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清廷名臣張蔭桓:罕爲人知的戊戌變法幕後功臣

清廷名臣張蔭桓:罕爲人知的戊戌變法幕後功臣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9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一代才俊

張蔭桓(1837-1900)。字樵野,廣東南海人。對於他,人們衆說紛紜,但都承認他是個天分很高的人。

首先文才出衆。他出使多年,不僅漢語出色,英語水平也相當優秀。曾在他手下做事的李嶽瑞在《春冰室野乘》中說“駢散文皆能卓然成家,餘力作畫,亦超逸絕塵,真奇才也”。學術大師錢鍾書先生也說:“張蔭桓的詩和駢文,都不愧名家。”

其次是放眼世界的觀念。張蔭桓從年輕時開始研究洋務,遍遊南北美洲和歐洲各國。回國後他聘請美國人林餘等編譯《西學富強叢書》200餘卷,詳細介紹西方數學、化學、天學、地學、礦冶工程、兵學、史學、法學等西方科學知識。這不是一個普通的清朝官吏所爲,而是瞭解外部世界,開啓民智,振興國家的大手筆,有着卓越的觀念。

值得一提的還有張蔭桓製作了中國歷史上的第一面國旗。他設計的長方形龍旗,一直飄揚到清朝滅亡之時。

今天的人們可能鮮有人知張蔭桓,可是你知道嗎,烏魯木齊人民公園的“鑑湖亭”正是由一代名臣張蔭桓捐資修建的,它其中又有何寓意呢?

清廷名臣張蔭桓:罕爲人知的戊戌變法幕後功臣

張蔭桓

 誤入“帝黨”

在趙爾巽等人編撰的洋洋灑灑48冊、近兩萬頁的《清史稿》中,他有一篇700多字的小傳。1900年8月14日夜八國聯軍攻入北京,慈禧協同光緒逃亡西安。20日,慈禧下令將張蔭桓處死(當時他流放在烏魯木齊)。他是捲入戊戌變法唯一被重懲的清朝官員,在慈禧頒佈的欽犯名單上排名第一。從流放導致死刑,在滿清近300年的歷史上都是罕見的一例,落得這樣的結局難道就因爲他支持維新變法?

張蔭桓少年時參加過一次縣試沒中秀才,打消了繼續應試的念頭,在家苦練外語研究洋務。21歲捐錢買了一個知縣官銜,再到山東巡撫手下擔任文祕。因他辦事周全升任安徽按察使。後經曾國藩弟弟曾國荃密薦,他以通曉英語、熟悉洋務獲慈禧太后賞識,授三品銜入總理各國事務衙門行走。接着,先後爲駐美國、祕魯、西班牙三國大使。1886年10月28日,美國舉行自由女神像落成典禮,張蔭桓是受邀的惟一一位中國人。按清朝慣例,像張蔭桓這樣不是科舉正途出身,又沒有像左宗棠那樣建立特殊功勳而擔當要職的漢官是罕見的。

整個戊戌變法進行了103天,張蔭桓主要做了四件事:一是充當光緒帝與康梁維新派上下聯繫橋樑;二是與王文韶受命共同主持鐵路礦務總局;三是條陳新政建議;四是引領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會見光緒帝。光緒帝雷厲風行地頒佈詔書,最猛的一天下達40多道旨意,然而光緒受到慈禧太后一定程度的掌控,要“事先請旨”和“事後彙報”等(見《戊戌變法史事考》)。但慈禧起初並未否定變法,不過隨着拳腳展開,北京城開始變得風聲鶴唳……

1898年農曆八月初六當晚,61歲的張蔭桓如往常一般在家看書,安靜的衚衕外傳來一陣喧譁,家人說有數十名步軍統領衙門的兵勇包圍了進出口。一段時日以來,抨擊變法的聲音越來越多,他也擔心康有爲等人急切的變法措施會招來變故,如今果不其然。張蔭桓嚇得躲進內院,府上一個親戚想從後路逃走,清兵一擁而上先把這個親戚押往步軍統領衙門。消息傳回家中,張蔭桓更加害怕。第二天參加一場宴會,席間喝了不少悶酒,慶親王奕劻拍着張蔭桓的肩膀安慰說:“你放心,與你無關,你不必害怕。”張蔭桓出人意料地說:“不關你的事,你自然不怕,參我者衆,我豈能不怕?”

發生政變後,張蔭桓和譚嗣同等“戊戌六君子”一共8人被捕。在獄中,他曾向獄卒打聽“能不能留下一兩人?”獄卒說上頭有意留兩人,他問是誰,回答是楊深秀和康廣仁。等到行刑那天,他以爲自己難以倖免,結果卻是留下了他和徐致靖。徐被終身監禁,而他被流放新疆。上諭宣佈他的罪名爲:“居心巧詐,行蹤詭祕,趨炎附勢,反覆無常”,4天后,六君子未經審訊就被斬首於北京菜市口。

陷於“帝后”黨爭

時隔百年回首戊戌變法,很多事情依然值得後人反思。

就張蔭桓而言,他身居要位,和康有爲、譚嗣同一夥後輩布衣並沒有多深交情,曾經推薦康有爲也沒多少人知道(何況事後康有爲、梁啓超單單宣傳帝師翁同龢舉薦康有爲)。說他支持維新派,成爲康有爲等人與光緒帝之間的聯繫渠道,原則上不算什麼,因爲慈禧一度也支持變法,只是後面引發保守黨的激烈反對。當時除了帝師翁同龢外,和維新派顯得親近而辦事得力的高級政府官員就屬他了。他擔任過駐外公使又懂英語,自然很受光緒帝重視。僅僅戊戌年三月,光緒召見張蔭桓就達7次之多。所以,有人把張蔭桓稱爲戊戌變法的“幕後大人物”。

清廷名臣張蔭桓:罕爲人知的戊戌變法幕後功臣 第2張

翁同龢

他之所以遭慈禧太后嚴懲,主要是因陷入派系之爭。當時有所謂“帝黨”、“後黨”,張蔭桓原本沒什麼傾向,但他與翁同龢的親密關係引來嫌疑。在給張的書信中,堂堂皇帝師尊翁同龢竟稱張蔭桓爲“吾兄”甚至“吾師”,交情非同一般。另外他是買官出仕的,很善於經營斂財,因此頗受“後黨”嫉恨。

戊戌變法中關鍵的一幕是光緒帝接見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張蔭桓殷勤周旋,還負責接待伊藤(見《光緒傳》)。這次還傳出光緒帝想聘用伊藤進入清政府的說法,直接導致慈禧從頤和園火速趕回紫禁城(見《戊戌變法史事考》)。如果讓這個心機叵測的老外進駐皇帝身邊,後果哪敢想象?貪戀權力的慈禧是絕對不允許的,加上康有爲等人也有意圖廢后之舉!八月初五接見伊藤博文時,慈禧出乎意料地坐在了簾子背後,光緒只能和伊藤寒暄幾句草草收場,當時中方陪同人員就是張蔭桓。當天慈禧和顏悅色地令張蔭桓爲伊藤精選寶星勳章,第二天就聲色俱厲訓斥光緒,宣佈訓政,下令捉拿亂黨康有爲。

 流放烏魯木齊

關於張蔭桓流放新疆的情況,他的《荷戈集》透露一二。押張蔭桓上路的人一個叫王慶保,一個叫曹景郕,是兩個低微的候補知縣。1898年中秋,兩人接到任務押解前戶部左侍郎張蔭桓出直隸境內。張蔭桓口無遮攔,路上聊起“最高當局”的種種。兩人將他所說記錄下來,成了《驛舍探幽錄》,其中講到“六君子”被殺的情況,德國亨利親王、日本總理伊藤博文召見他的往事。他自負地認爲,鑑於他是全中國惟一懂洋務的人,要不了多久就會東山再起。不少地方官員也相信這一點,不把他當流放的欽犯看待。張蔭桓在西安停留時,曾在酒後說慈禧:“這老太太和我開玩笑,還教我出關外走一回。”

兩年後洋人攻入北京,他被殺,和這些放浪行跡多半也有關係。

到哈密後,張蔭桓受到哈密王沙木胡索特的款待,寫了一首詩《哈密謁左文襄公祠》:“崇祠香火徹青霄,萬里花門撻伐遙。冰雪極天曾駐節,山河如舊此回鑣。”對左宗棠收復新疆給予高度讚揚。

1899年4月1日,年過六旬的張蔭桓抵達迪化(今烏魯木齊),時任巡撫饒應祺是張蔭桓的門生,對流放到此的老師照顧有加,讓他租住直奉義園院內(原紅山賓館,現西大橋紅山新世紀大廈一帶),隔烏魯木齊河與鑑湖相望。在迪化,張蔭桓幾乎無事可做,除了吟詩作畫,就是等待“北京的老太太”下旨重新起用。他偶爾出城到鑑湖邊吟詩抒懷,回首一年來的風雲鉅變,不免想起被囚瀛臺的光緒帝,維新事業的夭折令他深深感觸,於是他捐資修建了鑑湖亭。

清廷名臣張蔭桓:罕爲人知的戊戌變法幕後功臣 第3張

今天從西大橋畔人民公園大門一進去,就能望見湖心小島上兩層木結構閣樓鑑湖亭,朱樑畫棟,飛檐高翹,三面環水,一座曲折的長橋與湖岸相連。這一景緻經過張蔭桓精心設計:光緒帝被軟禁的瀛臺也是三面環水的小小閣樓,只有一個木板橋相連。光緒住進瀛臺後,慈禧甚至讓李蓮英把木橋拆掉,讓光緒帝徹底與世隔絕十年之久。張蔭桓對光緒帝有着君臣相知的默契,對於維新事業的不幸,對於光緒的同情,張蔭桓通過這座鑑湖亭表達了隱藏的情感。

最後的一年多時間裏,他寫過一些詩歌描繪清末烏魯木齊的自然風貌和人情風俗。很快八國聯軍入侵北京,1900年7月31日,64歲張蔭桓在爲他的侄子畫完絕筆之作後引頸就戮。屍棺在紅山腳下停放了半年,次年春天才由其子塏徵將靈柩運回佛山安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