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後”、“帝”、“天子”的區別在哪?隱藏了什麼樣的政治需要

“後”、“帝”、“天子”的區別在哪?隱藏了什麼樣的政治需要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3.97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遙望歷史的河流,感受歷史的滄桑,和小編一起走進了解帝王稱呼的故事。

《道德經》有云:“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上古時期,神州大地一片蠻荒,先民不知東南西北,不知春夏秋冬,更無國家概念,隨着認知提升與社會發展需要,先民給予萬物命名,於是萬事萬物逐漸有了名字,統治者也有了獨特的稱號。

隨着文明的發展,距今四千餘年時中國第一個王朝——夏朝登上歷史舞臺,夏朝的統治者獨特稱呼爲“後”,四百年後湯武革命建立了商朝,商朝的統治者“生前稱王,死後稱帝”,六百年後武王克殷建立了周朝,周朝的統治者稱呼又出現變化,變成了“天子”,日常稱之爲“王”。

秦始皇之後,“皇帝”這一稱呼用了2000多年,爲何夏商周三代頻繁更換統治者的獨特稱呼,“後”、“王”、“帝”、“天子”出現的背後,又暗藏了什麼樣的政治需要?

01

統治者稱呼“王”、“帝”、“天子”,讓人讀來非常自然,但稱呼“後”,總讓人感到彆扭。其實,之所以出現這種彆扭感,是因爲後字含義變化過大的緣故。

甲骨文中的後字(見下圖),從字形上看與先後之後毫無關係,而是左右兩部組成,左部猶如一個人,右部是一個口,本義是發號施令者,《說文》“繼體君也”,《爾雅》“後者,君也”。

需要說明的是,前後、先後之後,繁體字中寫作“後”,本義爲行路遲緩,《說文》“後,遲也”,“後”後來引申爲後面等意思。上世紀簡化漢字時,將“後”與“後”進行了合併,“後”全部意思簡化爲“後”。

非常有趣的是,漢字中的“司”與“後”正好相反方向,但兩者基本意思一樣。“司”與“後”字意相同字形相反並非巧合,而是有一段故事。相傳,大禹是帝舜的司空,《尚書·堯典》記載帝舜設立九官,其一就是司空,由大禹擔任,掌管水利,夏朝建立之後,爲了表示子孫後代不敢與大禹比肩等列,於是就根據漢字“司”的鏡像創造了“後”,作爲自貶一級的稱號。當然,真相是不是這樣,誰也不知道,但後與司都有主管、掌控的意思。

“後”、“帝”、“天子”的區別在哪?隱藏了什麼樣的政治需要

關於夏王爲何稱後,還有一種說法與原始崇拜有關。相傳,大禹治水之後,帝舜將中原地區封給了他,由於中原地區古稱爲夏,於是大禹被人稱之爲夏伯。與此同時的是大禹治水有功,有了“得地之道”,而“後”又指地神,所謂皇天后土就是天與地,因此大禹就被看成地神化身,於是就有夏后氏之說。

“後”字的這兩種說法,很難完全否定某一個,原因很簡單,從甲骨文後與司字來看,兩者必有千絲萬縷聯繫,看似這一種來源更符合邏輯,但地神之說又隱含原始信仰問題,因爲原始先民主要是圖騰崇拜,信仰風雨雷電這樣的自然神靈,還沒有形成天神地神崇拜,夏王朝終結公天下實行家天下,必然要給出政權合法性的來源,夏政權最大的合法性來源是大禹治水功德無量,因此“後”源於地神崇拜之說也並非空穴來風。

02

《新五代史·安重榮傳》中記載,安重榮說“天子,兵強馬壯者爲之”,這話說得非常直白,歷史上王朝更迭差不多也的確是這麼一個道理,但歷朝歷代政權更迭時,新王朝的統治者肯定不能說得這麼直白,而一定要找個冠冕堂皇的理由,否則就是“名不正言不順”。

湯武革命時,以什麼理由證明自己出兵推翻夏朝的合法性呢?《易·革·彖辭》中記載:“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大致可以想象一下,商湯認爲夏朝統治者觸犯了老天,現在老天命他代天推翻夏朝,說到底商朝政權的合法性來自於上天。

但商朝建立後,最高統治者叫“王”,與天沒什麼關係,甲骨文中的“王”字是一把大斧的斧頭部分的輪廓圖形。顯然,斧頭不僅代表征戰殺戮,更是軍權與統治權的象徵。那麼,商朝對天崇拜體現在什麼地方呢?

甲骨文中的帝字,就是架木或束木焚燒以祭天,所祭祀的是天神、上帝。甲骨文卜辭顯示,商朝祭祀“帝”非常頻繁,甚至隆重到一日一祭的地步。如今,之所以能看到15萬片之多的甲骨文卜辭,絕大多數都是祭祀天帝留下的。

“後”、“帝”、“天子”的區別在哪?隱藏了什麼樣的政治需要 第2張

所謂天帝,既指上天又指祖先神靈,死去的祖先和商王都昇天爲帝。也就是說,商朝之前的祖先、死去的商王、老天都是“帝”,顯然,商人可能是爲了加強統治或政權的合法性,將祖先和上天一定程度上捆綁了起來。

想想看,誰反對商朝,就是反對老天、反對天帝,在三千年前誰敢反對老天?因此這就讓反對者都很難找到造反的合法性。

而“帝”與“王”區別在於,商朝最高統治者生前稱王,死後才能稱帝。因此,大概可以推測出商朝的統治哲學:一手是掌握斧頭,一手是將商朝統治者神化,兩手都要硬。

03

在三千年前,古人認知有限,普遍對上天懷有敬畏之心,周人想要推翻殷商,實現自己的政治野心,首先就絕對不能否定天帝。那麼,周人造反的合法性理由是什麼呢?

《尚書·泰誓》中記載:“今商王受,弗敬上天,降災下民……皇天震怒,命我文考,肅將天威。”

《史記·周本紀》記載:武王乃作太誓,告於衆庶:“今殷王紂乃用其婦人之言,自絕於天,毀壞其三正,離逷其王父母弟,乃斷棄其先祖之樂,乃爲淫聲,用變亂正聲,怡說婦人。故今予發維共行天罰。勉哉夫子,不可再,不可三!”

也就是說,商朝其他帝王沒有問題,是紂王胡作非爲,缺德,得罪了天帝,天帝怒不可遏,於是讓有德的周文王、周武王代天處罰紂王,這就是周武王伐紂的合法性所在。這裏所說的“天”是誰?顯然還是商朝歷代祖先與上天融爲一體的天帝。因此,周人認爲自己是繼承商湯之業,更沒有絲毫否定商湯,如上文所述“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還有《逸周書》記載商湯“用師於夏,除民之災,順天革命”,原因在於否定商湯就是否定上天,最終也會否定自己,所以後世歷朝歷代都沒法否定前朝開國皇帝的政權合法性,大家都是天帝選出來管理人間的。

“後”、“帝”、“天子”的區別在哪?隱藏了什麼樣的政治需要 第3張

但周武王代天處罰紂王之後,新的問題出現了:由於商朝王室與上天融爲一體都爲“天帝”,經過幾百年的統治已經深入人心,因此既然推翻了紂王統治,已經處罰了紂王,那麼就應該將統治權還給天帝后代——殷商王室才符合法理。

爲了周朝政權的合法性,周人開創性地提出了兩個觀點:一是天是天下的人,不是殷商王族一家某一朝人的天,天命沒有固定的歸屬,二是統治者必須勤政愛民,良好的德行與天相配,能夠收攏民心,才能穩固自己所受的天命,即所謂的以德配天思想。當然,是不是有德,一般都是任人評說,說你有德就有德無德也有德,說你無德就無德有德也無德。綜合起來,就是上天選擇有德之人代爲治理人間。

由於武王伐紂是代天行事,是代理人,而不是天帝后裔,因此肯定無法稱帝,哪怕死後也不行,否則就成了篡權,因此只能自稱人間之王。與此同時,爲了政權合法性,加之需要神化自身,於是就選擇“天子”頭銜,上天之子,代天治民。

周朝的這套政權合法性理論,就是“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天下有德者居之,無德者失之”,也是後世歷朝歷代政權合法性的來源。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