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康熙削藩是吳三桂不造反的話 吳三桂最後能善終嗎

康熙削藩是吳三桂不造反的話 吳三桂最後能善終嗎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85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對康熙和吳三桂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康熙決心削藩時,吳三桂不起兵反叛清代,他能得以善終嗎?

皇太極登基之初,就在刻意打壓掌權的幾大貝勒。但因皇太極早逝,多爾袞、濟爾哈朗等人又成爲後金掌權的親王。滿清入關後,開始進入順治統治時期,此時親王掌權的局面再度被更改{隨着多爾袞故去}。滿清入關前,統治形勢較爲鬆散,隨之親王掌權的局面是可以被汗王接受的。但滿清入關後,順治、康熙兩任帝王都開始有意集中皇權,而異姓王就是集中皇權的最大妨礙。

康熙削藩是吳三桂不造反的話 吳三桂最後能善終嗎

滿清入關之際面對的形勢是怎樣的呢?百姓抗拒滿族入關統治中原,地方上有張獻忠、李自成等起義軍在作亂,吳三桂率領的關寧鐵騎,在山海關阻擋着清軍入關。多爾袞隨即做出決定,招降吳三桂,讓吳三桂相助清軍剿滅李自成。可以說清廷封吳三桂爲異姓王,是被當時的形勢所逼。入關時的吳三桂和清廷,彼此是相互利用的關係。清廷許諾封吳三桂爲異姓王,作爲回報吳三桂要爲清廷出力剿滅李自成的叛軍。康熙親政後想要有一番作爲,此時康熙急需解決的問題有幾個:一、裁撤三藩、二、和沙俄重新劃定疆域,三、收復臺灣、四、解決準噶爾邊患。

時過境遷,康熙執政時,清廷首要打擊的對象已經不再是李自成,而是變成了吳三桂,耿精忠、尚可喜三人。咱們可以試想一下,如果三藩沒有起兵作亂,康熙敢在內患未除的情況下,對臺灣和噶爾丹用兵嗎?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只有吳三桂三人身死,才能讓康熙安心解決外部隱患。

康熙削藩是吳三桂不造反的話 吳三桂最後能善終嗎 第2張

因此編者覺得,即使吳三桂不起兵反叛清廷,康熙也不會讓他善終。康熙決定裁撤三藩之初,孝莊曾建議康熙,不要對吳三桂輕易用兵。等到吳三桂自然老死的那一天,三藩之患自然會解除。不想急於有番作爲的康熙,提前表露了裁撤三藩的態度。隨即尚可喜先一步上奏康熙請求撤藩。尚可喜的上奏,其實是三人事先商量好的。三人是想借此舉,來試探康熙對三藩的態度。康熙同意尚可喜的奏請後不久,三藩先後起兵反叛清廷{此時起兵叛亂的是奪了父親權力的尚之信}。

吳三桂背叛清廷時的主動權,其實已經不在吳三桂手上,而是落在康熙手上。耿仲明{耿精忠的祖父}、尚可喜都曾是遼東漢人。最初二人投靠的對象是皮島抗金總兵毛文龍{二人還曾是毛文龍的義子}。毛文龍被袁崇煥誅殺後,二人才選擇投靠後金。可以說耿精忠、尚可喜二人效忠的對象一直就不是大明{忠於毛文龍},二人都很仇視大明。隨之便可以說,二人比吳三桂和清廷的關係,要更近一些{吳三桂曾忠於大明}。

康熙削藩是吳三桂不造反的話 吳三桂最後能善終嗎 第3張

康熙第一個裁撤三藩的對象並不是吳三桂,而是尚可喜。深知脣亡齒寒道理的吳三桂、耿精忠,眼見康熙真的決心裁撤三藩,隨即做出反應,起兵反叛清廷。眼見吳三桂二人已經起兵反叛,尚之信從父親手中奪走廣東軍政大權後{尚可喜的藩地在吳三桂、耿精忠之間},隨即也選擇起兵反叛清廷。

對待關係更近的尚可喜,都能做出撤藩的決定,康熙自然就容不下貌合神離的吳三桂。因此便可以說,不管吳三桂起兵反叛與否,康熙早晚都會收拾吳三桂。即使吳三桂不起兵反叛清廷,康熙也不會讓他善終。因爲對於康熙而言,三藩是內部隱患,想要對外用兵{臺灣、噶爾丹}就必須先解決內部隱患。吳三桂三人對康熙表現得越是順從,康熙就越會擔心,大清對外用兵時,三人會趁機反叛。只有三人身死,才能讓康熙打消顧慮。

康熙削藩是吳三桂不造反的話 吳三桂最後能善終嗎 第4張

在清軍和三藩還沒有決出勝負時,尚之信就再度背叛了吳三桂,選擇投靠清廷。當時康熙赦免了尚之信的死罪,准許他戴罪立功。不想吳三桂病逝,三藩之亂平定後不久,康熙就降旨處死了尚之信。公元1682年,已經投降清廷的耿精忠,也被康熙降旨處死。自此三藩之患徹底解決,康熙終於可以放開手腳對外用兵。可以說康熙在三藩之亂未平時,接受耿精忠、尚之信的投降是被形勢所逼。如果吳三桂像耿精忠二人一樣,也選擇投降清廷,那麼未來康熙也會找藉口除掉吳三桂。康熙並非弒殺,他只是要一個內部穩定,對外用兵的大環境。吳三桂三人就是內部不穩定的因素,康熙又怎能容得下他們呢?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