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正史軼聞:項羽並非“棄軍而逃”的懦夫

正史軼聞:項羽並非“棄軍而逃”的懦夫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2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導讀:說到項羽,很多人都知道,項羽並非“棄軍而逃”的懦夫,項羽是一名大英雄。但是,《中國軍事通史》就指出“(項羽)丟下楚軍殘部,僅率800騎兵,連夜突圍而逃……其餘漢軍圍殲楚軍殘部”。這實際上說明項羽是棄軍而逃,只是未作進一步分析。下面,我們就進一步分析一下,項羽是真的棄軍而逃了嗎?

正史軼聞:項羽並非“棄軍而逃”的懦夫

網絡配圖

  項羽是棄軍而逃嗎

  項羽逃了是沒有疑義的,關鍵在於項羽逃的時候,垓下大營裏還有沒有相當數量的楚軍。雖然《史記》中迴避了對此的正面描述,但從相關史料分析,答案是肯定的。

  首先,從整場戰役的描述來看,項羽退守垓下前,只是“大敗”,既沒有楚軍被圍殲、也沒有重要將領被擒斬的記載,而楚軍還能在垓下設防固守——“壁垓下”。根據冷兵器戰爭的規律,楚軍此刻不可能傷亡殆盡。其次,若被困垓下時楚軍已所剩無幾,那麼正如《霸王別姬》中指出的“漢軍也不用唱什麼楚歌了,直接大軍一擁而上滅了項羽即可”,而不是“圍之數重”。再次,漢軍發現項羽突圍後,只派“灌嬰以五千騎追之”。擒斬項羽無疑是劉邦最重要的目標之一,而他卻只派瞭如此少的部隊去追,不能不說是冒了風險的。劉邦在坐擁數十萬大軍的情況下,爲什麼甘冒如此風險?唯一符合邏輯的解釋就是《霸王別姬》中說的“垓下大營中還有大量楚軍”。可能劉邦認爲消滅這支楚軍纔是當時最重要的任務,也可能他還不確定項羽是否已逃走。但不論是哪種情況,垓下大營都不可能是空的或只有少量殘兵。

  在《高祖本紀》裏,司馬遷也隱晦提到了項羽之逃是楚軍最終失敗的原因而非結果,“以爲漢盡得楚地,項羽乃敗而走,是以兵大敗”。

正史軼聞:項羽並非“棄軍而逃”的懦夫 第2張

網絡配圖

  垓下楚軍命運如何

  《商榷》中大量篇幅在討論垓下楚軍的命運,試圖論證他們大多投降了。從整體來看,項羽逃走當夜,不會有太多楚軍突圍。到第二天劉邦決策以5000騎追項羽時,垓下還有相當數量沒有投降的楚軍。項羽逃走後,“平明,漢軍乃覺之”。這隻有在少數人員突圍的情況下才有可能。若像《商榷》所述,楚軍在項羽逃走後一波又一波數以萬計的往外跑,“圍之數重”的漢軍怎麼可能不知道?從具體事例來看,《商榷》的論述也漏洞頗多。

  司馬遷寫《史記》的態度是否完全客觀

  關於司馬遷爲何歪曲史實,《霸王別姬》認爲其有“受到漢武帝冤屈,而在史記中特意擡高項羽、貶低劉邦”的可能。《商榷》則認定《史記》是“‘不虛美、不隱惡’的‘實錄’”,理由是其記載了一些劉邦的優點和項羽的缺點,而若《史記》貶低劉邦的話也通不過漢朝政府審查。

正史軼聞:項羽並非“棄軍而逃”的懦夫 第3張

網絡配圖

  這本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很難有絕對準確的答案。但有兩點是可以肯定的:首先,從基本邏輯來看,其所說的並不能證明《史記》的記錄是完全客觀的。其次,史學界持筆者觀點的人並不少,《史記》要通過審查也並非沒有辦法。如李長之先生在《司馬遷之人格與風格》裏就說:“在司馬遷的筆下,項羽纔是一個真正英雄,劉邦卻是一個流氓而已。”在通過審查方面,李先生列舉了司馬遷的九種手段,並總結說:“他(司馬遷)的方法是逃避和隱藏,這樣便瞞過了那時當局者的檢查,也瞞過了後來太忠厚以及太粗心的讀者了!”

  看來以上介紹,我們就知道項羽並非“棄軍而逃”的懦夫,因爲很多歷史記載裏面還是有很多疑問的,就像在司馬遷的筆下,項羽纔是一個真正英雄,劉邦卻是一個流氓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