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李廣是西漢時期的名將,爲何卻沒能封侯拜相呢?

李廣是西漢時期的名將,爲何卻沒能封侯拜相呢?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8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李廣是西漢時期的名將,一生屢經磨難,戰功卓越卻未得封爵。李廣雖然數戰匈奴,但卻也只是令匈奴懼怕他個人,而沒有取得什麼實際的戰功,更是常常因爲自己的冒進行爲,延誤戰機、缺乏考慮,因此這也是李廣一生難以加官進爵、封侯拜相的原因所在。

唐代詩人王昌齡有一首著名的七絕《出塞》: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反映了中國古代北方邊塞抵禦外族侵擾,戰爭不斷的場景。詩中的“飛將”指的就是西漢名將、飛將軍李廣。

李廣在抗擊匈奴的戰爭中立下無數戰功,在中國歷史上名氣很大。可是名將李廣雖然威武一世,卻也是命運多舛,非常坎坷的。他的人生結局也十分悲慘,令人惋惜。這種不幸而且還影響到了他的子孫後代,最後竟然落到家族在中原從此消失的地步。

李廣是甘肅天水人。他的先祖李信,是戰國末期秦王嬴政手下一員勇猛果敢的年輕將領。就是後來在討伐楚國時,因爲年輕氣盛輕敵,否定老將王翦需要出兵60萬的建議,自告奮勇要求率軍20萬出征,結果被楚國打得大敗的那個李信。

李氏家族世代爲武官,家族中特別傳習的是射箭的技能。李廣年輕時就武藝高強,擅長騎馬射箭。西漢時期,北方的匈奴經常侵擾邊境,屠殺無辜百姓,劫奪財物,焚燬家園。漢文帝14年,匈奴在西北地區大舉入侵。

李廣應徵入伍,從軍抗擊匈奴。在戰鬥中衝鋒陷陣殺敵無數。他曾經隨同皇帝出征,漢文帝見他勇猛異常,誇讚他:可惜沒有生在高祖時代,否則封個萬戶侯不在話下。漢景帝即位後,李廣擔任隴西都尉,後來又調任騎郎將,負責管理騎兵。每到一處,李廣都發揮他出色的軍事才能,奮勇拼殺,特別是他那弓箭射遍天下無敵手。打得匈奴談虎色變。

景帝三年,發生了吳王劉濞爲首的吳楚七國之亂。李廣隨太尉周亞夫平叛,立下大功。李廣調到上郡當太守後,加強邊防,打退匈奴騎兵的多次侵犯。他帶兵打仗總是身先士卒,衝殺在前。而且他爲官清廉仁厚,常把犒賞分給部下,與官兵同甘共苦,所以深得部下的愛戴。

匈奴人見李廣精於騎術,策馬如飛,而且還能彎弓搭箭百發百中。而且他打仗飄忽不定,摸不清他的打法,就給他起了個“飛將軍”的名號。匈奴騎兵聽到李廣的名字就嚇得膽戰心驚,落荒而逃,從此不敢輕易來犯。

公元前144年,匈奴騎兵入侵上郡和雁門,掠奪漢朝皇家狩獵場內的馬匹。在雙方交戰中,漢朝的官兵2000多人被殺。李廣身爲上郡太守,這天率領一百多騎兵外出,到草原上巡邏。突然,前方塵土飛揚,只見十幾個漢軍騎兵簇擁着一個官員向李廣這邊奔過來。原來,這是一個朝廷派來視察邊境情況的宦官。

這位宦官不懂軍事卻很自大。早晨,他不顧軍士們的勸阻,硬要帶了幾十名騎兵去邊境溜達。就在他們縱馬馳騁時,遇到三個彪悍的匈奴神箭手。交戰起來,不僅沒有佔到便宜,反而被射殺得紛紛落馬。三個匈奴人看到迎面來了大批漢軍,又打着飛將軍李廣的旗號,嚇得調轉馬頭往回奔逃。李廣下令急追,一口氣追了幾十裏。

眼看離敵騎只剩數十步時,李廣從身後抽出一支箭,開弓發箭。隨着嗖的一聲,箭矢如流星般飛出,一個匈奴騎兵翻身落馬。接着第二個又應聲倒地,剩下一個嚇得從馬上倒栽下來,立刻被漢軍活捉,捆綁起來。

就在李廣他們準備往回走的時候,遠方草原上出現黑壓壓一片兵馬。李廣不禁心頭一驚,來的正是大隊匈奴騎兵,密密麻麻足有數千之多。匈奴人也看到了這羣漢軍,呼喊着狂奔而來。

李廣是西漢時期的名將,爲何卻沒能封侯拜相呢?

李廣的隨從們十分害怕,有的已經打算調轉馬頭逃跑。李廣立刻大聲制止了部下,他認爲,這裏距離漢軍大營數十里之遙,如果往回逃走,這一百多騎人馬很快便會在匈奴人的追趕中被斬殺殆盡。如果待在原地不動,匈奴兵會以爲是漢軍的誘餌,而不敢輕舉妄動。

於是,李廣帶領部下迎着匈奴大軍衝去,到了距離匈奴騎兵陣前不遠處,下馬解鞍,在草地上坐了下來。原本氣勢洶洶的匈奴騎兵,看見漢軍不僅不逃,反而從容地下馬休息,都愣住了。領頭的將領心裏越發疑惑起來,他命令大軍停止前進,登上一個山坡仔細觀察漢軍的動靜。

不一會,匈奴軍中一個頭目騎着白馬馳近前來,試圖打探虛實。李廣等他走近,飛身上馬,帶着十幾人迎頭而去,一箭將其射殺。隨後又回來繼續下馬休息。這時天色漸晚,匈奴軍對李廣的行動更加懷疑,以爲附近必有漢軍伏兵,再不敢輕易發起攻擊,只是遠遠地對峙。

夜幕降臨後,匈奴人反而擔心遭受漢朝大軍的襲擊,就向北撤走了。李廣其實在緊張地監視着敵軍,看到敵軍撤退後,他又派出騎手尾隨偵察,確定匈奴騎兵走遠後,他立刻下令快馬加鞭,平安回到大營。

漢武帝即位後,李廣被調往京師任衛尉,成了未央宮的禁衛軍長官。公元前129年,匈奴再次侵犯漢朝邊境。漢武帝派出衛青和李廣等四位將軍各率一路兵馬抵禦匈奴。匈奴的軍臣單于早已得知消息,事先將主要兵力集中在雁門。因爲這一路是他們最爲忌憚的李廣率軍。狡猾的匈奴人設下埋伏,還挖了陷阱,準備活捉李廣。

對陣交鋒後,匈奴軍假裝被打敗逃跑。李廣看見前方是大片平展草地,就策馬前去追趕。不料中了匈奴軍的計。連人帶馬掉進了陷阱中,身受重傷,被匈奴人俘虜了。匈奴人生怕李廣逃跑,就把他裝在用繩子結成的網兜中,吊在兩匹馬的中間。李廣躺在網兜中一動不動,假裝死去。

走了十多裏,李廣微微睜開眼睛,偷看到身旁一個匈奴騎兵騎着的是匹好馬。於是使出全身力氣,突然躍起奪過弓箭,將匈奴兵打翻馬下,隨即跳上戰馬拼命往回跑。數百名匈奴騎兵在後面緊追不捨,李廣一連射死幾個追兵,終於逃脫了。

李廣雖然回到漢朝,但是因爲打了敗仗,先被定爲死罪,後經贖罪被貶爲平民。不久後,面對屢屢來犯的匈奴,朝廷再度起用李廣,調他去右北平郡做了太守。當時,右北平的山中有很多老虎。

一天傍晚,天色朦朧,李廣在山中突然發現前面的草叢中蹲着一隻斑斕猛虎,正要向自己撲過來。李廣急忙張弓搭箭,用足全力對準老虎一箭射去,自然是射了個正着。隨從們馬上趕過去捕捉老虎,可是走到跟前卻都驚呆了,原來草叢中並不是老虎,而是一塊狀如臥虎的大石頭。李廣射出的那支箭竟然深深地射進了石頭裏。

唐代詩人盧綸在《塞下曲》中寫有:林暗草驚風,將軍夜引弓。平明尋白羽,沒在石棱中。就是說的這個故事。匈奴人聽說李廣如此神力,更加怕他。於是再也不敢到右北平一帶邊境來騷擾。

李廣的悲劇發生在公元前119年。那年,漢武帝發動漠北之戰。大將軍衛青、驃騎將軍霍去病各率五萬騎兵及數萬步兵分兩路由定襄、代郡深入漠北,圍剿匈奴單于的老巢。李廣此時已經是年過六旬的老將,他堅決要求隨行,漢武帝不忍拒絕,就任命他爲前將軍,隨衛青出征。

漢軍出塞後,衛青通過俘獲的匈奴兵,知道了匈奴單于的駐地。就打算自帶精兵前往追逐,而命令李廣從東路迂迴,去截斷單于退路。東路繞遠,而且缺乏水草。李廣請求說:“我從少年時就夢想與匈奴單于決戰,至今纔等來機會,我的職務是前將軍,希望大將軍不要將我調離。”

可是衛青之前得到漢武帝面諭,認爲李廣年老,運氣又差,讓他當先鋒恐怕不能捕獲匈奴單于。於是拒絕了李廣的請求,決意讓自己的親信、剛丟了爵位的公孫敖跟隨自己建功。憤怒之下,李廣沒向衛青告辭,就率軍去東路出擊。沒想到李廣的部隊在茫茫大漠中迷路了,等他與衛青會合時,戰鬥已經結束。

在與匈奴單于決戰中,衛青打敗了匈奴軍,卻被單于逃掉了。李廣錯失了堵截並捕獲單于的機會。戰後,衛青派長史追究李廣貽誤戰機之罪,命令李廣的部下們前去受審。李廣攬過所有罪責,稱大軍迷路與部下將校們無關。

李廣對部下說:“我從少年起與匈奴作戰七十多次,本想再爲國家出力,偏偏迷路,真是造化弄人!” 老將李廣生性耿直,不善言辭,他不願再受羞辱,慨然拔劍自刎。李廣死後,軍中將士悲痛萬分,失聲痛哭。百姓聽到這個消息,也都爲之落淚。李廣家族的悲劇並未就此結束。

李廣死時,他長子和次子都已經過世,僅剩下幼子李敢。李敢是驃騎將軍霍去病的部下,因戰功被封爲關內侯。血氣方剛的李敢認爲父親之死是衛青所致,一拳將其打傷。衛青出於理虧,並未有所表示。可是衛青的外甥霍去病卻懷恨在心,第二年,在甘泉宮狩獵時竟然故意射殺了李敢。李家的悲劇還在繼續,二十年後厄運落到了李廣的孫子李陵頭上。

李陵是李廣的長孫,同樣善騎射,曾深入匈奴二千餘里偵察地形,是位西漢名將。公元前99年,李陵奉漢武帝之命,率5000步兵出征匈奴。在大漠中被數萬匈奴主力包圍,與匈奴騎兵殊死拼殺八天八夜,殺傷匈奴萬餘人。李陵的孤軍死傷過半,箭也用完了,還是等不來援軍。最終漢軍只有400人得以逃脫,而李陵被俘後投降了匈奴。

後來漢武帝聽信李陵替匈奴練兵的訛傳,將他的母親、兄弟和妻子都誅殺了。李陵從此與漢朝斷絕了關係,最後老死匈奴。後世對於飛將軍李廣一生戰功赫赫,卻一直得不到封賞,最終還落得自殺身亡的悲劇,感到惋惜和不平。

司馬遷評價李廣“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意思是說,桃樹和李樹不招引人,但有花和果實,仍然吸引人們來到樹下,以至於踩出小路來。比喻李廣不用張揚誇耀,也不用向別人邀功,人們自然會記住他。唐代王勃在《滕王閣序》中,有“馮唐易老,李廣難封”的句子,也是爲飛將軍不能封候而發出感慨。而“李廣難封”已經成爲一個成語。

歷史終究不會埋沒這位古代英雄。唐代曾追封西周名臣姜子牙爲武成王,同時評選出歷朝歷代的六十四位名將配享在太公廟中,被稱爲“武成王廟六十四將”。其中就有李廣。宋代追尊李廣爲懷柔伯,位列宋代武廟七十二將之一。飛將軍李廣依然是中國歷史上閃耀的將星。

李廣是西漢時期的名將,爲何卻沒能封侯拜相呢? 第2張

李廣在北方征戰近50年,守衛着漢朝的疆土,多少次命懸一線,多少次痛苦掙扎,爲的只是保家衛國。李廣那個時候沒有想到封侯,他只是想爲皇帝打好仗,之後賜封一個爵位或者一塊土地,讓自己的兒孫能夠有飯吃。對於當時的軍人來說,封侯賜地是莫大的榮耀,這意味着得到帝王和天下人的認可。

李廣戎馬一生,他有着輝煌的戰績,然而卻沒能封侯。可能李廣到死都沒有想明白,爲何自己沒有封侯呢?對此,學者們給出了幾個觀點。

第一個觀點是,生不逢時和命運不濟。

李廣年輕時,正是漢文帝執政時期,雖然每次戰役都立下大功,但“文景之治”時期,漢朝的主要政策是休養生息,是以文治天下的時候。那時不鼓勵征戰,因此,漢文帝對李廣說:“現在漢朝是地廣人稀,國力貧弱‍‌‍‍‌‍‌‍‍‍‌‍‍‌‍‍‍‌‍‍‌‍‍‍‌‍‍‍‍‌‍‌‍‌‍‌‍‍‌‍‍‍‍‍‍‍‍‍‌‍‍‌‍‍‌‍‌‍‌‍。假如你生在高祖的時代,那麼一定會被封爲萬戶侯。”漢景帝時期也大致如此。

到了漢武帝時期,國富民強,漢武帝喜歡開疆闢土,但戰場的主角,已轉換成衛青和霍去病這些年輕人。李廣已不是主帥,只是大將軍,他率性而爲,兵無常法的指揮策略不能發揮至極致。

因此,李廣面對匈奴,每次都血染戰袍,但戰績不佳,多次死裏逃生。李廣在大的戰役中都與衛青和霍去病共同作戰,可是這二人總是勝利而歸,風頭盡被二位搶去。

第二個觀點是,李廣不是軍事全才,所以不得封侯。

李廣治理軍隊的方式比較寬鬆,他不追求表面的形式,只要能夠殺敵就行。宋人何去非認爲,李廣領兵作戰不講軍陣,他軍中的表冊也非常簡單。李廣也愛護士卒,他打了勝仗得到皇帝的賞賜,都分發給自己部下。他與士兵們同吃同住,在士卒的心中有很高的地位。

有人認爲李廣在後半生作戰的時候屢屢失策,主要和他的戰略方針有關係。李廣喜歡打硬仗,很少使用計謀。漢武帝時期,李廣帶兵只進無退,每每與大敵廝殺的時候,都是傷亡慘重。但是,因爲他與敵人拼殺的時候,骨子裏帶着一股狠勁,所以也能限制住匈奴。但是漢武帝時期,不及李廣的人照樣封侯,這又如何解釋呢?

第三個觀點是,漢武帝對李廣有偏見,所以不想封他爲侯。

李廣是個率直的人,雖然很有才華,但他不善言辭。雖然他對士兵愛護有加,深受士兵愛戴,但他不善於媚上,加上年齡的差距,因此,漢武帝並不十分喜愛李廣。李廣多次出師不利,漢武帝就不願重用李廣。因此,李廣最後一次出征時,漢武帝私下命令衛青不能讓李廣奪首功。

漢武帝這麼做主要是因爲他相當迷信,認爲李廣屢徵不順,不是福將。漢武帝的偏心和成見,讓李廣不得封侯。除了這些觀點外,也有人認爲李廣擔任隴西太守時,殺過已經投降的羌人800名,有損陰德,所以無福享受侯位。這種說法帶着一些迷信的色彩,很難讓人信服。

李廣徵戰沙場近50年,他服事了三位君主,但是都沒有達到封侯的願望,原因真的是上述學者們的猜測嗎?這些我們無從查起,但正如太史公評價的那樣: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當年的那些王侯將相早已湮沒在歷史的長河中,儘管李廣將軍沒能封侯,卻名垂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