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名將李廣爲何走不通封侯之路:不循規則 否定圈子

名將李廣爲何走不通封侯之路:不循規則 否定圈子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9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他自持膽量過人和射技超羣,頻繁與敵作戰,他以爲越打越能接近目標,結果卻應了那句老話:欲速則不達。

名將李廣爲何走不通封侯之路:不循規則 否定圈子

網絡配圖

漢代,侯爵是人臣的最高待遇、最高榮耀,也是普通人所能達到的最高境界,凡是進入仕途的人,無不心嚮往之,夢寐以求。然而,封侯又是一件說不明白的事情,有的人順風順水,輕易地實現了目標,還有的人拼了一輩子,功績不小,名聲也大,但最終還是與侯爵失之交臂,李廣就是這樣一個人。

李廣生於隴西成紀(今天水),歷經漢文帝、景帝和武帝三朝,在邊陲工作40多年,參加大小戰鬥70餘次,七次當邊地太守,多次率隊出征,屢屢立下戰功,但封侯願望卻始終未能實現。讀《資治通鑑》,可以看出,封侯對李廣而言,僅是一步之遙,但這一步卻始終未能跨越,箇中緣由,司馬光沒說,多事的後人卻屢屢提及,唐初詩人王勃還特意發出了“馮唐易老,李廣難封”的感嘆。那麼,李廣爲何難封,癥結究竟在哪兒?其實,事情並不複雜,問題就出在他自己身上。

他帶兵打仗不循規則,部隊沒有紀律,官兵人人自便,各種非議由此而生,導致封侯目標過早發生偏離。官場戰場都是個圈子,都有規則,無論從政作官,還是領兵打仗,必須按規則出牌,即使有所突破,也不能走得太遠。如果你否定規則,就等於否定了圈子,這樣一來,圈子也會遠離你、拋棄你。李廣進了官場兼戰場的圈子,其行爲方式卻與衆不同,違背常規,當士兵,他隨性而爲;當將軍,他不約束部衆,按自己的方式領兵作戰。《資治通鑑》說:李廣“行無部伍,行陣,就善水草舍止,人人自便,不擊刁斗以自衛,莫府省約文書。”西漢,軍事行爲都有規則,也有慣例,軍隊一般由部伍組成,部有校尉,伍有伍長,順序行止,依令而動。但李廣不理會這個,其部隊不設部伍,沒有紀律,遇到水草全都大呼小叫地圍上去,喝飽了,玩夠了,就隨地而坐,晚上宿營不設警戒,上下也沒什麼文書傳遞,整個兒雜亂無章,就像農民工進城。這樣的隊伍能打仗麼?別人可能不行,但李廣可以。司馬光對此評論道:以李廣的才能,採用人人自便的方式是可以的,但不能效仿,否則肯定失敗。當然,這只是司馬光的個人說法,似有爲李廣開脫之嫌。事實上,李廣的方式曾備受質疑,一直不被認可。邊地太守程不識一直想不通、看不慣,也提出過議異。後起之秀如衛青霍去病等人,壓根沒把這位飛將軍放在眼裏,對其自由式帶兵更是不以爲然,就連漢武帝也對李廣產生了疑慮,用起來感覺不順手,心裏不踏實。這種圈子裏的集體非議,無疑產生了負面影響,人們懷疑他的軍事才能,領導也不敢讓他擔負重任,致使其封侯之路越走越長。

他自持膽量過人和射技超羣,頻繁與敵作戰,他以爲越打越能接近目標,結果卻應了那句老話:欲速則不達。李廣有兩個特點,一個是膽兒大,另一個是善射。

名將李廣爲何走不通封侯之路:不循規則 否定圈子 第2張

網絡配圖

   這兩點,讓他受到了對手的敬重,贏得了飛將軍的美譽,也因爲這兩點,讓他過份自信,有一種持續強烈的作戰衝動。對他而言,通過一場惡戰,立下大功,銷定侯位,並非沒有可能。基於這種期待,他選擇了多打、大打,從軍40多年打了70多仗,次數之多,頻律之高,在同期將領中是絕無僅有的。因爲操之過急,他的仗常常打得不怎麼精巧,也沒多大把握,有時甚至讓人擔心。當上谷太守時,他自負其能,屢次與敵較量,漢武帝擔心他失手,只好把他調到上郡,類似事例肯定不止一樁。李廣不怎麼研究兵法,不搞運籌帷幄那一套,手下也沒有智囊謀士。通常情況是,他帶着一夥鬆散的隊伍,四下裏尋找對手,一旦與敵相遇,立刻引發戰端,如果撞上主力,只能拼死一搏。衛青、霍去病等人就遠比他聰明,他們收集情報,瞭解敵情,不打則已,打則兵力佔優,勝算在胸,這也是他們早早就立大功、封萬戶侯的原因所在。李廣其實也可以照貓畫虎,設法摸準敵情,備好人馬,打一場殲滅戰,順勢抓他幾個敵酋,如此一來,立功封侯也並不困難。考察李廣的戰例,不難發現,在大規模集團作戰中,他常當配角,在千里馳騁擒賊擒王的戰事中,他總是看客。由他獨立指揮的戰鬥,規模都不大,且總是以少對多,很難取得重大戰果。《資治通鑑》記有三個戰例,足以說明問題。其一是,某年某日,李廣率百餘騎與敵數千騎兵相遇,部下驚恐萬分,李廣卻率隊前進,在敵陣前下馬解鞍,敵方誤以爲有埋伏不敢動手,雙方耗到半夜,最終迫使敵兵悄悄溜走。其二是,公元前120年,李廣所部被匈奴左賢王包圍,李廣四千人,對方四萬人,一比十,經過混戰,部衆死傷過半,彈盡糧絕,活着的面無人色,而李廣依然意氣自如,一張強弓射殺多人,直到第二天援軍到達,李廣才脫離險境。其三是,公元前129年,李廣在雁門關外與強敵相遇,大敗,自己也受傷被俘。令人驚歎的是,李廣居然能在敵兵堆兒裏,帶傷奪馬,隻身逃回。不難看出,這樣的戰鬥,僅僅說明他的勇敢,打得越多,距離封侯越遠。

他缺乏政治眼光,也不懂得展示自己,以致於越打困惑越多,他實在弄不明白,封侯之路爲什麼越走越難。多年邊地作戰,制約了他的眼界,他不瞭解武帝的想法,不關心朝中事務,也沒有官員朋友,打了敗仗,沒人爲他解釋,取得戰果,也沒人替他宣傳。他不知道展示自己,也不讓別人瞭解自己。霍去病在受賞時,喊出了“匈奴未滅,何以家爲”的口號,讓武帝感動萬分,他卻從來不說這樣的話,平時,既不給皇帝寫信匯報思想,也不給大臣們送點邊地特產什麼的,只是一門心思地想着戰事,想着他的封侯之夢。七國叛亂時,他是驍騎都尉,平叛立了大功,卻因爲接受了樑王授予的將軍印(他是漢將,不屬樑王,不該接受軍印),而沒受封,這是缺乏政治頭腦的典型案例。

   他先後七次在邊地當太守,中間又出任過衛尉將軍、驍騎將軍、郎中令等職,有了重大戰事,他就當將軍,統兵參戰;戰事不急,他就是改當太守,衛護一方。不管到哪裏工作,他都沒意見,從不提離家遠、孩子小、身體不好等困難,天天拼命工作。

名將李廣爲何走不通封侯之路:不循規則 否定圈子 第3張

網絡配圖

   公元前129年被匈奴活捉後逃回,犯了死罪,通過家人花錢買命,他躲過一死,即便遇到這樣大的挫折,他也沒有放棄目標。他本分地認爲,只有這樣,才能走近目標,圓自己的封侯之夢。當然,他也有過懷疑,心理也曾嚴重失衡。特別是堂弟李蔡的進步,讓他苦惱而又迷惑。李蔡的才能名聲遠在李廣之下,兩人幾乎同時起步,都是從郎官幹起,但人家很早就封了侯,又當了丞相,李廣很不服氣。想想自己,戰場上衝鋒陷陣,殺敵無數,可職務老是上不去,封侯更是沒戲,再看部下,數十個無名小輩都得以拜將封侯,活得人模狗樣,這到底是爲什麼呢,難道是模樣長得不像侯爺嗎?事實上,武帝時期,封侯已不那麼嚴格,無功受封的也大有人在,以李廣的功績和資歷,如果操作得當,封個低檔侯位也不是沒有可能。李廣顯然沒這樣想,也不準備這樣做。

他本想抓住最後機會,立下不世之功,結果卻被人玩兒了一把,老將軍英雄氣短,不得不與封侯夢徹底訣別。作爲軍人,李廣堪稱標本,其無畏精神和騎射技能無與倫比。他執意追求的封侯之夢,本是一種精神需求,是軍人尊嚴的自證,也是他始終不肯放棄的唯一動力。當等到最後一個機會時,老人家謝絕所有勸阻,以60多歲的高齡毅然出征。公元前119年,皇帝得到準確情報,獲知單于居住地點,決定開戰,以期一舉殲敵。這一戰,大將軍衛青任總指揮,李廣爲前將軍。事情很明白,此役,誰擔任主攻,誰就可能立下奇功。分配任務時,衛青很不夠意思,玩了一個小伎倆,他決定自己帶公孫敖率隊攻打單于,讓李廣走東路策應。衛青和公孫敖私交很深,因爲這層關係,他把機會留給了公孫敖。衛青當然知道李廣因何而來,也可以提供一些便利,但他沒有成全老人家。東路偏遠,缺草少水,不可能參與決戰,李廣不幹,堅決請求當前部,抓單于立大功。但人家衛青是大領導,這場合哪有你李廣說話的份兒。這次,李廣運氣真的很壞,沒有當上主力不說,去東路又迷失了方向。與此同時,衛青也不順,找到了單于,卻讓老小子跑掉了。衛青心裏窩火沒處發泄,派手下人責怪李廣,要他到幕府把迷路的事情說清楚。李廣知道自己沒有死罪,也完全能說清事實,但他膩歪了,厭煩了,不想面對那些刀筆吏的斥責和盤問。他以一個軍人的方式,懷着深深的遺憾,揮刀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