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記事 > 李廣一生未能封侯,衛青爲什麼出征就被封侯?

李廣一生未能封侯,衛青爲什麼出征就被封侯?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1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夫以銅爲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爲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爲鏡,可以明得失。那我們的主人公李廣究竟有怎樣的故事呢?

正所謂“英雄不問出處,有志不在年高”,衛青雖然有外戚的裙帶關係,但其抵禦匈奴的軍功是實打實擺在那的,不能因爲是關係戶就抹殺他的戰績;反觀飛將軍李廣,一生都貢獻給了抗擊匈奴的大業,打出了英勇抗戰的民族氣節,可確實沒有什麼拿得出手的戰績,要怪只能怪李廣是位戰將,卻實在不是一位福將,屢次與戰功擦肩而過,最終封侯無望。

李廣一生未能封侯,衛青爲什麼出征就被封侯?

李廣與衛青兩人,第一次同框出徵是在公元前129年,此時距離李廣初涉戰場已經過去了37年,換句話講李廣已經是聲名在外、縱橫疆場的老將(李廣生年不詳,按照公元前166年因戰功封中郎,假設他當時只有15歲,那麼此次出征時李廣也有50多歲了);

而衛青剛剛20出頭,且這是他第一次上戰場,之前的十年他都陪在漢武帝身邊聽聞朝政,參決政事,換言之之前十年都在學習理論,這次纔到實踐階段。

用一個不太恰當的比喻,他們一個是職場精英、一個是剛畢業的大學生,然而漢武帝面對資歷差別如此大的兩個人,居然在職務安排上給予了同樣重要的職位,可見漢武帝是非常看好衛青這位新秀的。

衛青也確實不負衆望,當時漢武帝派了四路兵馬同時進攻匈奴,命衛青爲車騎軍出兵上谷,公孫敖爲騎將軍出兵代郡,公孫賀爲輕車將軍出兵雲中,驍騎將軍李廣出兵雁門,四位將軍各領一萬人馬,結果衛青首徵直搗匈奴老窩,俘獲戰俘700人,大獲全勝,而李廣因名聲大,遭到了匈奴的大舉圍攻,後因寡不敵衆負傷被俘,幸詐死才得以逃脫,另外兩路也是鎩羽而歸。

龍城之戰是漢朝有史以來對抗匈奴打的第一場勝仗,讓漢朝百姓看到戰勝匈奴的希望,給漢朝官兵抗擊匈奴的信心,爲後來抗擊匈奴奠定了人心基礎,衛青這位初出茅廬的小將可謂是一戰成名,漢武帝爲了表彰其功勳,也爲了鼓勵漢朝子弟效仿之從戎報國,封衛青爲關內侯,李廣雖然英勇抗敵、九死一生,可畢竟是戰敗了,無法因爲苦勞而封賞一位敗軍之將。

李廣一生未能封侯,衛青爲什麼出征就被封侯? 第2張

龍城之戰後,漢朝數次出征匈奴都是衛青掛帥,無往不利,衛青成了一代戰神級人物,而李廣多是爲後將軍、護衛將軍等隨軍作戰,期間還被張騫坑了一把,又一次陷入孤軍作戰的困境,儘管奮勇殺敵,收穫敵軍首級無數,自己卻也損兵折將,損失慘重,最後功過相抵,再一次與封侯擦肩而過。

衛青與李廣最後一次同框,也是李廣最後一次征戰沙場,是在公元前119年的漠北之戰,漢武帝委任衛青、霍去病掛帥,分兩路出征匈奴,活捉單于,而李廣並不在漢武帝的委任名單裏,此時的李廣已經年逾花甲,且漢武帝真心覺得李廣不是個能成事的戰將,年輕的干將有許多,乾脆讓李廣退休了。

可是李廣年邁,報國熱情一點不減,三番五次上書請求隨軍出征,漢武帝真心不想讓他去,可禁不住他軟磨硬泡便委任他爲前將軍。臨行前,漢武帝還提醒衛青,李廣年邁且時運不濟,不要委以對陣匈奴單于的重任,否則一定會壞事。

李廣一生未能封侯,衛青爲什麼出征就被封侯? 第3張

大軍出塞後,衛青探得了匈奴單于的行蹤,自己率精兵前往對戰單于,命李廣與右將軍從東路迂迴,與自己合兵,以便活捉單于;而李廣想要做前鋒,與匈奴交戰,衛青一面記着漢武帝的叮囑,一面想要爲部下爭功,便沒同意,李廣負氣和右將軍從東路迂迴包抄,其實只要李廣能順利與衛青合兵活捉單于,即使不是首功,漢武帝也會念在其一生勞苦,就着臺階將其封侯,可是李廣真的是時運不濟,與侯爵絕緣。

因爲東路繞遠,沒有嚮導,李廣迷路了,落在衛青之後,以致衛青與單于交戰時沒能形成包圍圈,讓單于有機逃跑了,衛青見沒能活捉單于便鳴金收兵了。

沒能捉住單于這個鍋,李廣是背定了,想到自己戎馬一生,卻總遭到上天的愚弄,李廣心灰意冷了,也不想受到言官的評判,於是揮刀自刎了。

李廣曾經問道於星象家王朔,“自己參加了漢朝攻打匈奴的所有戰役,許多不如自己的人都封侯了,爲什麼自己不能封侯?”王朔解釋說是他殺降造成的惡果,縱橫覺得可能是李家祖墳沒選好,李廣命中無福無貴,子嗣凋零,到了孫子李陵那輩,更是身敗名裂。

衛青與李廣的封侯之路,恰恰證明了漢朝的封侯制度還是很嚴謹、很公平的,無論資歷、無論老少,只要功勞足夠就可位列諸侯,而李廣真的是時運不濟,一輩子參戰七十餘次都沒獲得夠格的功勞,所以漢武帝即使念在其苦勞的份上想賞他個侯爵,也怕不能服衆啊!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