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李廣作爲名將到底有多悲劇 歷經三代皇帝都沒有封侯

李廣作爲名將到底有多悲劇 歷經三代皇帝都沒有封侯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9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很多人都不瞭解李廣難封的事情,接下來跟着小編一起欣賞。

初唐四傑之首的大詩人王勃曾在《滕王閣序》中慨嘆西漢歷經文、景和漢武三帝的馮唐和李廣時運不齊,命途多舛,一句“馮唐易老,李廣難封”也是對自己懷才不遇,仕途多舛的悲嘆!李廣是西漢名將,驍勇善戰,威震匈奴,被稱爲“飛將軍”,唐代詩人王昌齡就曾有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的讚美詩句。然而,李廣是一個悲劇名將,他的悲劇在於儘管名聲在外,但名聲在他之下的堂弟李蔡和原來官職不如他的部下很多人都封侯將相,而他卻終身不得封侯,甚至最後被迫自殺明志,而“李廣難封”問題也成爲一樁歷史懸案。

李廣作爲名將到底有多悲劇 歷經三代皇帝都沒有封侯

那麼,威震匈奴,三朝元老的飛將軍李廣果真難封侯嗎?如果你是文景或漢武三帝其中之一,你會封李廣爲侯嗎?

關於“李廣難封”的緣起,最初是從漢文帝的讚美開始的。《史記》記載,公元前166年(漢文帝十四年),匈奴大入蕭關,李廣以“良家子“從軍擊胡,用善騎射,殺首虜多,爲漢中郎”,此時的李廣堂弟李蔡也爲郎官,都擔任武騎常侍。李廣曾有一次隨從文帝出行,因善於衝鋒陷陣、突破險阻和格殺猛獸而受到文帝讚歎:“惜呼,子不遇時!如令子當高帝時,萬戶侯豈足道哉!”在景帝時,李廣先後擔任過隴西都尉、騎郎將、驍騎都尉、上谷太守,後又連續做過上郡、隴西、北地、雁門、代郡和雲中太守,都因爲與匈奴作戰勇猛而名聞天下。到漢武帝時,爲朝臣推舉,李廣就由上郡太守調任未央宮衛尉(九卿之一,漢皇帝住未央宮,故該職實爲皇帝禁衛軍司令),後又擔任驍騎將軍出兵追擊匈奴,因損失兵馬將吏頗多及被匈奴俘虜被治罪貶爲平民,幾經波折,又爲漢庭起用,任過右北平太守、郎中令(中央九卿之一)、後將軍等職。

李廣作爲名將到底有多悲劇 歷經三代皇帝都沒有封侯 第2張

李廣爲將勇猛,愛護士卒,統兵作戰時與士兵同吃同住,受到的賞賜也分給部下,有責任也一力承當,且他擔任漢庭2000石高官達40多年,但家中並無餘財。然而,當初李廣堂弟李蔡與其起步相同,但是到了景帝時已經是官至2000石級官員,而武帝時已經是代國丞相,還於武帝元朔五年在輕車將軍任上因北擊匈奴有戰功而被封爲樂安侯,到元狩二年代替公孫弘做了漢庭丞相,而李廣的老部下軍吏乃至一些士卒後來也都得到了封侯。與此相比,李廣一生官介從未高過卿一級,而自己堂弟卻達到宰相,位列三公,故引起了李廣對自己終身不得封侯的不解,曾哀嘆自問“豈吾相不當侯也?且固命也?”

當時的方士王朔認爲李廣不封侯的原因是“禍莫大於殺已降,此乃將軍所以不得侯者也”。“不遇時”是文帝哀嘆李廣難封侯的原因;“殺已降”則是方士王朔的說詞,認爲是其政治生涯最大污點,從而不得封侯;而武帝時又以李廣“數奇”而不得立戰功“大將軍亦陰受上指,以爲李廣數奇”而未能封侯,最終落得自殺明志。

縱觀李廣一生,驍勇善戰,威震匈奴,名聲在外,歷文、景和漢武三朝,朝廷內外讚譽頗多,公孫昆邪還向景帝說,“李廣才氣,天下無雙”,而漢代之後多有爲李廣終生不得封侯而哀嘆者,同情李廣的司馬遷甚至單獨爲李廣這個終生既未封侯,俸祿也只有2000石的將軍立傳,並排在大將軍衛青、霍去病之前,實爲罕見!而李廣難封之原因,宋人何去非認爲是因其治軍不嚴;明人董份認爲李廣殺羌降卒及殺霸陵尉是其難封的原因;清王夫之則認爲是因無功不能封侯。大夥兒認爲,李廣爲何不能封侯?李廣是否應該被封侯?如果你是文景或者漢武三帝之一,你是否會封侯於李廣?

李廣作爲名將到底有多悲劇 歷經三代皇帝都沒有封侯 第3張

縱橫國史認爲,單看戰績表現和以下幾項事蹟,李廣“飛將軍”之稱號可能難相符,且其才氣可能也並非公孫昆邪所言“天下無雙”!故李廣實難封侯。

當然,縱橫國史首先是承認李廣勇猛的,若單論功夫和武力值,李廣應爲一等一的高手,李廣打虎射石的千古美談不是隨便就能傳下來的,而他一手善射功夫既是家傳,更是其立足根本,其神射之技更是讓本就善於騎射的匈奴人膽寒,不然匈奴人也不會在他鎮守邊郡上數年不敢發兵,還送他“飛將軍”稱號。

然而,勇猛是一回事,善戰而有成績又是一回事。如果看戰爭實績,“飛將軍”李廣可能是名不相符的,他是一位猛將,卻不是一位將帥之才,因爲他是一位常敗將軍。縱觀李廣一生,大規模對戰匈奴的戰爭中有五次,李廣無一例外地敗了。

第一次是公元前133年(元光二年)漢庭謀劃馬邑誘擊戰,出動了30萬兵力,分五路埋伏於馬邑旁山谷,以誘擊匈奴單于於馬邑城而殺之,當時李廣爲驍騎將軍,和王恢、李息等將領的任務是從代郡擊匈奴輜重車。結果是單于發現漢庭計謀而全身而退,漢軍追擊不及而罷,王、李二將也沒有截擊輜重車,勞師靡費而無功,漢武帝認爲王、李等人若截擊匈奴輜重應可“慰士大夫之心”,因而動怒,下獄王恢。李廣和李息實難逃責任。

李廣作爲名將到底有多悲劇 歷經三代皇帝都沒有封侯 第4張

第二次是元光五年(前130)衛青、李廣等五人各領兵五萬出擊匈奴。其中車騎將軍衛青兵出上谷,不但直搗匈奴老巢龍城,還帶了700個匈奴腦袋回來,一時之間名聲大噪。而其他三將亦各有戰績,騎將軍公孫敖兵出代地,輕車將軍公孫賀兵出雲中,唯獨衛尉驍騎將軍出兵雁門而被匈奴打成光桿司令,還被匈奴生擒,雖逃脫匈奴魔掌,回漢庭卻被判斬刑,幸好他以財物贖罪而被貶爲平民,撿回一條命。

第三次是元朔六年(前123)李廣爲後將軍隨大將軍衛青率10餘萬騎北擊匈奴,結果諸將皆有功,唯獨李廣軍隊毫無戰績:“諸將多中首虜律,以功爲侯者,而廣軍無功”。

李廣作爲名將到底有多悲劇 歷經三代皇帝都沒有封侯 第5張

第四次是元狩二年(前121)李廣與博望侯張騫出右北平擊匈奴,李廣自帶的4000人馬先行,張騫的萬騎在後,異道而行,可能是貪功冒進還是別的原因,結果李廣所率數千人行數百里而被匈奴左賢王包圍,雖然李廣“殺匈奴兵3000餘”,但是自己卻“盡亡其軍4000人”。直到張騫趕到,匈奴兵才解圍而去。古人常說勢力相當的軍隊開戰,硬碰硬會“殺敵一千,自損八百”,但李廣是殺敵三千,自損四千,又一次成爲光桿司令,實在不是良將帥才所爲。

第五次是元狩四年李廣好不容易求得武帝同意其再次隨大將軍衛青出定襄北擊匈奴,本爲前將軍,奈何被衛青調爲右將軍(有記載說是大將軍衛青私下受武帝指令而做的戰略部署導致李廣無功甚至被迫自殺“大將軍亦陰受上指,以爲李廣數奇”),與趙食其合兵出東道,結果李、趙軍無嚮導,迷失道路,未按預定日期趕到,違反了軍紀,弄得自殺身死。

李廣作爲名將到底有多悲劇 歷經三代皇帝都沒有封侯 第6張

戰績不行,是與他的將帥之纔有關的。漢武帝北擊匈奴的多次戰爭中,尤其是衛青七次北擊匈奴的戰爭中,斬殺匈奴首級數以萬計,收取了河套地區以南區域,一封再封,而一起跟隨衛青參戰的裨將及校尉如公孫賀、李息、公孫敖、李沮、李蔡、張次公、蘇建、趙信、張鴦、趙食其、曹襄、韓說等人,得以封侯者9人,這些人不少打過勝仗,但沒有誰當過俘虜,也沒有一個當過光桿司令,只有李廣一人例外。這說明李廣雖勇猛,卻真的不是一個運籌帷幄、謀定而動的將帥之才,戰績就是一個很好的證明。

李廣作爲名將到底有多悲劇 歷經三代皇帝都沒有封侯 第7張

當然,翻開史冊,我們發現,李廣也的確不是一個良將帥才。他在任上郡太守時與匈奴發生戰爭,作爲太守的他竟輕率百餘騎去追趕三個匈奴的射鵰手,且不顧身後統率的萬餘兵馬,致大軍羣龍無首,結果自己追擊數十里而陷入困境,直到第二天才僥倖逃脫。前文提到的第四次大徵匈奴也是一樣,輕率數千人追擊匈奴深入腹地而致自己成爲光桿司令而遭敗績,單兵作戰可以認爲李廣確實勇猛,但排兵佈陣,從大局出發,統籌全局指揮作戰,想必不是飛將軍李廣長項。

李廣作爲名將到底有多悲劇 歷經三代皇帝都沒有封侯 第8張

其實史書上還記載李廣的治軍散漫:“行無部伍行陣,就善水草屯,舍止,人人自便,不擊刁斗以自衛”。同時李廣的德行也有缺陷(儘管史書記載他愛護士兵,與士卒同吃同睡),是個有仇必報的人。如被罷官後的李廣有次去吃酒,喝醉了路過霸陵驛,被喝醉了的霸陵尉呵斥並強留霸陵驛站住宿一晚,結果李廣重被起用爲右北平太守後就要求霸陵尉同去,並把一到軍中的霸陵尉殺了(按照戍衛制度,該尉本爲執行職責,只是態度不是很好罷了,職責所在,並無過錯)。晚年方士王朔問李廣一生有什麼後悔的事否,結果他自己說悔恨當年在邊境誘殺已經投降的羌兵800多人。諸如此類記載,均說明飛將軍李廣恐怕是一個有匹夫之勇,而實無將帥之才的猛將罷了,同時心胸和性格皆有缺陷的人(史載他不善言辭)。

李廣作爲名將到底有多悲劇 歷經三代皇帝都沒有封侯 第9張

縱觀上述,縱橫國史認爲李廣難封,實在是有自身原因的,既不是文帝 “不遇時” 之嘆(因爲文、景和漢武其實應該都給過他機會,擔任2000石高級官吏乃至到中央做衛尉(衛尉並非一般人能做,相當於皇帝把命交給你守護),別擊匈奴等事),也非武帝之“數奇”,從將帥戰績這個角度看,飛將軍李廣是自己指標未達,硬條件上不去,自己也只是個猛將而非良將帥才。

作爲威震匈奴,三朝元老,人送“飛將軍”的李廣爲何終身不得封侯?各位小夥伴認爲是什麼原因呢?歡迎留言,一起嘮嗑。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