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吳三桂造反時軍隊最多三萬人 吳三桂哪裏來的勇氣

吳三桂造反時軍隊最多三萬人 吳三桂哪裏來的勇氣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2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對吳三桂造反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吳三桂只有3萬多部隊,吳三桂爲何敢推翻清代?

吳三桂造反時軍隊最多三萬人 吳三桂哪裏來的勇氣

1673年,已經61歲的平西王吳三桂,發動了叛亂。隨後,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先後相應,從而開始了清代歷史上著名的三藩之亂。清代爲了平定三藩之亂,耗時長達8年。一個問題出現了,按照清代賬面上的數字,吳三桂最多隻有3萬多大軍。依靠區區3萬多大軍,吳三桂如何敢主動叛亂呢?

首先,我們聊聊當時的情況。清代的前身的後金政權,後金政權崛起以後,逐步控制了東北各地。歷經薩爾滸大戰、渾河大戰、鬆錦大戰之後,明代基本上喪失了整個遼東地區。1636年,後金大汗皇太極稱帝,建立了清代。鬆錦大戰之後,10多萬明代精銳喪失殆盡,只剩下吳三桂鎮守寧遠等地,這是明代在關外最後的屏障。

除了外患,此時的明代還面臨着內憂。李自成、張獻忠等人率領的農民軍,席捲了明代的西南、西北各地。公元1644年,李自成攻入京城,退無可退的吳三桂,決定向李自成投降。但就在這一過程中,由於小妾被霸佔、家產被抄家、父親被毒打等一系列因素,最終,導致吳三桂投降了清代。在至關重要的山海關大戰中,清代擊敗了李自成的農民軍主力,開始入主中原。

吳三桂造反時軍隊最多三萬人 吳三桂哪裏來的勇氣 第2張

與此同時,明代在南方的勢力,先後擁立幾位藩王稱帝,陸續出現了弘光政權、隆武政權、永曆政權等幾個南明政權。在鎮壓各地農民起義軍、南明政權的過程中,吳三桂非常賣力。雖然投降的時間比較晚,但逐步超越了尚可喜等人。清代的八旗軍對於西南地區的悶熱氣候、叢林環境非常不適應,因此,在鎮壓南明殘餘勢力的過程中,吳三桂充當了主力。

最後,形成了吳三桂控制雲貴、尚可喜控制廣東、耿精忠控制福建的格局。在三藩中,吳三桂的實力最強。按照清代的記錄;“三桂藩屬五十三佐領,綠旗兵萬有二千,丁口計數萬。又平水西土司安氏,四方精兵猛將多歸其部下。計五丁出一甲,甲二百設一佐領,積五十佐領,轄以左右都統。設前、後、左、右援剿四鎮,分十營,每營兵千有二百。”

按照這個數據計算,把吳三桂下轄的各種部隊加在一起,大約3萬多人。請注意,吳三桂控制了雲貴兩省的財政,但下轄的這3萬多大軍,卻需要清代每年下撥錢糧供養。一個問題出現了,吳三桂控制西南兩省的財政,錢都去哪了呢?答案是私兵。賬面上的3萬多大軍,依靠朝廷的錢糧供養。但吳三桂的私兵,朝廷根本不清楚,自然需要吳三桂想辦法供養。

那麼,吳三桂到底有多少私兵呢?各種歷史資料的統計數據不一樣,出現了4萬到6萬不等的說法。對於吳三桂的私兵,清代肯定了解的。但是,很難了解具體數字。換而言之,在吳三桂發動叛亂之前,自己下轄的所有武裝力量的總數,最少也在8萬人左右。如果按照最多的數字,吳三桂擁有將近10萬部隊。

吳三桂造反時軍隊最多三萬人 吳三桂哪裏來的勇氣 第3張

除了自己控制的雲貴兩省之外,吳三桂對陝西、四川、湖廣等地的影響力非常大。吳三桂不僅可以節制雲、貴督撫,還可以在四川、廣西、貴州三地擁有任命官員的權力,號稱“西選”,史稱“西選之官遍天下。”吳三桂發動叛亂以後,這些地方的官員,基本上先後相應,形成了一個龐大的集團。對於吳三桂集團,清代一直非常忌憚。

清代一步步壓縮了吳三桂的權力,例如在康熙2年,清代就利用各種藉口,收回了吳三桂的人事任免權。康熙6年,清代又收回了吳三桂的司法管理權。其實,吳三桂在這一階段並不想叛亂。此時的吳三桂已經垂垂老矣,更希望維護自己的半王國,傳給子孫後代。吳三桂斷定清代不敢撤藩,清代則斷定三藩不敢叛亂。

吳三桂造反時軍隊最多三萬人 吳三桂哪裏來的勇氣 第4張

結果,雙方都失算了。1673年,平南王尚可喜年邁,請求返回遼東老家,康熙皇帝趁機下令撤藩。對此,吳三桂、耿精忠也先後上表請求撤藩,其實這是對朝廷態度的試探。結果,雙方都錯誤判斷了形勢。吳三桂、耿精忠請求撤藩以後,康熙皇帝直接批准同意。此時的吳三桂,開始了匆忙徵兵,隨後發動了叛亂。尚可喜、耿精忠等人,陸續相應,三藩之亂開始。

對於三藩之亂,清代高層也是一陣手忙腳亂。因爲,清代認爲三藩不敢叛亂,根本沒有任何預案和準備。因此,在三藩之亂的前期,清代反而處於守勢,吳三桂陸續佔領了雲南、貴州、四川、湖南、廣西等大片地區,幾乎與清代形成了隔江對峙的局面。在幾次大規模戰役中,吳三桂的大軍甚至屢次擊敗清代大軍。

吳三桂造反時軍隊最多三萬人 吳三桂哪裏來的勇氣 第5張

當然,清代畢竟控制了整個北方地區,吳三桂的內部並非鐵板一塊。清代經歷了最初期的慌亂以後,迅速穩住了陣腳。一方面從東北、蒙古各部調兵,另一方面開始了分化瓦解。從1679年開始,清代掌握了這場戰爭的主動權,開始了逐步反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