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此人爲滿清權臣,對西方列強態度強硬,曾兩次保下左宗棠

此人爲滿清權臣,對西方列強態度強硬,曾兩次保下左宗棠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咸豐初年,時爲戶部郎中的肅順整日遊手好閒,喝酒玩鷹,並沒什麼出色的才幹。後來,在其哥哥的大力舉薦下,肅順很快被咸豐帝委以重任,並執掌朝政大權,一時間他飛揚跋扈,甚至有連皇帝也不放在眼裏的意思。

此人爲滿清權臣,對西方列強態度強硬,曾兩次保下左宗棠

肅順每天早晨起牀前要在帳中飲一杯人蔘汁。一天,內侍小童誤將肅順每天用的玉杯打碎,準備逃走。一老僕讓他去找肅順最要好的朋友陳尚書請教對策。從陳尚書府返回後,小童用膠將杯子粘固。肅順醒後,小童來送人蔘汁,剛一揭帳,即驚呼倒地,杯子也“摔碎”了。肅順覺得奇怪,小童解釋:“剛纔看到老爺鼻孔中有兩股黃氣,如龍狀,長五六尺,故不免驚駭。請老爺降罪。”肅順卻道:“起來吧,不要胡言亂語,龍氣有什麼可怕的?”

肅順雖於朝中專橫,卻不喜滿人,常說滿人糊塗,不能爲國家出力,只知道要錢。因此,對滿族官員,肅順往往直呼其名,惡語穢罵無所顧忌;見到漢族官吏,肅順則換爲禮賢下士姿態,或稱先生、某翁、某老爺。而且,他只收滿人賄賂,對漢族官吏分文不取。

此外,肅順還非常喜歡延攬漢族文員。據載,肅順與頗有才華的江西人高心夔一見如故,引以爲知己,還欲將其點爲狀元。殿試時,肅順任收卷大臣,由於擔心考生中有優於高者,遂下令:“下午四點不交者撤卷。”不到四點,有個叫鍾駿聲的考生交卷。肅順檢視該卷,通篇七頁半,無一補綴。肅順大驚,唯恐高心夔不中,遂將鍾駿聲的考卷藏於靴中。考試完畢後,肅順竟然忘記將試卷取出。回到家中,才發現試卷未交,大駭,立即派人騎馬送回閱卷處。閱卷大臣以爲肅順必定格外留心此卷,遂以一甲一名進呈御覽,鍾駿聲由此得中狀元。而高心夔因爲寫字太慢,太陽快落山時仍未做完,被撤了卷。

肅順對左宗棠有兩次救命之恩。咸豐年間,左宗棠進京趕考,在試卷中痛陳時事,多犯忌諱,咸豐帝大怒,下令將其逮捕治罪。旨意未下,肅順便派人通知左宗棠趕緊逃命。次日清晨,聖旨下達時,左宗棠已逃出京城。

此人爲滿清權臣,對西方列強態度強硬,曾兩次保下左宗棠 第2張

咸豐九年(1859年),已被罷免的永州鎮總兵樊燮到長沙請罪,湖南巡撫駱秉章令其直接找幕賓左宗棠聽候發落。兩人見面後,樊燮向左宗棠作揖施禮,左宗棠喝道:“武官見我都要請安,你爲何不請安?”樊燮答:“哪有武官向師爺請安的道理?”左宗棠一時語塞,竟然罵道:“王八蛋,滾出去!”樊燮後將此事控至都察院,湖廣總督也嚴厲彈劾左宗棠。咸豐帝下令密查:“如左宗棠果有不法情事,即可就地正法。”

肅順有心救左宗棠,便提醒爲左宗棠奔波的郭嵩燾要獲得內外臣工的保薦。郭嵩燾遂輾轉懇求數名高官上書爲左宗棠求情。接到上書,咸豐帝果然向肅順諮詢:“今天下多事,如左宗棠確有才幹,自當棄瑕錄用。”肅順對道:“聽說左宗棠贊劃軍謀,頗有成效。人才難得,自當愛惜。”湖廣總督知朝廷意欲起用左宗棠,遂與幕僚商量,具奏結案。

對待肆意欺凌清政府的外國人,肅順的態度始終強硬。咸豐八年,俄國趁英、法發動二次鴉片戰爭之機,出兵侵佔黑龍江要地璦琿,隨後逼迫黑龍江將軍奕山與其簽署了中俄《璦琿條約》。

咸豐九年,俄國派使者到北京換約,敦促清廷按約儘快劃定兩國邊界。肅順奉命負責辦理交涉事宜。雙方談判可謂一波三折,驚心動魄。

談判伊始,俄國使者使出一貫伎倆,威脅道:“中俄相鄰,俄國比其他任何海上強國都更容易隨時隨地對中國進行打擊。”肅順可不是聽到俄軍“槍炮聲音不斷”便嚇得腿軟的奕山,他強調奕山“既無全權證書,又無正式關防”,不能代表清政府,因此《璦琿條約》無效。俄國使者隨即以“俄人較英法友善”相誘,並承諾:如順利換約,則可保證其他國家永遠不能侵佔中國。肅順則一語道破其真實意圖。其後,肅順發現俄國使者所帶條約文本中有若干錯誤,俄國使者提出要查看合約原本。肅順以“原文存於大內,不便檢閱”爲由斷然拒絕。

俄國使者見談判毫無進展,決定強行訛詐。肅順則以暴制暴,將《璦琿條約》扔在桌上,怒道:“這不過就是一紙空文!”俄國使者見談判不成,隨即退出會場。

次日,俄國使者向清廷發出最後通牒,限三日內更換談判人員。清廷答覆:“肅順乃我大皇帝親信大臣,斷難更換。”俄國使者於是宣佈談判破裂,隨後離京赴滬。俄國使者到上海後,積極與英法聯軍接洽,強調必須加大打擊力度才能使清廷就範。談話中,俄國使者仍對肅順耿耿於懷,對英法統帥說:“有權勢的肅順是與歐洲爲敵的頭號壞蛋,他已不止一次地公開宣稱,必須將全部歐洲蠻夷趕出中國。”

可是,肅順對英法聯軍的強硬態度,卻激化了戰爭事態,於時局大爲不利。其實,肅順對世界大勢並不瞭解,也無時局觀念。他的外交決策,很多源自僚屬幕賓的運籌帷幄、出謀劃策。而當時,對此事有兩種觀點,一方認爲中國雖廣大卻貧弱,不堪與英法一戰,主張與洋人通商,以逐漸自強;另一方卻積極主戰。肅順均覺有理,故猶疑不定,這也直接影響到咸豐帝對整個局勢的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