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吳三桂造反兵力是清朝的兩倍 吳三桂最後爲什麼造反了

吳三桂造反兵力是清朝的兩倍 吳三桂最後爲什麼造反了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1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對吳三桂反清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吳三桂反清時兵力是清廷二倍,佔據半壁江山,爲何最後失敗了?

吳三桂的一生是背叛的一生,背叛了對他賦予殷切希望的明代,背叛了和李自成的協議,背叛了最後的主子清代,是一個不折不扣的貳臣。

關於他的一生充滿了各種爭議,出於各種各樣的立場,人們對他的評價也褒貶不一,我認爲我們評價歷史,應該就事論事,不應該被主觀情緒所主導。

本文主要分析吳三桂在形勢一片大好之下,反清爲何還會失敗。

吳三桂發動的三藩之亂規模有多大?

清代得以入關,吳三桂等明代降將是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在入關之後,吳三桂等明代降將爲清代的建立依然作出了巨大的貢獻,爲了表彰這些明代降將作出的貢獻,同時爲了衛戍邊疆,控制南方各省,封吳三桂爲平西王,鎮守雲南;封尚可喜爲平南王,鎮守廣東;耿仲明爲靖南王,鎮守福建,統稱爲三藩。

因爲身份特殊,同時還肩負對明代殘餘勢力的清除任務,因此三藩在所鎮守地區權力極大,除了直接掌控大軍外,還掌管該地區的賦稅和人事任免等權限。

一直到康熙初年,由於清代內部統治者的更替,多爾袞、順治皇帝相繼去世,年幼的康熙繼承皇位,在康熙即位初期,並未親政,有鰲拜等老臣在,三藩也並未敢作亂。

等到康熙剷除鰲拜,親政後,開始將撤藩納入到執政目標中來,此時清代中央軍事範圍主要在北方,形成保衛京師以及駐防重要城市的範圍,而南方主要由三藩來掌管。

吳三桂造反兵力是清朝的兩倍 吳三桂最後爲什麼造反了

三藩此時已不僅僅是三藩,當時吳三桂的部將王輔臣被選拔爲陝西提督,李本深爲貴州提督,吳之茂爲四川總兵,再加上耿精忠與尚之信(尚可喜之子),形成與清廷分庭抗禮之勢。

三藩中吳三桂兵力最強,兵馬不下三十萬,耿精忠次之,兵馬不下十五萬,尚之信兵馬最少,也在十萬以上,再加上依附勢力,三藩總兵力達七十萬之上。

然而就在這個時候,康熙決定裁撤三藩,隨後吳三桂殺雲南巡撫朱國治,自稱天下都招討兵馬大元帥,公然反叛朝廷。

而當時清廷僅僅調集七萬兵馬,根本無法與三藩相抗衡,所以三藩之亂之初,吳三桂一路攻城略地,從雲南一直打到湖南,馬飲長江,而後三藩隨後響應。

吳三桂的反清行動引發了清代反清的高潮,清代統治者深感岌岌可危,年輕氣盛的康熙甚至要御駕親征。

可以說,稍有不慎,就會滿盤皆輸,那麼吳三桂在這麼有利的局勢下,爲何最後還會失敗呢?下文將會進行深入分析。

地理因素是吳三桂反清戰爭的重要限制因素

吳三桂帶動的三藩之亂沒有成功,我認爲很大程度上是地理條件限制了吳三桂的發展,回望歷史,你會發現中國古代的北伐只有朱元璋一人成功了,其餘都無法站穩腳跟最終失敗。

其實,朱元璋的北伐也是以南京爲根據地,在一統整個南方後,趁着元代式微一鼓作氣打過去的。

除了朱元璋的北伐獲得勝利外,整個歷史上得北伐都很少取得實質性的成功。

三國時,曹操的前半生所向無敵,尤其是打敗強大的袁紹,幾乎一統整個北方,結果在長江數次戰敗,最後曹丕竟然對着長江哀嘆,上天劃出長江,就是要分南北。

吳三桂造反兵力是清朝的兩倍 吳三桂最後爲什麼造反了 第2張

當然,相對來說,北方想要一統南方還是容易點的,在中國歷史上的一統政權,大部分都是由北向南一統的。

要是從南方向北方一統,那真是比登天還難,同樣是三國時期的孫權,數次北伐,別說進入中原,連長江北岸不遠的合肥都打不下來。

究其原因,從歷史的原因來說,北方開發較早,人口資源豐富,南方人口相對較少;從地理上來說,中國的地形是,北面多平原,而南方多山河,北方騎兵多,南方水軍厲害,船可以慢慢造,沒有馬場是養不出馬來。

吳三桂造反,從雲貴高原入湖南,走的其實是一條西高東低的路,從長江上游地區,往下游打,在準備得當的情況下,能夠馬飲長江水,也不是困難。

但是要是從湖南,過長江再往北進軍,那就不容易了,所以,吳三桂兵鋒所指,最多就是長江,其造反的願景也並非推翻清代的統治,而是希望劃長江而治,通過控制四川、陝西以及整個長江以南的地區,對中原地區進行包圍。

吳三桂從康熙十二年造反,歷時八年也算是與清廷取得了一定程度的相持局面。

吳三桂作爲反清領導者,年事已高,缺乏進取精神

前面已經提起,吳三桂反清與北方形成長達八年的對峙局面,可以說,吳三桂並非沒有機會取得勝利,如果在三藩氣勢強大,而清廷準備不充分的時候,直接向北進軍,或許還有獲勝的可能。

然而,吳三桂起兵的時候,已經六十多歲,此時的他身體已經大不如從前了,沒有了當初的雄心壯志,變得有些昏庸遲鈍,對軍事上的決策也拿捏不準。這也是導致他後來敗兵的原因之一。

如果真的瞭解明末的歷史,就會發現吳三桂在軍事上是一個很卓越的將領,在鬆錦戰役前期,年僅二十幾歲的吳三桂以其高超的戰鬥技能與清軍打一個平手,在此之前,明軍野戰幾乎不敢與清軍對戰。

吳三桂也以首功鎮遼東,明軍在鬆錦戰役結束後幾乎主力盡失,唯有吳三桂的大軍保存建制,吳三桂也因此成爲崇禎所依賴的將領,曾經賜予尚方寶劍,主要負責遼東軍事。

吳三桂造反兵力是清朝的兩倍 吳三桂最後爲什麼造反了 第3張

在山海關大戰中,李自成將農民軍精銳部隊主力調來攻打吳三桂,吳三桂也是用實力教李自成做了一把人,李自成從山海關大戰失利後,幾乎一路潰退,吳三桂在邀請清軍入關之後,窮追猛打農民軍,吳三桂可以說是清代建立的最大功臣。

陳道明飾演的《康熙大帝》片尾曲,向上天再借五百年,唱起來是相當霸氣,其實,別說五百年,吳三桂要是再年輕個十歲,反清可能不是以長江爲分界線,而是以秦嶺淮河;要是吳三桂年輕個二十歲,還真就是當年劃黃河而治的想法;吳三桂要是年輕個三十年,正好三十多歲,那就是跟清軍死磕到底。

人在不同的年齡時期,所考慮的事情不一樣,六十多歲的吳三桂,其實內心真實所想,不過是自保雲貴之地,是康熙削藩,逼着吳三桂造反,結果吳三桂這一反就打到了長江,充分說明了,老驥伏櫪,也不容小窺啊!

三藩看似強大,實際內部並非鐵板一塊

吳三桂反清,提起底並非單打獨鬥,而是夥同三藩,在叛亂初期大家四處響應,表面轟轟烈烈,實質上三藩內部各個心懷鬼胎。

三藩之亂,雖名爲三藩,真正反清到底的只有吳三桂,當然,往前追溯,吳三桂與其他藩王跟清廷的關係就不一樣,其他藩王本身沒有什麼文化內涵,對明廷沒有任何好感,都是反明之後,無路可走,早早就投奔了後金。

而吳三桂一直是遼東抗清主力,一直到明代滅亡之後,纔不得已與清軍合作。

正因爲如此,真正反清的只有吳三桂,等到形勢對其他藩王不利的時候,就選擇了投降,康熙在應對三藩之亂的時候,採取堅決打擊吳三桂,而對其他反叛者進行招撫,以此來分化瓦解三藩的實力,從而徹底孤立吳三桂,然後再進行打擊。

形勢對叛軍不利後,靖南王和平南王早早就被清王朝以只誅首惡,從者不究的糖衣炮彈給順利收編了,耿精忠和尚之信歸順之後,吳三桂也就獨木難支了。

除了其他藩王之外,就連吳三桂一手培養的老部下,也都一一被勸降,三藩內部一盤散沙,讓吳三桂無從下手,心有餘而力不足啊,失敗也是意料之中的。

吳三桂造反兵力是清朝的兩倍 吳三桂最後爲什麼造反了 第4張

其實,我認爲,即使三藩都有反清的決心,內部也不會妥協,畢竟皇帝只有一個,當年陳友諒、朱元璋、張士誠三股最大的反元勢力,在北伐之前先是痛痛快快的打了一場,然後才北伐的。

這一點,估計吳三桂也是瞭解的,對反清這件事,吳三桂深知,從頭到尾就是他最堅持的事情,當時三藩在反清的時候,臺灣的鄭氏(也是支持明代的政治勢力)不但不幫助三藩,反而從三藩的後背打擊三藩,致使耿精忠等部腹背受敵,最終投降清廷。

吳三桂反清爲的是一己私利,沒有一個好的旗號

吳三桂反清可以說是一手好牌,當時清代統治下的清政府內部矛盾重重,假如吳三桂能夠有一個好的旗號,反清還是大有可爲的,然而吳三桂反清的最後,是自己稱帝,最後走上了窮途末路。

這就要提起吳三桂的黑歷史了,農民軍攻打北京時,吳三桂是崇禎盼星星盼月亮等來的救星,結果吳三桂勤王速度緩慢,最終使得李自成打進北京,崇禎皇帝自殺。

當時的吳三桂處境很艱難,在無可奈何之下先是投降給了李自成,然而轉而又背叛李自成,奪取了山海關,緊接着開始邀請清軍入關。

吳三桂造反兵力是清朝的兩倍 吳三桂最後爲什麼造反了 第5張

在清軍入關的過程中,吳三桂扮演了一個不是很正面的角色,其實從當時打擊農民軍的角度來說,吳三桂的做法也無可厚非,畢竟農民軍推翻明代,並且逼死了吳三桂的“君父”崇禎。

在入關之後,吳三桂的主要作戰任務就是攻擊農民軍,也避免了與明代殘餘勢力的對抗。

隨着清軍的壯大,農民軍與南明政權開始進行聯合,這樣的情況下,吳三桂就不得不把槍口對準南明政權。

吳三桂不承認萬曆皇帝后代福王的合法性,十分敵視南明,史可法派出的使者找他上拜帖,他不但拒絕,還擺臭臉羞辱史可法和南明。後來永曆皇帝被他抓住,他竟要斬首永曆,不留全屍。

永曆帝在臨死之前問吳三桂:“你難道不是漢人嗎,不是大明的君臣嗎?你爲何叛國負君到如此地步呢?”

吳三桂爲了向清廷邀功,最後還是殺了永曆帝,等到康熙想要削藩,吳三桂再想打反清復明的旗已經沒有任何號召性了,吳三桂反明而殺永曆的事情,是得不到哪些反清人士的同情的。

假如,吳三桂沒有這樣的黑歷史,三藩之間必然會有一個更加有願景的政治口號,假如與臺灣的鄭氏達成合作,三藩兵分多路開始北上,鄭氏從水路而上,擊敗清代如兒戲一般。

吳三桂造反兵力是清朝的兩倍 吳三桂最後爲什麼造反了 第6張

堡壘往往從內部被攻破,這句話放在反清的三藩身上,可謂是十分恰當了。

總結:

1681年曆時了八年的三藩之亂終於結束了,與康熙對抗的幾年裏足以看出吳三桂還是很有實力的。

總體來說,吳三桂起兵造反的失敗有其地理因素上得重要影響,也有其自身的原因,而三藩之間也是存在巨大的問題,尤其是在反清願景上未能達成一致。最終是一副好牌打得稀巴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