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漢朝名將李陵是個怎麼樣的人?爲何李陵最後會投降匈奴家族沒落?

漢朝名將李陵是個怎麼樣的人?爲何李陵最後會投降匈奴家族沒落?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3.0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爲何李陵最後會投降匈奴家族沒落?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小編一起看一看。

李陵兵敗匈奴,落得全家遭殃的結局,一是由於他對於自己的軍事能力過於自負,二是他對於漢帝國的政治格局認識不清,而這第二點正是鑄成他人生悲劇的關鍵。

漢朝名將李陵是個怎麼樣的人?爲何李陵最後會投降匈奴家族沒落?

很多人爲李陵的遭遇鳴不平,覺得他的失敗情有可原,他用五千步兵力敵匈奴數萬騎兵,還重創了敵人,要不是最後箭射完了,似乎還有全身而退的可能,人們認可他的軍事才能,同情他的遭遇。太史公司馬遷也秉持這樣的觀點,所以逆了漢武帝的龍鱗,爲李陵辯護,想要救他。

事實上,作爲漢帝國的將領,李陵在軍事上不成熟,在政治上更顯得天真。

漢武帝的政治秩序設計

李陵在政治上的天真,表現爲他沒看明白漢武帝對漢帝國政治秩序的設計。

漢朝名將李陵是個怎麼樣的人?爲何李陵最後會投降匈奴家族沒落? 第2張

中國自出現國家的概念後,就出現了內外廷制度,比如商朝時,“尹”是國家的政務官,屬於外廷長官,而“宰”是商王的管家,屬於內廷長官,這個時候,內廷的權限還到不了外廷,除了管理皇家事務,內廷官員無權過問國家大事,而外廷官員系統也有自己的運行邏輯,不需要事事都考慮國君的想法。

到了漢武帝時,爲了抑制丞相與皇帝分庭抗禮的局面,漢武帝讓內廷官員,如尚書令等參與國政的決策。在他的設想中,皇帝想要獲得更大的權力,必須擁有能跟外廷抗衡的勢力,所以,他一方面提升內廷官員的地位和權力,另一方面,他也積極將心腹安插進外廷,企圖通過心腹人馬佔據外廷關鍵位置的方式,來左右外廷的運行,而這些心腹人馬就是外戚集團。所謂外戚,就是皇帝母族和妻族的人,他們的榮華富貴都寄託在皇帝身上,所以對皇帝十分忠誠。

漢朝名將李陵是個怎麼樣的人?爲何李陵最後會投降匈奴家族沒落? 第3張

也就是說,在漢武帝設計的政治秩序裏,他最信任的人一是內廷官,二是在外廷擔任要職的外戚。很不幸,李陵和他的家族,既非內廷出身,也不是外戚,這就決定了李家無法獲得漢武帝的絕對信任,可李陵卻希望漢武帝破壞規則,對他委以重任,這就暴露了他的野心,引起了漢武帝的警惕,然而這還不是他唯一的錯誤,李陵其實從一開始就處於十分危險的境地,只不過他自己不知道,這一切要從李陵的家族史說起。

李陵的祖父是李廣,父親是李當戶,叔叔是李椒、李敢。李當戶年輕時當過漢武帝的侍衛,而李椒當過邊防重鎮代郡的太守。從這裏看,李家本來也算是漢武帝的親信,李廣爲將,兒子一個是皇帝近侍,一個是邊防負責人,作爲軍事世家,李家受到的照顧不算少。

漢朝名將李陵是個怎麼樣的人?爲何李陵最後會投降匈奴家族沒落? 第4張

然而,當李廣充滿遺憾的去世時,李家與外戚的矛盾爆發了。由於李廣戎馬一生卻始終沒有被封侯,李敢怨恨衛青排擠父親,致使父親始終無法得到皇帝認可,於是憤而將衛青打傷。

衛青作爲漢武帝的妹夫,是不折不扣的外戚大將,受了侮辱卻沒有報復,但他的外甥霍去病卻記了仇,找了個機會射死了李敢。

大將私鬥,本來是嚴重的問題,但漢武帝卻沒有處罰霍去病,將整件事壓了下去。

其實,從處理霍去病殺李敢的事上,我們可以看出漢武帝對於軍事將領的親疏之別:相對於外戚出身的主將如衛青、霍去病等,李陵的家族雖然是漢武帝倚重的另一派軍事集團,但在外戚的面前,重要性仍然略遜一籌,所以纔會不處理霍去病殺李敢的“犯罪”事件。

漢朝名將李陵是個怎麼樣的人?爲何李陵最後會投降匈奴家族沒落? 第5張

政治鬥爭是殘酷的,宮廷權力鬥爭更是無情,如果李陵聰明一點,就不會重蹈叔叔李敢的覆轍,但他卻天真的以爲只要立下戰功,就能改變現狀,然而,他在尋求戰功的過程中,卻屢屢決策錯誤。

李陵的兩次錯誤決策

李敢死後一年,霍去病也去世了,漢武帝對匈奴作戰的第一階段宣告結束,第二階段的軍事大將變成了李廣利——漢武帝的妻兄。相對於軍事世家,漢武帝更信賴外戚,所以漢軍一旦遠征,肯定是外戚掌握軍團主力,軍事世家控制雜牌和後勤部隊。

天漢二年,李廣利率領三萬漢軍騎兵出塞,目標是天山的匈奴右賢王部。此次李陵被指派的任務是帶領後勤部隊。然而,李陵就和叔叔李敢一樣,缺乏政治敏感性,他不僅拒不接受任命,還上書武帝,要求別領一軍,作爲誘餌吸引單于主力,開戰後便宜行事。這是他做錯的第一件事。

漢朝名將李陵是個怎麼樣的人?爲何李陵最後會投降匈奴家族沒落? 第6張

漢武帝知道李陵的願望和野心,但並不放心他獨自率領一支軍隊,就以沒有多餘騎兵的託詞搪塞他,李陵聽不懂漢武帝的弦外之意,仍然執拗地想要領兵出戰,他說:

“無所事騎,臣願以少擊衆,步兵五千人涉單于庭。”

只要五千步兵就企圖進攻匈奴的王庭,這是李陵做錯的第二件事。漢武帝對李陵的說法半信半疑,但是他急於消滅匈奴主力,所以同意了李陵的請求,不過還是設置了一個後手,派路博德跟李陵搭檔。路博德早年曾跟隨霍去病徵戰,並因功封侯,所以算是霍去病的嫡系人馬,雖然霍去病此時已經去世,但路博德還屬於外戚集團的打手,漢武帝派路博德給李陵當副手,用意很明顯,幾乎就是一個監軍,監視李陵的一舉一動。

漢朝名將李陵是個怎麼樣的人?爲何李陵最後會投降匈奴家族沒落? 第7張

此時此刻,躊躇滿志的李陵憧憬着出塞後的戰鬥,他渴望建功立業,出人頭地,但實際上,他兩次錯誤的決策,已經奠定了自己的悲劇。首先,他不服漢武帝的軍事籌劃,希望率領獨立的軍團作戰,對軍權的渴望過早地暴露了野心,引起了漢武帝的警惕;其次,他自負地要求以漢軍步兵迎戰匈奴騎兵,還主動要求擔任誘餌部隊,給自己挖了一個大坑。如果戰爭勝利了,他的功勞沒有李廣利大,如果戰爭失敗了,必須有人要爲戰敗負責,漢武帝不會負責,李廣利也不背黑鍋,只有主動請戰的李陵獨自擔責。

這兩件事,全都說明李陵在政治上的幼稚和天真,他把自己的前途全部壓在了一場勝負未知的遠征上,而這場遠征即便勝利,他也勞而無功,如果失敗,他將會揹負所有罪責。然而,李陵在軍事能力上也有明顯的缺陷,這是造成他悲劇命運的直接原因。

不成熟的軍事將領

李陵在軍事方面的不成熟,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急於求成;第二,剛愎自用。

李陵一心求戰,忽視了戰場的客觀條件。

李陵成年之後,漢武帝的北征大業實際上已經進入尾聲,精銳騎兵所剩無幾,跟匈奴的作戰過程並非一帆風順。

漢朝名將李陵是個怎麼樣的人?爲何李陵最後會投降匈奴家族沒落? 第8張

而且據《漢書》記載,李陵帶領的軍團並非北方人,而是來自“荊楚”的南方人,實際上並不習慣在北方沙漠作戰,另外,這支部隊以弓箭見長,幾乎就是標準的輔助部隊,他們最佳的作戰方式是配合主力,而不是自己作爲主力,直面匈奴騎兵。

如果是據守堅城,防衛邊境,他們發揮遠程兵種的特性,戰鬥力很強,而李陵現在要這五千人遠涉沙漠,伺機尋找匈奴騎兵主力,以步兵戰騎兵,還是在無險可依的野戰環境,這無異於以己之短攻彼之長,成熟的軍事將領肯定不會這麼選擇。李陵爲了實現自己的抱負,不考慮戰場實際情況,實在不夠明智。

李陵剛愎自用,不與路博德商議具體作戰計劃。

路博德作爲一代名將,被貶爲強弩都尉戍邊居延,無論如何都比李陵的軍事經驗豐富,然而李陵從來沒有跟路博德商議過作戰策略。

漢朝名將李陵是個怎麼樣的人?爲何李陵最後會投降匈奴家族沒落? 第9張

路博德年輕時,先是隨霍去病北伐,以功封侯,後來又南下平定了南越,穩定了漢帝國的南方,作爲老練的軍事家,他早就看出了李陵作戰計劃的缺陷,但由於李陵剛愎自用,不聽取他的意見,擔心戰敗的路博德向漢武帝上書,表示應該暫緩進攻,因爲現在是九月,戰馬膘肥體健,匈奴騎兵佔據有利態勢,漢軍應該等到來年騎兵和步兵共同出塞,纔有勝算。

漢武帝收到路博德的信,頓時怒火中燒,他認爲這是李陵指使路博德表演得緩兵之計,李陵這是反悔誇下海口,不敢出兵了,於是斥責李陵,並要他解釋是否跟路博德沆瀣一氣,擁兵自重。李陵自知理虧,於是強行出征,後來五千勁卒幾乎全軍覆沒,李陵投降匈奴。

漢朝名將李陵是個怎麼樣的人?爲何李陵最後會投降匈奴家族沒落? 第10張

註定的失敗

李陵的失敗,在於政治上的天真,對於漢帝國的政治格局認識不清。他作爲軍事世家的子弟,本就不是漢武帝倚重的外廷重臣,可他偏偏想要挑戰漢武帝設計的權力制衡結構,試圖獲得外戚集團掌握的軍事大權,這就註定了他不僅不會被漢武帝重用,還會被小心提防,就算五千步兵僥倖能全身而退,完成作戰任務,李陵也不會得到重用,而現實中他在軍事冒險上的失利,其實只是將悲劇命運提前了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