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真相 > “秦開卻胡”並非開疆而是固土 “秦開卻胡”之前竟還存在一次“卻胡”

“秦開卻胡”並非開疆而是固土 “秦開卻胡”之前竟還存在一次“卻胡”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8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文化認同是政治一統的重要基礎。隨着考古學研究的不斷深入,人們逐漸清晰地認識到,中華文明起源呈現出“多元一體”格局,在文化融合過程中,中原文化有一種“向心”凝聚力。

在東北地區戰國時期諸文化譜系和源流這一問題上,學術界並未取得完全一致的認識,但隨着考古發現的增多,東北地區土著文化與中原文化融合的更多細節正逐漸顯現出來。

“秦開卻胡”並非開疆而是固土 “秦開卻胡”之前竟還存在一次“卻胡”

“秦開卻胡”終止土著文化繼續演進

《史記·匈奴列傳》記載,“燕有賢將秦開,爲質於胡,胡甚信之,歸而襲破走東胡,東胡卻千餘里……燕亦築長城,自造陽至襄平,置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郡以拒胡”。此後燕國勢力東擴,設郡縣,築長城。

多類型的東北文化是討論多元文化融合的重要樣本。遼寧省文物保護中心主任田立坤認爲,最晚自新石器時代開始到戰國時代燕國在今遼寧地區置郡時,遼西、遼東、遼北等地區都有各自的文化發展序列。

遼寧大學考古系教授華玉冰認爲,從目前的考古發現看,青銅時代的東北南部地區土著考古學文化中一直有中原文化尤其是燕文化因素存在,年代愈晚、愈鄰近的地區表現愈明顯,“秦開卻胡”促使其文化面貌發生了質變。吉林大學文學院副院長趙賓福認爲,戰國晚期,燕將秦開北卻東胡之後,燕文化的北進給東北地區考古學文化的發展帶來巨大沖擊,產生了強烈影響,改變了東北大部分地區考古學文化的發展走向和演進格局。

然而,以遼河流域爲中心的東北地區的東周燕文化,與性質不同、族屬迥異的地方土著文化之間如何傳播、交流、影響、融合等細節問題,仍有待更多發現與深入研究。

“秦開卻胡”並非開疆而是固土 “秦開卻胡”之前竟還存在一次“卻胡” 第2張

戰國中晚期遼西土著文化開始燕化

2011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的遼寧建昌東大杖子墓地,截至目前已發掘47座墓葬,出土有成套屬於東周燕文化的大型銅禮器、仿銅陶禮器、青銅車馬器、各種青銅兵器等。此外還有具有土著文化特點的矮領垂腹陶罐、仿紅山文化玉器,以及極爲珍貴的嵌金柄曲刃青銅短劍和作爲朝鮮半島、日本列島古代青銅戈祖型的短內式銅戈等珍貴文物。

由於歷史文獻記載較少,邊疆地區的歷史很大程度上依靠考古學材料來不斷豐富和完善。吉林大學邊疆考古研究中心副教授成璟瑭認爲,這些重要發現爲學術界深入探究公元前5—前3世紀前後,中國東北以至北方地區有關民族的活動、燕文化與東北及東北亞古代民族的融合過程、燕秦漢統轄東北地區的歷史背景提供了極爲珍貴的物質材料。

華玉冰、成璟瑭等人承擔的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東大杖子墓地及相關遺址的勘探、資料的a整理與研究”目前已取得重要階段性成果。

一是至少在戰國中期,秦開卻胡之前,與燕文化非常密切的土著文化已經存在於遼西地區。東大杖子墓地出土的遺物很多帶有中原特徵,尤其是青銅器,其中相當一部分就是中原式青銅器。而以往出土與東大杖子類似的陶器地點很多,但從沒有伴生這麼多中原式(燕式)的青銅器。通過對具有中原特色的青銅器器型和科技檢測分析,華玉冰認爲,東大杖子墓地可以納入燕文化範疇中,秦開卻胡是固土行爲,而非拓疆過程。

二是遼西在秦開卻胡之前,還有一次“卻胡”經歷,即這一地區以東大杖子類型爲代表的文化佔據這一地區之前文化的過程。有關這一點,文獻是沒有記載的。華玉冰表示,有學者提出東大杖子墓地可能是和燕關係極爲密切的貊族遺存,但尚待探討。

文章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