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唐朝宰相於志寧是個什麼樣的人?廢王立武時是個態度?

唐朝宰相於志寧是個什麼樣的人?廢王立武時是個態度?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6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于志寧(588年~665年),本姓萬忸於氏,字仲謐,雍州高陵(今陝西省西安市高陵區)人,鮮卑族,唐朝宰相,北周太師於謹曾孫,中書舍人於宣道次子。今天小編給你們帶來全新的解讀~

于志寧“有名於時”,當李淵自晉陽起兵將入關中時,他“率羣從於長春宮迎接”並歸順李淵。他投身秦王李世民麾下,“侍從征伐,兼文學館學士。”他慧眼識才,曾在俘虜中辨別出褚亮這顆大珍珠,並極力舉薦,使褚亮躋身秦王府十八學士之列。

秦王變身唐太宗後,對勞苦功高的于志寧念念不忘。在一次宴請功臣時,唐太宗因在觥籌交錯的功臣中唯獨不見於志寧,特意詢問:“志寧安在?”有司回答:“皇上宴請的是三品以上高官,于志寧雖任中書侍郎,但是‘非三品,所以不來。’”唐太宗特詔邀請于志寧參與盛宴。

于志寧深感唐太宗賞識之情,立志忠誠敢諫。當時,朝廷準備設立七廟以供奉七代祖先,羣臣爲拍馬屁,引經據典考證出“英姿挺傑,有雄霸之風”且“好文學,有令(美好)名”的文武全才、十六國時期西涼開國國君李暠正是大唐始祖,異口同聲建議供奉李暠爲始祖。

于志寧卻力排衆議,侃侃而談,指出李暠雖貴爲國君,但西涼國偏居一隅,並非中原正統王國,因此“獨建議違之。”唐太宗猶豫不決,於是,羣臣“請以涼武昭王(李暠)爲始祖”一事,因於志寧的強烈反對而擱淺。

唐太宗爲安撫功臣,詔令功臣子孫可以世襲刺史官職。于志寧看出詔令的弊端,甘冒得罪其他功臣的風險上疏勸諫:“古時世襲官職是時勢所迫,現在搞世襲是開歷史倒車。陛下這樣做,絕非長久之計,只會遺患無窮!”唐太宗頓悟,收回成命。

于志寧對朝廷忠心耿耿,多次不顧個人名利與安危與朝臣們唱對臺戲,令唐太宗肅然起敬。於是,唐太宗任命他爲太子左庶子(太子侍從官),與其他輔臣共同肩負起輔助皇太子李承乾的重擔。

(二)太子嚴師

唐朝宰相於志寧是個什麼樣的人?廢王立武時是個態度?

李承乾被立爲皇太子時年僅八歲,唐太宗“搜訪賢德,以輔儲宮”,先後派十餘名輔臣輔助太子。他囑託于志寧:“今皇太子既幼少,卿當輔之以正道,無(勿)使邪僻開其心。”

太子在父皇和輔臣們的重壓下產生出強烈的叛逆心理,加之患上足疾導致嚴重自卑,成人後“數虧禮度”,從三好學生蛻變成“好聲色,慢遊無度”的紈絝子弟。于志寧憂心如焚,“志在匡救,撰《諫苑》二十卷諷之”,使得望子成龍的唐太宗閱後大加讚賞。

于志寧母親病逝後,按禮制必須丁憂三年。唐太宗卻迫不及待行使“奪情(與“丁憂”相對,指國家因公奪取官員孝親之情,以素服辦公)”特權令他官復原職,于志寧“屢表請終喪禮”,唐太宗派人轉告:“忠孝不併,我兒須人輔弼,卿宜抑割,不可徇以私情。”

李承乾於農忙之時興師動衆“營造麴室,累月不止,所爲多不法。”于志寧上書苦口婆心勸諫,“承乾不納”,反而“令閹官多在左右”,一起尋歡作樂。于志寧再次上書諷諫,使“承乾覽書甚不悅”,變本加厲“私引突厥達哥支入宮內”,稱兄道弟吃喝玩樂。于志寧上書直斥“突厥達哥支等,人面獸心”,力諫李承乾親賢遠佞。“承乾大怒,陰遣刺客張師政、紇幹承基就殺之。”刺客潛入于志寧家裏,“見志寧寢處苫廬,竟不忍而止。”

李承乾最終走上謀反的不歸路,東窗事發被廢流放後,唐太宗追責東宮衆輔臣,輔臣們因“無諫書,皆從貶責”,唯獨于志寧因“數有規諫,事無所隱”而被唐太宗“深加勉勞。”

(三)輔助高宗

唐太宗廢除長子李承乾後,改立李治爲立爲皇太子,再次任命于志寧重任太子左庶子輔助李治。于志寧盡心竭力,終於在唐太宗駕崩後輔助李治變身唐高宗。

公元651年春,洛陽百姓李弘泰被驢踢了腦袋,竟捕風捉影“誣告長孫無忌謀反。”唐高宗見一介草民竟然利令智昏企圖挑唆長孫無忌與自己的舅甥關係,大怒,“詔令不待時而斬決。”

于志寧上疏引經據典勸諫:“罪犯理應斬首示衆!但是,必須遵循古道,等到秋分時節方可行刑。現在處死,即爲傷春。”唐高宗冷靜下來後,“從之。”

唐高宗的胞妹衡山公主在唐太宗病逝前,已被下嫁長孫詮,但因皇家婚禮程序太過繁瑣,直到唐太宗駕崩時,婚禮尚未全部完成。唐高宗心疼妹妹,打算在妹妹守孝滿一年之際繼續操辦婚禮。羣臣也一致贊同“合行吉禮”,唯獨于志寧上疏強烈反對,堅決要求公主必須遵行禮制守孝三年後方可出嫁。唐高宗無奈,只得“詔公主待三年服闋,然後成禮。”

唐高宗以于志寧與“右僕射張行成、中書令高季輔”勞苦功高爲由,賞賜他們大片土地。于志寧辭謝:“臣家居關右,田多地廣,衣食無憂。行成與季輔剛建新宅,缺少土地田園。臣懇求將臣這一份土地讓給他倆!”唐高宗“嘉其意,乃分賜行成及季輔。”

(四)無聲抗議

唐朝宰相於志寧是個什麼樣的人?廢王立武時是個態度? 第2張

太子李治入宮侍奉唐太宗時,與父皇的嬪妃、“有才貌”的武才人眉目傳情,勾搭成奸。唐太宗駕崩後,武才人“隨嬪御之例出家”,在感業寺削髮爲尼。李治在忌日前往感業寺進香,與武氏四目相對時,不禁“白素貞哭斷橋----想起舊情來!”武氏哭得梨花帶雨,“上亦潸然。”

此時,蕭淑妃爲唐高宗產下一子,深受偏寵。王皇后因始終沒有生下一男半女,對蕭淑妃既嫉恨更忌憚,得知唐高宗對武氏舊情難忘後,竟然自作聰明想出聯合武氏鉗制蕭淑妃的怪招,於是屢次三番請求唐高宗將武氏“復召入宮。”唐高宗羞答答順水推舟,將武氏迎入後宮“立爲昭儀。”

王皇后引狼入室,三個女人一臺戲,“皇后王氏、良娣蕭氏頻與武昭儀爭寵,互讒毀之。”唐高宗被三個女人的後宮爭寵戲鬧得頭昏眼花,先是一律不加理睬,後來出於某種不可告人的目的,萌生“廢王立武”念頭。

於是,唐高宗“一日退朝,召長孫無忌、李勣、于志寧、褚遂良入內殿”密談。李勣明顯感覺到將有變故發生,聰明地“稱疾不入。”唐高宗對他們開門見山:“皇后無子,武昭儀有子,今欲立昭儀爲後,何如?”褚遂良與長孫無忌立場鮮明表示反對,李勣則在其後表態:“此陛下家事,何必問外人?”于志寧一反常態,“獨無言以持兩端”,一直“顧望不對”或“不敢言。”

唐高宗最終“帝不從無忌等言而立昭儀爲皇后”,並頒發詔書,以“陰謀下毒”罪名將王皇后和蕭淑妃廢爲庶人。

武則天如願以償登上皇后寶座後,首先拿褚遂良開刀,將其趕出朝廷遠貶異地,最終客死愛州(今越南清化);繼而唆使中書令許敬宗誣告長孫無忌謀反,使其被貶遇害;于志寧雖然一直不表態,但武皇后記恨他關鍵時刻不發聲力挺自己,指使許敬宗“誣構志寧黨附(長孫)無忌”,將其免職。

此後,于志寧一直在地方兜兜轉轉任刺史,年老後請求退休被批准,回家安度晚年,最終“卒於家,年七十八。”

(四)過人智慧

于志寧輔助皇太子時直言不諱,鐵骨錚錚,在廢王立武一事上的表現,卻令人費解,以至一直爲後人詬病:言其喪失銳氣明哲保身,譏其膽小如鼠瞻前顧後,罵其政治投機無恥小人,林林總總,不一而足。

對此,宋祁有獨到見解:“于志寧諫太子承乾,幾遭賊殺,然未嘗懼”,是因爲他深知唐太宗之賢明,所以大禍臨頭無所畏懼;“及武后立,不敢出一言”,則是深知學生李治因吃了武昭儀的迷魂丸而昏昧,自己“雖死無益也。”

我以爲:于志寧不表態,纔是最明智的做法。

廢王立武,並非簡單的廢立皇后之舉,而是李治宣告奪回政治發言權而吹響的號角。李治即位後,朝政被長孫無忌和褚遂良爲首的元老派掌控實權,皇權被基本架空。李治不甘心做個傀儡皇帝,在武昭儀鼓動下,朝思暮想企圖奪回實權。因此,表面上是“廢王立武”之爭,實質上射出的是藉此清除元老派的暗箭。這一點,長孫無忌和褚遂良看不透或者不以爲然。于志寧卻根據對李治的瞭解,看得清清楚楚。

唐朝宰相於志寧是個什麼樣的人?廢王立武時是個態度? 第3張

褚遂良苦口婆心勸諫唐高宗不能廢除王皇后,且即便欲立新皇后,也應選擇名門大戶之女,而非“昔事先帝,身接帷第”的二手貨武昭儀。唐高宗被懟得啞口無言,“羞默。”褚遂良越說越激動,索性將笏扔到殿階上,“叩頭流血”請求辭官歸田。唐高宗惱羞成怒,令左右將其拉扯下殿。武昭儀一直躲在帷幕後偷聽,對褚遂良恨之入骨,聞聽褚遂良被拉走,竟然揚聲大喊:“何不撲殺此獠?(爲何不立刻打死這個壞傢伙)”

于志寧驚得目瞪口呆:向來“昏懦”的唐高宗突然如此強勢,不僅怒懟顧命大臣褚遂良和長孫無忌,甚至甘冒天下之大不韙允許武昭儀躲在帷幕後聽政。于志寧由此得出結論:唐高宗在武昭儀唆使下,行使至高無上的皇權,不惜與元老們撕破臉皮,目的就在於奪回被他們掌控的權力。

于志寧不是顧命大臣,因此不會公開支持元老派。他也不願反對唐高宗,因爲後者心意已決。因此,他聰明地選擇了一言不發。即便如此,武昭儀變身武皇后之後,依然對他懷恨在心。不過,他的結局較之長孫無忌和褚遂良,無疑很幸運。

“文死諫”的前提,是君王或者當權者必須智慧明達從諫如流,臣子或下屬方能竭盡心智加以勸諫。如果君王或掌權者昏庸無道抑或別有用心,臣子或下屬縱然再竭盡忠誠,也只會忠言逆耳或反招其禍。因此,于志寧在做太子老師時鐵骨錚錚,在“廢王立武”時緘口無言,表現出極高的政治智慧和情商,值得官場和職場的菜鳥們好好揣摩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