,要麼因爲國內政治事件自我消耗。根據秦國遠交近攻的戰略思想,國力強盛的趙國成爲了秦國的第一塊絆腳石。具體的上黨郡城池的事件就不分析了,就按照史記的說法,姑且聽之吧。

其實從長平之戰的規模和後來的影響看,實際上秦國掃清了趙國也就是取得了進攻其他山東六國的軍事主動權,山東諸國中最強大的機動兵團一旦被掃滅,六國均暴露在秦軍的軍陣之下,無險可守。秦國逐步蠶食六國就是板上釘釘的事情了。

 

 交戰雙方的實力對比

兵力:秦軍60萬 趙軍:45萬

前期將領:王翦:廉頗

後期將領:白起:趙括

國力:秦國經過了商鞅變法,獎勵農耕,積聚財富,國內政治清明,軍隊戰鬥力強悍,能征善戰的名將極多。綜合國力第一,加之秦國地處西北,民風彪悍,尚武精神極強。趙國以商業立國,在農耕時代綜合國力得不到保障,沒有豐滿的戰略物資供應,但是趙國經過了武靈王的軍事改革,在軍事上非常強悍,尤其是騎兵戰術相當厲害,吸收了遊牧民族的長處。因爲趙國地處邊疆,經常受到匈奴等兇悍騎兵的磨練,士兵實戰能力不錯。單兵作戰能力完全有可能在秦軍之上,最次也能混個平手。但是國力睏乏,打不起消耗戰。

紙上談兵的趙括 其實是戰國時期一代名將 第2張

在戰爭前期,雙方成膠着狀態,趙軍據險不出,避其鋒芒。廉頗的戰法主要是看中了秦軍屬於勞師以遠,後勤補給困難。廉頗的想法是大量的消耗秦軍的國力,要知道60W大軍的開銷是相當巨大的,秦國的補給又屬於遠程補給,困難可想而知。待到秦軍後勤出現了短缺,國內已經支付無力,秦軍銳氣自然受挫,說不定也來點兵變就更好了,二來,秦軍長期遠征必然疲敝,到時候自己盡出其精銳部隊,可以一舉蕩平秦軍。

這個想法固然不錯。但是仔細分析,其實漏洞不少,1.趙國國力不濟,跟秦國打持久戰肯定不是明智的選擇。雖然秦軍消耗巨大,己方的45W大軍也是趙國不小的負擔。2.既然想好了正面據險不出,爲何不派出小股的精裝騎兵不斷騷擾其後勤補給線,不求戰果只求拖垮敵人。兵法說,正兵以對,奇兵制勝。廉頗光打消耗戰,戰術未免過於單一。3.戰和不定,外交失敗。

按照理由說,此次趙軍對秦軍的長平之戰,乃是其他六國的前哨戰,應該積極在外交上加以斡旋,爭取其他諸國的支持,讓他們明白脣亡齒寒的道理,在物資上支援長平前線的趙軍,然後可派一支聯軍有生力量只取咸陽,讓秦軍自顧不暇,長平之戰不戰而勝。(在邯鄲之戰中,趙國倒是採用了這一招,爲何早早不用)。

竟然在開展前期,派出使者談和,使得其他諸國誤以爲趙國不想做他們的擋箭牌,於是人人自保。4.低估了秦軍的後勤保證力量和秦國的綜合國力,本來廉頗以爲會很快到來的補給困哪,軍隊譁變等事情一直沒有發生,廉頗等待這個機會竟然等了三年。

有了這四個致命的漏洞,再加上秦國的反間計,直接導致廉頗下臺。至於新將領的人選問題,秦國的反間計當然是重要的條件,但是仍然是外因,而內因則是,趙國無人願意接手這個燙手的山芋。趙國此時的名將尚有李牧、田完、樂毅、平原君趙勝。

 

縱觀整個歷史,這幾位也屬於赫赫有名的將領了。他們之中的任何一人都是在厚厚的史書中大放果光芒的。然而就是這個四位名將也無一人願意接手。最後由他們中的三位聯合推薦了趙括。

紙上談兵的趙括 其實是戰國時期一代名將 第3張

此時的趙括沒有統帥過任何一支部隊,可以想見,這樣的一名年輕人,可以得到四位名留青史的名將的一致推薦,可以從側面反映出,趙括不光不是個無能之輩,而且是個潛力巨大的千古名將。

趙括得到任命之後,沒有像其他幾位名將一樣爲了保全自己不敗的名聲而退卻。勇敢的接過了統帥的大印,以至於她的母親要跟他斷絕關係,史書上以此臆斷趙括是個缺乏軍事實踐的人,因爲他母親都信不過他,其實,這只不過是母親愛子的一種表現。那個母親願意自己的兒子去做基本要身敗名裂的事情呢。其實人之常情。

趙括到任以後形式是相當危險的,因爲之前的廉頗被以保守誤國的罪名免去了職務,而且此刻趙國的決策層不斷催促趙括進軍,其實此時的趙括未嘗不知道不可輕易出擊,以他深厚的軍事理論基礎,他必定對這場戰役進行過數百次的分析。秦軍被拖在前線竟然三年之久,足見其雄厚的國力保障和秦國高層的戰略決心。秦軍巨大的潛力不得不讓任何對手懼怕。

但是此時的趙括沒有其他選擇。他不能再繼續走廉頗的路線,因爲決策層不允許。一再催促其與秦軍進行戰略決戰。而趙軍士兵想必對敵我強弱是最有體會的,他們每天跟秦軍對峙,對他們的強盛肯定有親身體驗,而趙國的決策層們遠離前線。這個時候如果一再催促軍隊開展,很有可能會造成譁變等危險的情況,趙括爲了貫徹高層的戰略意圖,只好對趙軍的整個指揮系統進行了大換血,並進行了緊急動員。

 

最後主動出擊,在一系列的戰役中與秦軍血戰,極大地殺傷了秦軍的機動力量。在出擊被包圍後,斷糧40余天的情況下,保持軍隊沒有投降,沒有譁變,這需要多大的軍事才能啊。最後組織突圍的時候並不是一盤散沙,趙括集中了趙軍的精銳部隊,分爲四隊,輪番攻擊。採取典型的車輪戰術,主攻秦軍包圍圈的一點。

無奈趙國沒有及時組織國內部隊來接應趙括,以至於突圍失敗。最後全軍覆沒,但是即使是這樣,趙括仍用這隻斷糧40多天的疲敝之師殺傷了秦將近30W人,己方在激戰中傷亡人數基本爲15萬左右。這是一個只會紙上談兵的人做出來的成績嗎,顯然不是。歸根結底,長平之戰的失敗,主要責任是趙國的戰略決策層來負。他們在軍事上沒有及時動員國內的後備力量,和舉國支援。反而一再越權指揮軍事行動。

紙上談兵的趙括 其實是戰國時期一代名將 第4張

犯了大忌。在外交上沒有積極斡旋,取得其他諸國的協助。而趙括至少有兩點值得去讚揚:1.大家都知道這是一場在軍事上很難取勝的戰爭,爲了自己的名聲,不顧國家安危,只有趙括這個年輕人勇敢的挑起了重擔。甚至不顧自己母親的反對。2.在軍事實力的劣勢下,在高層直接干預軍事指揮,自己難以行使實際指揮權的情況下,仍然最大限度的殺傷了秦軍的有生力量,使得秦軍傷亡巨大,即使取得長平之戰的勝利,也無法繼續攻擊都成。這第一點體現的是他的愛國和勇敢,第二點體現的是他卓越的軍事才華,和有敵無我的戰鬥氣勢,趙括真英雄也!

在我看來,趙括在軍事上唯一的失誤就是在被包圍後沒有及時組織突圍,而是在斷糧40多天後纔在實在無法的情況下組織突圍。要知道斷糧40天之後的戰鬥力跟之前可就有區別了。要是趙括能再被包圍後組織軍隊立即反撲,死命突圍,很有可能不會全軍覆沒的下場。

其實這是個最簡單的軍事常識,以趙括的認知不會不明白其中的道理,但是他爲什麼還要在等了40多天後才組織突圍呢。無非是他對國內高層抱有幻想。他想的一定是,趙國國內不會坐視不管,要麼會組織起另外一隻有生力量在包圍圈的後方向外攻擊,與趙括部對攔截在趙部與大本營的秦軍進行兩面夾擊,則秦軍必敗。另外在外交上如果有任何第三國伸出援手,直接進攻咸陽,則長平之圍立解。

可惜的是趙國國內此時竟然毫無動作。眼看士兵一個接一個的餓死,趙括才明白了,不會有援軍來了,只好率領餓了40多天的士兵,拼死決戰。但是秦國國內聽說已經包圍了趙軍,秦王親自到前線,動員前線地區所有勞力直接支援,在物資上更是動用了全國的力量,外交上作出假象,迷惑諸國。在這樣的力量對比下,趙括突圍只能是無力迴天,他只能儘可能的殺傷秦軍,以拖延滅國的日期。可惜啊,趙括這樣的英雄被肉食者誤,最後還弄了個紙上談兵的罵名被千古羞辱。公道何在啊!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