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吳三桂造反差一點點就推翻清朝 吳三桂最後爲何會一敗塗地

吳三桂造反差一點點就推翻清朝 吳三桂最後爲何會一敗塗地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4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很多人都不瞭解吳三桂造反的事情,接下來跟着小編一起欣賞。

吳三桂是清朝開國時期的三大藩王(平西親王吳三桂,福建靖南王耿精忠、廣東平南王尚可喜)中實力最大的一個。

康熙十二年,因爲藩王勢力過大,不利於皇權的統治,康熙遂下令裁撤三藩。此時吳三桂自知自己權力盡失,於是便開始自稱爲“周王”,總領天下水陸大元帥,興明討虜大將軍,隨即發佈征討檄文,與清朝徹底決裂。這便是歷史上著名的“三藩之亂”。

公元1678年,即康熙十七年,吳三桂在衡州稱帝,國號大周,建元昭武。但是不久之後,他便病逝了,而他所建立起來的大周政權也在苦苦掙扎三年後被康熙剿滅。

其實嚴格來說,吳三桂在這場戰爭中差點就能滅亡清朝,那爲何最後會一敗塗地呢?原因其實很簡單;

第一,戰略思想錯誤導致軍事失敗。

實事求是的說,吳三桂本來是有可能勝利的,至少他可以劃長江或者劃黃河爲守,如果真是這樣,那麼歷史就會重新出現南北朝對峙的新局面。但遺憾的是這種情況並沒有出現,其主要問題就是吳三桂在其軍事上沒有取得穩定的勝利,而即便是取得一些勝利而又沒能持續下去。

而軍事上的失敗,則主要就是吳三桂戰略思想的錯誤導致的。

吳三桂造反差一點點就推翻清朝 吳三桂最後爲何會一敗塗地

我們知道,吳三桂起兵的源頭是“雲南”,起兵之後迅速直插到長江南岸,按道理來說,此時的他應該趕在清兵未集結好兵力之前,迅速渡江。進入到黃河流域,從而截斷東南的漕運,並號召起黃河以北的前朝官員響應。

而只要官員響應,那麼百姓們自然而言的也會積極參與進來。這個時候,就能將清朝這個滿族 政權孤立出來。進而很快就能夠打進京城,迫使康熙退位。

三藩之亂。

但很遺憾的是,吳三桂並沒有這麼做。

吳三桂選擇在湖南停駐,而沒有選擇進攻。這給清軍集結提供了充裕的時間。吳三桂在軍事上已然陷入保守主義的深淵之中,而消極的防守政策使得部隊的士氣一落千丈。

而此時,康熙採取的是先穩住長江防線,頂住吳三桂的軍事壓力,並開始從兩翼進攻,逐個擊破,最後才集中全部兵力進攻湖南。

但是吳三桂就是並沒有意識到這一點,此時的吳軍就像是案板上的魚肉,任由清軍宰割。

雖然都後來,吳國貴提出了很有戰略性眼光的策略——北進計劃。但是此時已經是爲時已晚!

吳三桂起兵示意圖。

第二,不懂得把握戰機。

康熙的計劃得很好,如果按照此計劃嚴格實行的話,那麼對付吳三桂就不用七年這麼久。但是康熙所任命的各路主帥,將軍大都是一些無能懦弱之輩,他們根本不敢向吳軍發起進攻,於是他們就以各種理由延誤進軍時間。

吳三桂造反差一點點就推翻清朝 吳三桂最後爲何會一敗塗地 第2張

這對於吳三桂來說本來就是一個天大的戰機,如果他能及時抓住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那麼他就能很快取得勝利。

但是他卻沒有好好利用,白白丟失了這樣寶貴的戰機。

康熙平定三藩之亂。

第三,政治上的分散。

吳三桂的軍事集團除了他原先的本部兵馬以外,還有耿精忠、孫庭齡、王輔臣、鄭茂之等這些軍事集團。但是這些不過是表面上的聯盟,實際上都是各懷心思。吳三桂後來稱帝,其年號,這些軍事集團都不認可。

所以,吳三桂軍團與各個聯盟軍團之間就沒能形成集中的統一指揮,而是你打你的,我打我的。這也是導致他失敗的一大重要原因。

三大藩王:吳三桂,尚可喜,耿精忠。

第四,個人因素。

吳三桂造反差一點點就推翻清朝 吳三桂最後爲何會一敗塗地 第3張

吳三桂是一個反覆無常的人,他原先是明朝的大將,鎮守山海關,但是因爲清軍勢大,他投靠了清朝。並帶兵反攻南明政權,可是沒過多久他又開始以明朝大將的身份,開始了對清朝的戰爭。

對於這樣反覆無常的人,他的那些聯盟們也是心知肚明。這樣根本很難形成統一戰線,更不用說取得勝利了!

總結:

吳三桂在起兵之前確實勢力很大,起兵之後所擁有的戰機也很多,但是他卻沒能好好掌握這些戰機,最後導致失敗。當然了,這其中還有他的夥伴們的原因,因爲無法形成統一的領導,導致吳三桂軍團無法有效的進行組織和領導,最後終於致使吳三桂軍團走向滅亡!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