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姚璹:唐朝武周時期宰相,創立《時政記》,屢次進諫

姚璹:唐朝武周時期宰相,創立《時政記》,屢次進諫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4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姚璹(shú )(632年-705年 ),字令璋,吳興武康(今浙江省德清縣)人。武周時期宰相,史學家姚思廉孫子,博州刺史姚處平的兒子。接下來本站小編就給大家帶來相關介紹,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永徽年間,舉明經進士,候補太子宮門郎,遷祕書郎。學識出衆。善於文辭,遷中書舍人,冊封吳興縣男。武則天臨朝稱制,授夏官侍郎,貶爲桂州長史。長壽元年,檢校吏部侍郎,遷尚書左丞、同平章事,參議朝政。延載元年(694年),升任納言,負責督造天樞。證聖元年(695年),遷刑部尚書、同平章事。總管嵩山封禪,督修明堂,加任銀青光祿大夫。神功元年,因事坐罪,降爲益州長史,遷地官尚書、工部尚書、西京留守。長安年間,告老還鄉,晉封伯爵。神龍元年(705年),姚璹去世,獲贈越州都督,諡號爲成。撰寫《瑤山玉彩》,創立《時政記》。

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姚璹年幼時既父母雙亡,因獨自一人照顧弟弟妹妹被時人稱道。博覽羣書,很有才能。

唐高宗永徽年間(650年正月至655年十二月)參加經科考試中選。多次晉升後任太子宮門郎。與司議郎孟利貞等人奉名撰寫《瑤山玉彩》一書,書成後,升任祕書郎。

調露年間(679年至680年),姚璹升任中書舍人,被封吳興縣男。武后專政,姚璹升任夏官侍郎。因堂弟姚敬節參與徐敬業之亂,姚璹被貶爲桂州(今廣西桂林)都督府長史。

當時武后喜好符瑞之事,於是姚璹跑到嶺南,遍查山川草木,只要名字裏有“武”字的,都把它作爲承應國姓,一一列表上奏。武后十分開心,召他回京做天官侍郎。因善於用人被當時的人稱讚。

姚璹:唐朝武周時期宰相,創立《時政記》,屢次進諫

創時政記

長壽二年(693年),姚璹升任文昌左丞、同鳳閣鸞臺平章事。自從永徽年間之後,左史、右史雖然要在儀仗下承受聖旨,但謀議卻在史官、諫官退朝後密奏,均不參與謀議。姚璹認爲帝王的決策訓導,不可沒有人記述,如不叫宰相得知,史官也無法記事。於是上表請求史官、諫官退朝後所商討的軍國大事,應有一名宰相專門記錄,叫做《時政記》,每月封裝送往史館。宰相撰寫《時政記》就是由姚璹開始的。這年九月,因犯錯被轉任司賓少卿,不再參與政事。

延載元年(694年),姚璹升任納言。有關部門認爲姚璹堂弟犯法,因而姚璹不適合再做侍臣。姚璹上奏說:“過去王敦起兵反叛,王導仍任樞機要職;嵇康在晉朝被殺,嵇紹還是忠於晉朝王室。就是在前代,也不會被懷疑;今日侍奉聖朝,哪裏會這樣?如果一定要說這與體例相違背,臣甘願屏退。”武后回答說:“”讓你做納言是我的旨意,你還說這些幹什麼。你只要忠心辦事,不要聽那些虛浮不實的話。”

武三思率領各少數民族的酋長,請求鑄銅柱爲天樞,立於端門之外,銘記功德,貶低唐朝稱讚武周,以姚璹爲督作使。

姚璹:唐朝武周時期宰相,創立《時政記》,屢次進諫 第2張

屢次進諫

證聖元年(695年),姚璹加官任秋官尚書,代理宰相。這年,明堂遭火災,武后自責想要避離正殿,姚璹上奏說:“這實際上是人造成的火災,並非天災。就好像成周時洛陽的宣檄講武之地,漢武時的建章宮均遭過火災,但盛德仍然久遠。臣又見《彌勒下生經》說,當彌勒成佛的時候,七寶臺須臾之間散毀。看見這無常之相,彌勒便成正覺之道。所以,聖人之道,隨緣而化,因循客觀事物變化之利。何況如今的明堂,是佈政之所,並非宗廟之地,陛下如避正殿,於禮法上也不妥當。”左拾遺劉承慶卻上奏說:“明堂是祭祀的地方,如今已經被焚燬,陛下應當罷朝思過。”姚璹又持前議和他爭論,武后批准了姚璹的意見。之前要姚璹監造天樞,至此以功賜爵一等。姚璹上表請求給自己父親追贈一個官職,於是武后追贈他的父親原豫州司戶參軍姚處平爲博州刺史。武后將去嵩山封禪,命姚璹總管儀禮,充當封禪副使。等到重造明堂時,又令姚璹監督製造,因建造有功加銀青光祿大夫。

當時有大食國派使來獻獅子。姚璹上疏勸諫說“:獅子是猛獸,只吃肉,從碎葉城遠道而來京都,不僅很難吃到肉,還極爲勞累耗費。陛下以百姓爲心,擔憂一物有失,鷹犬也不蓄養,漁獵總是停止,用不殺生來表現大慈悲,來顯好生的高尚道德,凡是天上的飛禽,地上的蟲獸,沒有不感受陛下仁恩的。哪裏能容得對自身菲薄,而對猛獸給厚資。講求至理,必然不能這樣。”疏奏上,武后便馬上要使者不要送獅子來京都。

另外,當時鑄九鼎成功,武后下旨用黃金千兩塗飾。姚璹進諫說:“鼎,是神器,貴在質樸自然,不加另外的浮飾。臣看鼎的外觀,有五彩光輝,混雜其間,哪裏還要什麼金色纔算閃耀呢?”武則天又聽從了他的意見。

治理益州

契丹李盡忠侵犯邊塞,武則天命樑王武三思爲榆關道安撫大使,姚璹爲副使禦敵。因處事有誤,在697年(神功元年)降職爲益州長史。

當時新都丞朱待闢貪贓犯死罪,逮捕入獄。朱待闢一向善於佛教教理,他陰謀結交那些不得志之人,以殺姚璹的名義,打算佔據巴蜀作亂。有人祕密上表告發此事,武后下旨令姚璹以法制裁。姚璹處死涉嫌有牽連的人上千人。武后又令洛州長史宋元爽、御史中丞霍獻可等人重新加以詳查,也沒有發現什麼問題。抓進獄中數百人,受不了酷刑毒打,承認了反叛罪名。因此事沒收家產的又有五十多家,其餘稱知情者十有八九被流放,冤聲載道。監察御史袁恕己劾奏此事,武后下令不治罪。不久,姚璹升官地官尚書。一年後,調任冬官尚書,仍爲西京留守。

告老還鄉

長安年間(701年十月至704年十二月),姚璹多次上表請求告老還鄉,武后最終同意,並下旨晉升姚璹爵位爲伯,此時正遇上官名恢復舊制,冬官尚書變爲工部尚書。

神龍元年(705年)姚璹去世。生前遺囑令薄葬,贈越州都督,諡號爲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