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真相 > 郤缺:出身低賤,成爲晉國“一人之下”的“中軍將”

郤缺:出身低賤,成爲晉國“一人之下”的“中軍將”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6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嗨又和大家見面了,今天小編帶來了一篇關於郤缺的文章,希望你們喜歡。

衆所周知,晉國自晉文公稱霸起,直至三家分晉爲止,約有二百三十年;而《左傳》的記敘,起自魯隱公元年,迄於魯哀公二十七年,共記載了二百五十四年的歷史。由此可見,晉國在春秋時期長盛不衰,其強國地位無法撼動。

晉國之所以能夠強盛如此之久,歸功於晉文公設立的中軍制度。由於各貴族的領袖必須擔負起家族興衰的重任,所以,但凡擔任“卿”者,均是該家族之中的佼佼者,而“中軍將”又是在各貴族之中脫穎而出的人傑,由此可見,晉國的強盛必然與晉國統帥的能力出衆和治國有方有關。

郤缺:出身低賤,成爲晉國“一人之下”的“中軍將”

郤缺就是是晉國“中軍將”中的一位,但是他卻是出身最爲低賤的。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爲晉文公在秦國的扶持下返回晉國執政,清算了晉國的重臣郤芮,而此人正是郤缺的父親。由於受到此事所累,郤缺不僅失去了封地,也無法繼承父親的官職,而爲了餬口,他只能以務農來維持生計。

一個“戴罪之人”的兒子,能逃過殺身之禍,已經是不幸中的大幸了。郤缺因何可以逆轉形勢,竟然能夠成爲晉國“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中軍將”?

帶這個問題,筆者來分析一下,郤缺的逆勢崛起之路。

被臼季舉薦

臼季見到郤缺夫妻“相敬如賓”,返回朝中後便向晉文公極力推薦郤缺。

筆者認爲,臼季之所以舉薦郤缺,有兩方面的考量:一方面是因爲,郤缺和妻子之間的“敬”,正體現出了他是具有美德的人才,有美德便能治理人民、使晉國強盛,此時晉文公正值用人之際,如此人才,千萬不能被埋沒;另一方面是因爲,郤缺的父親雖然是晉文公的仇人,但郤缺本身並沒有錯,因父親的錯而懲罰兒子,這不是有德之君的做法,如果晉文公能以寬容的心態來接納郤缺,那麼這件事情一定會成爲美談,從而爲晉文公樹立良好的口碑,這對晉文公的稱霸事業大有裨益。由此可見,臼季不愧是晉國“五賢”之一,他不僅眼光獨到,更高瞻遠矚。

在筆者看來,晉文公在面對臼季的舉薦時,心中還是存有芥蒂的。他雖然在表面上給足了臼季面子,但實際上,他的一系列舉動卻用盡心機。

郤缺:出身低賤,成爲晉國“一人之下”的“中軍將” 第2張

筆者認爲,晉文公給郤缺安排“下軍大夫”一職,此舉毫無破綻。之所以這麼說,有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方面,他對臼季表現出了十足的信任,不僅拉進了君臣二人的感情,也展現了自己的大度;另一方面,此舉意在迫使當時擔任“下軍佐”的臼季,能夠時刻看管郤缺,監視他是否有心懷不軌的舉動,也就是說,臼季成爲了郤缺的“擔保人”,倘若出了紕漏,必定唯臼季是問。由此可見,晉文公不僅心思縝密,而且行事周全,他不愧是春秋時期真正的霸主。

晉文公死後,其子晉襄公繼位,郤缺在“箕之戰”中勇猛奮戰,俘獲了狄人的首領,立下了大功。

在筆者眼中,晉襄公雖然封郤缺爲“卿”,並恢復了其家族的封地,但是,在看似榮耀的背後,卻暗藏着晉襄公對郤缺的不信任。事實上,晉襄公授予郤缺的“卿”,並不是像其他六卿一樣擁有兵權。也就是說,郤缺父親暗殺晉文公之事,並未隨時光流逝而淡化,也沒有因爲郤缺立下汗馬功勞而在晉君家族的記憶中消散。最終,直至晉襄公去世,郤缺再也沒有獲得任何表現的機會

獲趙盾賞識

揹負“原罪”的郤缺,爲何能在數年之後脫穎而出,擔任“中軍將”一職?筆者認爲,是趙盾給了郤缺機會。

趙盾上臺後,雖然擔任“中軍將”一職,但是卻並沒有完全掌握晉國大權。此時的晉國內部分爲兩股勢力在互相對抗:一是以晉靈公、先君晉襄公的舊部爲主的“保皇派”;二是趙盾的黨羽。前者人數衆多,後者則掌握着晉國關鍵一部分的權力,此消彼長,各有優勢。也就是說,晉國內部鬥爭的雙方,實力在伯仲之間。那麼,趙盾必定會想盡一切辦法,去爭取更多的支持者,否則他“中軍將”的職位必定不保。

郤缺:出身低賤,成爲晉國“一人之下”的“中軍將” 第3張

就在晉國形勢膠着之時,郤缺主動向趙盾諫言。這一番說辭慷慨激昂、精彩至極,郤缺連用了五個反問句,激烈地表明瞭自己的態度。然而,趙盾聽到質問,竟然沒有生氣,反而很高興,這又是爲何?

郤缺的這番話,引用了《夏書》和《九歌》,然而,我們都知道,這些都是人臣向君主諫言的說辭。表面上看,郤缺是在以“霸主之道”來期許趙盾,但實際上,他是在表示自己已經看出了趙盾的野心,並且表態自己願意效忠於他。如此這般主動示好的話,難怪趙盾聽了之後心情大好。

筆者認爲,郤缺此舉是在“下注”。因爲郤缺早已明白自己不可能獲得晉君的重用,不如用這番諫言向趙盾表達投奔之意,倘若能被接納,那自然是極好的,如若能被趙盾重用,那麼自己在逆境中崛起,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對於趙盾來說,郤缺的投靠給他打了一針“強心劑”,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爲,獲得了郤缺的支持就等同於獲得郤氏卿族的支持,雖然郤缺沒有什麼兵權,但能在晉國的激烈鬥爭中爲自己添一些“羽翼”,這自然是好事一樁。

筆者認爲,此後郤缺雖一躍成爲趙盾身邊最重要的心腹,但他的崛起之路仍然面臨兩個殘酷的現實:一、晉靈公依舊不會重用郤缺;二、趙盾的對手們仍然把持着一部分的晉國實權。只要有這兩種情況存在,就算郤缺再努力,他的職位也只能止於沒有兵權的“卿”而已。

然而,事情有了轉機。箕鄭等人在“令狐之戰”結束後在晉國作亂,而後皆被“晉人殺”。《左傳》中沒有寫明主導者爲何人,但是筆者有理由相信此事最終是由趙盾處理的,畢竟趙盾是“中軍將”,殺箕鄭等重臣這種“大事”,他必然是知情的,甚至有可能是他指使的。合法地除掉這些“眼中釘”後,只剩下晉靈公孤軍奮戰地與趙盾對抗了,他的羽翼盡失,已不足爲懼。此時趙盾大量提拔自己的親信,郤缺也是在這樣的情況下,直接躍升爲“上軍將”。

成功接班

郤缺擔任“上軍將”後,數次在關鍵時刻全力支持趙盾。

筆者以一次晉國六卿的內部會議爲例,來進行分析。在會上,六卿的論題是:出逃在外的士季和賈季是晉國的心頭大患,怎樣謹慎地處置他們。荀林父意欲“請復賈季”,然而這種提案無疑是在當面爲難趙盾,我們都知道,趙盾與賈季之間有太多的“新仇舊恨”了。他費了好大的心思才把賈季趕出晉國,現在怎麼能說把他接回來就接回來呢?這不是自己打自己的臉嗎?可見,荀林父這一番話,實際上是在給趙盾“設伏”,可是他的言論合情合理,趙盾沒有正當理由,自然無法反駁他。

面對荀林父的提案,趙盾如坐鍼氈,此時郤缺的發言拯救了他。

筆者認爲,“賈季亂,且罪大”的言論,就是先發制人地給賈季定了重罪。“亂”即說明賈季是晉國內亂的根源,“罪”即說明賈季之前的行爲是相當嚴重;與之相對的,用“不如隨會”來讚美士季,說明士季的賢德,足以使晉國強盛;最後以“且無罪”來一招致勝,表明士季出逃乃迫不得已,他是沒有罪過的,因此一定把他接回來。

在筆者看來,郤缺的這一套“三連擊”,主動把荀林父的矛頭扭轉到了自己的身上。也就是說,郤缺替趙盾“擋了子彈”,他的發言讓荀林父無法怪罪於趙盾,也使趙盾從左右爲難的境地中成功脫身。如此一來,趙盾自然會聽從郤缺的建議,他順勢否決了迎賈季回國的提案,並派人用計誘使士季返回晉國。

窺一斑而知全豹,郤缺的一系列行動,使自己的聲望在晉國達到巔峯。

對於趙盾來說,郤缺的行爲有恩於他,他當然也是知恩圖報之人。所以,他採取行動,爲郤缺“錦上添花”——在討伐弱小蔡國的戰役中,他派郤缺統領“上、下軍”出戰。

筆者認爲,這種“兼帥二軍”的指派,是有違常理的。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爲這一次出征,統帥只有郤缺一人,而沒有“上軍佐、下軍帥、下軍佐”等人的輔佐和監督,這是很奇怪的。

從“城濮之戰”可以看出,晉國的出征習慣是“三軍盡出、各司其職”,軍隊等級相當嚴明。然而,這一次卻爲何一反常態?

究其原因,就是趙盾想要讓郤缺憑藉此戰累積更多的聲望。

我們都知道,蔡國是弱勢小國,可想而知,當遭遇郤缺的大軍壓境時,他們必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地繳械投降。至此,郤缺不費晉國的一兵一卒,就成功地使蔡國屈服了。也就是說,郤缺不費吹灰之力,立下了大功,圓滿達成了其政治上的目的。

對於趙盾來説,他深知自己在晉國樹敵太多,明白自己死後趙氏家族一定會受到牽連,因此,他考慮“接班人”的時候,必然要十分謹慎。

忠心耿耿且有情有義的郤缺,自然成爲接班的不二人選。

在趙盾的苦心安排和自己的不懈努力下,郤缺在趙盾死後順利地接任了“中軍將”。他揹負着“原罪”起步,從逆境中翻身,最終坐上了如此高位,確實是十分不易的,他“但行好事”、“也問前程”,並留下了“晉國史上少有的穩健的政治家”的美名。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