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後世是如何評價順治帝的?他的一生存在哪些爭議?

後世是如何評價順治帝的?他的一生存在哪些爭議?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9.3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愛新覺羅·福臨,即清世祖、順治帝,清朝第三位皇帝,清朝定都北京的第一位皇帝,清太宗第九子,生母爲孝莊文皇后博爾濟吉特氏,出生於瀋陽故宮永福宮。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了相關內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福臨幼年登基,由攝政王多爾袞輔政。親政後面對全國的抗清高潮,福臨採取撫重於剿的策略,同時注重恢復農業生產,整頓吏治,使國家局勢逐漸好轉。1661年福臨死於養心殿,廟號世祖(諡號體天隆運定統建極英睿欽文顯武大德弘功至仁純孝章皇帝)。

人物評價

史書評價

《清史稿》:順治之初,睿王攝政。入關定鼎,奄宅區夏。然兵事方殷,休養生息,未遑及之也。迨帝親總萬幾,勤政愛民,孜孜求治。清賦役以革橫徵,定律令以滌冤濫。蠲租貸賦,史不絕書。踐阼十有八年,登水火之民於衽席。雖景命不融,而丕基已鞏。至於彌留之際,省躬自責,佈告臣民。禹、湯罪己,不啻過之。書曰:“亶聰明作元后,元后爲民父母。”其世祖之謂矣。

《清實錄》:章皇帝達孝承先,洪仁撫世。以天縱之姿,奮有爲之業,掃除寇亂,奠安生民。六師所加,有征無戰。莫不望風懾息,競迓壺漿。即殊方異域、聲教未通之地,亦皆受吏請封,凜遵正朔。不數年間,天成地平,區宇寧謐。功高在昔,美冠將來……一事一言、皆二帝三王心法所寄。

後世是如何評價順治帝的?他的一生存在哪些爭議?

歷代評價

皇太極:奇祥也,生子必建大業。

樑清標:入主中華,奄有萬方,統一天下。

范文程:君明臣良,必交勉釋回,始克荷天休,濟國事。

朝鮮顯宗:好漢語,慕華制。

《鄭成功傳》:清順治帝已入關十年,四海大定,莫不奴服。嗚呼!我試以比例術求之,清以滿洲及中國全部之兵力盡注於閩南之一隅,土地得比例若干,人民得比例若干,謀士猛將得比例若干,兵馬舟艦糧食得比例若干;而鄭氏果以何主義、何氣力乃敢來前數挑戰!嗟乎!故宮何處,忍煙滅於荊駝;國魂尚存,誓殉生於鐵血。

金紹城:所謂名人者,非因畫而得名者也,若者有特殊學問,特殊節操,特殊人品,特殊技能,特殊地位,已爲人所推崇,一旦寄意丹青,隨意點染,不必求工,而氣概自流露紙表。人以其學問、節操、人品、技能、地位等之可欽可敬,而於其畫尤視爲珍寶矣。如黃向堅、李長蘅、吳梅村、閔貞、戴文節、順治帝等,其作品均千古不磨者也。

後世是如何評價順治帝的?他的一生存在哪些爭議? 第2張

人物爭議

出家之謎

順治帝與和尚結成了很密切的關係,有一個和尚叫憨璞,福臨親自到這和尚住的地方叫做海會寺,促膝長談,相得甚歡,就是談得很融洽。福臨回到宮裏以後,又把和尚召到宮城西側的西苑,裏頭有個萬善殿,繼續論佛談法,還有一個大和尚叫木陳忞,福臨到了那兒,他跟他說,說:“我呀,總感覺我的前世好像就是佛家的人,說我到你這個寺廟之後,覺得這是窗明几淨,就不願意回到宮裏。”還有一個大的和尚叫溪森。順治就跟溪森一塊談話,他自稱是這和尚的弟子,和尚當然也捧這位,有一次他跟一個和尚說,這個和尚叫木陳忞,說什麼朕思上古,惟釋迦如來舍王宮而成正覺,達摩亦舍國位而爲禪祖。朕想效法他們可不可以。順治想學釋迦,釋迦牟尼,想學達摩要出家。後來他就找了溪森說我要剃度,溪森開始勸阻,他不聽,還是要剃度。行森就把他頭髮給剃了,剃成和尚頭了。這不得了,皇太后怎麼可以同意呢。這樣,就找了行森的師傅,叫玉林琇(通琇),玉林琇就趕到北京,就讓徒弟們架起柴禾來,點上火要把他的弟子溪森燒死。順治一看這個情況不行,我不剃度了,我不出家了,就救了溪森一命。

一天,順治和玉林琇兩個人對面坐着,談佛論法,兩個人都會意地互相笑了,爲什麼笑了呢?玉林琇看到一個光頭的皇帝,順治看了一個光頭的和尚,兩個人會心地笑了。

後世是如何評價順治帝的?他的一生存在哪些爭議? 第3張

人物性格

福臨有胸懷大志富於進取的氣質,又存在着浮躁易怒、任性放縱的頑症。順治八年(1651年)二月皇太后告誡皇帝的諭中有“懲忿戒嬉”,這是母知其子,可謂說到了病根。後來和尚木陳忞說他“龍性難攖”,茚溪森說他“生平性躁”,看法都是一致的。

福臨剛愎自用,對一切冒犯其尊嚴或不順心者,動輒懲處。順治十二年(1655年)八月國史院檢討孫自式目睹吏治敗壞的現實,上疏自請爲本縣縣令,但這違背了居官迴避鄉里的原則。對此,福臨卻採取了人們意想不到的舉動:“詔賜牛黃丸歸裏養疾”。其對大學士兼刑部尚書圖海的處理則純屬濫施專制淫威了。

福臨的任性還表現在該懲而不懲。順治十二年(1655年)他已嚴令不許太監干政,並立十三衙門鐵牌,禁令昭昭,但順治十五年(1658年)二月就暴露了“內監吳良輔等交通內外官員人等”,“作弊納賄,罪狀顯著”之事。如按十三衙門鐵牌敕諭應“即行凌遲處死”。福臨卻另有一番言辭:“若俱按跡窮究,犯罪株連者甚多。姑從寬一概免究。”“自今以後,務須痛改前非,各供厥職。”其實這話僅用之於太監,而與太監交通勾結突出者,如大學士陳之遴以及陳維新、吳維華等人,卻遭到了流放盛京或寧古塔的懲處,太監,尤其是吳良輔卻仍然安然無恙。這種福臨自己也無法解釋的自壞章法的原因,是他偏愛太監之故。

但福臨並不是將錯就錯到底的昏君,這位在人生道路上大膽邁進,具有鮮明個性而尚不成熟的青年君主,仍具有真誠之心。他在堅持滿洲特有權利而嚴厲懲處漢臣的同時,也並非沒有自己的思想。順治十七年(1660年)五月他更向吏部發出這樣的諭旨:“朕統御寰區,焦心圖治,前此屢有引咎省躬詔諭,自今追思,皆屬具文,虛邀名譽,於政事未有實益。且十二、三年間時有過舉。”“向因建言得罪流徙降革等官,吏部詳察職名事蹟,開列具奏。”他再次希望“科道各官尤當盡言無隱,即朕躬闕失,亦直言勿諱,朕不惟不加罪,並不芥蒂於心”。在此諭後,季開生復原官、歸骸骨,李呈祥、魏琯等免罪。所赦言臣儘管很少,但終能自責並見諸於實際行動。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