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對於藩鎮,唐德宗有着什麼樣的態度?真相是什麼

對於藩鎮,唐德宗有着什麼樣的態度?真相是什麼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2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小編知道讀者都很感興趣唐德宗對於藩鎮前後不同的態度,今天給大家帶來了相關內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德宗即位之後,一直試圖削奪擁兵自重的地方藩鎮節度使的權力。爲此,他不惜使用武力。

對於藩鎮,唐德宗有着什麼樣的態度?真相是什麼

建中二年(781年)正月,河北成德鎮(駐守恆州,現在的河北正定)節度使李寶臣病逝。

按照以往藩鎮節度使去世之後,將職位和土地傳給子孫的規矩,他的兒子李惟嶽上表請求繼承父位。

德宗早想革除藩鎮父子相傳、不聽命朝廷的弊端,堅決拒絕了這一要求。

魏博節度使田悅、淄青節度使李正己、山南節度使樑崇義爲了他們共同的利益和李惟嶽密謀聯手,準備以武力抗拒朝廷。

德宗徵調京西防秋兵萬餘人戍守關東,並親自在長安設宴犒勞征討兵馬,打響了武力削藩的戰役,並在最初階段取得了巨大成果:淄青李正己病逝之後,他的兒子李納被打得大敗,李惟嶽被其部將王武俊殺死,只有田悅在魏州負隅頑抗。

成德鎮的大將張忠和投降,德宗任命他爲成德節度使。但是,德宗在削藩過程中,利用藩鎮打藩鎮,導致了參與朝廷削藩戰役的幽州節度使朱滔等人的不滿。結果,形勢發生逆轉。

對於藩鎮,唐德宗有着什麼樣的態度?真相是什麼 第2張

建中三年(782年)底,盧龍節度使朱滔自稱冀王、成德王武俊稱趙王、淄青李納稱齊王、魏博田悅稱魏王,“四鎮”以朱滔爲盟主,聯合對抗朝廷。

與此同時,淮西節度使李希烈也自稱天下都元帥、太尉、建興王,不久之後又稱楚帝,與四鎮勾結反叛。戰火一下從河北蔓延到河南,而且東都告急。

建中四年(783年)十月,德宗準備調往淮西前線平叛的涇原兵馬途經長安之時,因爲沒有得到夢寐以求的賞賜,加上供應的飯菜又都是糙米和素菜,士兵發生了譁變,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涇師之變”。

德宗倉皇出逃到奉天(現在的陝西乾縣),成爲唐朝繼玄宗、代宗以後又一位出京避亂的皇帝。

涇原兵馬擁立朱滔的兄長、曾擔任涇原軍統帥的朱泚,稱大秦(後改爲漢)帝,年號應天。朱泚進圍奉天,前線李晟、朔方節度使李懷光等軍從河北撤軍勤王,德宗的削藩之戰被迫終止。

興元元年(784年)正月,德宗痛下“罪己詔”,聲明“朕實不君”,公開承擔了導致天下大亂的責任,表示這都是自己“失其道”引起的。

德宗在詔書中宣佈,李希烈、田悅、王武俊、李納等人叛亂是因爲自己的失誤,所謂:

“朕撫御乖方,致其疑懼”。

故而赦免了這些叛亂的藩鎮,表示今後“一切待之如初”。除了朱泚以外,甚至連朱滔也予以寬大,許其投誠效順。從此,開始調整了對藩鎮用兵的政策。王武俊、李納、田悅見到大赦令,取消了王號,上表謝罪。

二月,由於朔方節度使李懷光聯絡朱泚反叛,德宗又不得不再次逃往山南西道的梁州(現在的陝西漢中)避亂。

對於藩鎮,唐德宗有着什麼樣的態度?真相是什麼 第3張

一直到七月,德宗才因爲李晟在五月打敗朱泚收復京師而重返長安,結束了顛沛流亡的生活。

貞元元年(785年)秋,馬燧收復河中,李懷光兵敗自殺。

第二年四月,淮西將陳仙奇殺李希烈投降,德宗就任命陳仙奇爲節度使。七月,淮西兵馬使吳少誠殺陳仙奇,德宗又以吳少誠爲節度使留後。

顯然,德宗在遭受削藩的挫折以後,特別是由於引發了“四王二帝”事件與“涇師之變”,他對藩鎮由強硬的武力轉爲姑息。

據說,德宗在離開京城的時候,曾打算逃亡成都,說明他在朱泚反叛以後,對自己能否重回京師感到絕望,對能否消滅叛亂的藩鎮,以及長安的朱泚感到前景渺茫。

如果不是李晟和山南西道節度使嚴震的勸阻,他也許會真的遠逃四川了。德宗一旦遭受挫折,立即銳氣大傷的狀況,從他對待藩鎮的態度上可見一斑。

德宗對待藩鎮態度的轉變,使登基以來解決藩鎮問題的大好形勢和良好機遇,也轉瞬即逝。藩鎮割據專橫,遂成積重難返。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