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蘭陵王之死:折射出“後三國時代”政治面貌

蘭陵王之死:折射出“後三國時代”政治面貌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1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蘭陵王高肅,字長恭,爲北齊文襄帝高澄第三子。蘭陵王因在邙山大捷,率五百勇士突入敵陣,解金墉之圍而一戰成名。筆者擬通過蘭陵王相關史事,略談對北齊政治史研究相關問題的新看法。

  “乾明之變”、“邙山大捷”中的蘭陵王

蘭陵王之死:折射出“後三國時代”政治面貌

網絡配圖

  北齊天保八年(557),蘭陵王起家爲通直散騎侍郎,步入政壇。乾明元年(560),蘭陵王被廢帝高殷任命爲領左右大將軍,成禁軍主要將領。高歡建立東魏,雖不乏河北大族的配合支持,但主要是靠高氏宗親、同鄉懷朔鎮勳貴及十餘萬六鎮軍士。東魏建立後,河北大族私家武裝逐漸被解散,其大多成爲鄴城朝廷無實權文官。高洋代魏建齊後,皇位穩固與否關鍵是能否得到分掌軍政大權的高氏宗親、懷朔勳貴的支持。這使北齊史上圍繞皇權的政治鬥爭,往往是在北齊皇帝、宗室諸王及懷朔勳貴間展開,而河北大族乃至後來的恩幸等羣體只是雙方鬥爭的配角。乾明元年,長於深宮、沒有權威的高殷爲鞏固皇位,利用漢人大族楊愔、鮮卑勳貴可朱渾天和等輔政大臣,削奪叔父高演、高湛的軍政實權,觸動了以往皇帝與宗室諸王、懷朔勳貴分掌政權的政體。高演、高湛及懷朔勳貴等數十人,遂在尚書省發動政變,誅殺楊愔等輔政大臣,衝進禁中,廢掉高殷。身爲禁軍將領的蘭陵王,則站在高演一邊,爲其大開方便之門,以此功被高演封爲蘭陵王,深受信任,成爲掌握軍政大權的宗王之一。

  高湛即位後,北齊北有突厥,西邊是已佔巴蜀的北周,南邊有時刻要奪回淮南的南陳,戰略上處於三面被圍的困境。河清三年(564),北周聯合突厥對北齊發動進攻。北周意在利用突厥牽制晉陽的北齊軍隊,以十萬大軍主攻洛陽,再進入豫北東向攻下鄴城,最後打北齊軍隊的大本營晉陽。受突厥牽制,高湛最初沒敢調晉陽主力南下。在洛陽,北齊守將獨孤永業收縮兵力於金墉城死守,牽制周軍達三旬之久。一個月之後,高湛在與勳貴幷州刺史段韶商議後,最終派斛律光與蘭陵王率軍五萬從晉陽南下,以解洛陽之圍。面對十萬周軍主力,斛律光、蘭陵王隔河與周軍對峙月餘,“未敢進”。至段韶“督精騎一千”從晉陽出發抵達營地後,北齊軍才趁“連日陰霧”掩護,一同渡過黃河,搶佔金墉城正北的制高點邙阪,在邙山孟津缺口處的太和谷,與周軍發生遭遇戰。段韶將北齊步騎兵分爲三軍,自爲左軍,蘭陵王爲中軍,斛律光爲右軍,通過吸引周軍登山仰攻、以逸待勞的戰術將周軍擊敗,周軍“一時瓦解,投墜溪谷死者甚衆”。隨後,斛律光所率右軍負責繼續驅逐太和谷以西的周軍,段韶和蘭陵王兩軍則負責解金墉之圍。“(蘭陵王率)五百騎再入周軍,遂至金墉之下,被圍甚急,城上人弗識,長恭免冑(頭盔)示之面,乃下弩手救之,於是大捷。武士共歌謠之,爲《蘭陵王入陣曲》是也。”

  邙山大捷是宗室諸王與懷朔勳貴協同作戰的結果。段韶是此次大捷北齊軍統帥,斛律光承擔側翼掩護的重任,蘭陵王則在金墉解圍起了主要作用。戰後高湛賞勳時,段韶、斛律光兩人被升爲諸公職,而蘭陵王則被升爲比諸公職略低的尚書令。因此,邙山大捷奠定了蘭陵王在北齊軍中僅次於段韶、斛律光的重要地位。

蘭陵王之死:折射出“後三國時代”政治面貌 第2張

網絡配圖

  蘭陵王之死因與北齊後期政爭

  世人常將“芒山之捷,後主謂長恭曰:‘入陣太深,失利悔無所及。’對曰:‘家事親切,不覺遂然。’帝嫌其稱家事,遂忌之”,當成蘭陵王的死因。邙山之戰時,高緯時年九歲,尚未即位,不可能有如此深的政治猜忌,這不應是蘭陵王的死因。“及江淮寇擾,恐復爲將,(蘭陵王)嘆曰:‘我去年面腫,今何不發。’自是有疾不療。武平四年五月,帝使徐之範(之才)飲以毒藥……遂飲藥薨。”南陳北伐淮南正是用人之際,蘭陵王爲何害怕爲將出徵?高緯又爲何在此時毒殺僅存的“國之棟樑”?上述諸行爲,顯然有悖常理。這說明蘭陵王死因並不簡單。

  高湛即位後,也想利用漢族大族裁製宗室諸王,但乾明之變使漢族士族畏首畏尾。高湛不得不開始重用和士開、祖珽、徐之才、陸令萱等恩幸。和士開等人主要爲個人私利和地位依附、聚集在皇權之下,深知只有挑撥是非,喚起高湛對宗室諸王的猜忌,才能獲得更多寵信。河南王高孝瑜、河間王高孝琬就是死於恩幸“讒言”。

  對宗室諸王的殘酷打壓,使恩幸與宗室諸王、勳貴勢不兩立。河清四年,高湛內禪,將皇位傳給太子高緯。然而,高緯卻難擔此重任,“言語澀吶,無志度,不喜見朝士。自非寵私暱狎,未嘗交語。性懦不堪”。爲此,高湛把鄴都軍權交給三子高儼,希望日後高儼能輔佐高緯執政。天統四年(568)底,高湛病逝,北齊權力結構呈現爲和士開等恩幸“威權益盛”,控制宮省和鄴都朝廷;高儼控制鄴都內外的軍權;宗室諸王和懷朔鎮勳貴控制晉陽的北齊軍隊主力。和士開等恩幸爲鞏固權力,不斷削奪高儼權力,妄圖控制京畿軍權。武平二年(571),高儼被迫率領下屬矯詔令,擒殺和士開,並要進攻皇宮將恩幸一網打盡。高儼政變得到廣寧王、安德王的鼎力支持,二人是蘭陵王兄弟,蘭陵王很可能因此參與其中。雙方在皇宮相持時,都派人爭取斛律光。斛律光女斛律氏爲高緯皇后,高儼政變有廢帝可能,勢必影響斛律氏在北齊統治集團的地位。斛律光出於家族利益考慮,在關鍵時刻率晉陽軍倒向高緯。高儼所率京畿軍懾於斛律光的威信,立刻“駭散”,高儼由此被擒身死。斛律光在晉陽軍隊主力威望之高,對猜忌心極重的高緯來說,無疑是潛在的巨大威脅。而京畿軍根本無法與晉陽軍對抗,高緯爲鞏固皇位,最終在武平三年將斛律光誘騙至禁中殺之。加之段韶在武平二年病卒,至此,北齊後期軍隊統帥僅剩蘭陵王。

蘭陵王之死:折射出“後三國時代”政治面貌 第3張

網絡配圖

  武平三年,南陳吳明徹率十萬精兵北伐,北齊軍隊一敗再敗,南陳很快攻到徐州附近。要抵擋住南陳攻勢,須任命在軍中享有極高威望的蘭陵王爲帥。蘭陵王如任將出徵擊敗陳軍,必然威望大增,那麼,被高緯、恩幸打壓殘害已久的宗王和懷朔鎮勳貴、十餘萬晉陽軍士就會將積攢已久的不滿情緒瞬間爆發,乃至有可能擁立蘭陵王爲帝。與其讓蘭陵王率軍出征,導致皇位不保,不如毒殺之,丟失點疆土,誅一位能臣,對“無憂天子”高緯來說並不算什麼,而這應是蘭陵王無過被殺的根本原因。

  北齊史研究新思路:胡胡矛盾

  蘭陵王是衆多爲維護北齊存亡,不惜血染疆場、捨身朝堂的宗王羣體的典型代表。宗室諸王、懷朔鎮勳貴及十餘萬鮮卑將士是東魏北齊的統治支柱。他們來自塞外大漠,樸素的鮮卑部落意識,使其認爲財產共有、權力共享。華北漢地的生活,使高歡及北齊諸帝希望採用漢族嫡長子繼承製。要實行嫡長子繼承製,就需扶植皇太子,削弱掌權的宗室諸王和懷朔鎮勳貴,控制晉陽軍士。這使北齊皇帝和宗室諸王、懷朔鎮勳貴的矛盾不斷,手足相殘的悲劇不斷重演,最終使強大的北齊分崩離析。以往學界所遵循的胡漢衝突論,對解釋北齊政治史有一些不足。從胡胡矛盾入手,則可對北齊史的一些重要歷史問題提供合情理的闡釋,進而挖掘中國古代史上精彩的“後三國時代”。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