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世界史 > 馬鳴:古印度佛教大師、詩人,著有敘事詩《佛所行贊》

馬鳴:古印度佛教大師、詩人,著有敘事詩《佛所行贊》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1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馬鳴(Aśvaghoṣa,公元1、2世紀),古印度佛教大師、詩人、劇作家,生於婆羅門家庭,後皈依佛教。現存主要文學作品是敘事詩《佛所行贊》、《美難陀傳》(《莊嚴難陀》)和三部梵語戲劇殘卷。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馬鳴:古印度佛教大師、詩人,著有敘事詩《佛所行贊》

生平

馬鳴(Aśvaghoṣa,公元1、2世紀),古印度佛教詩人、劇作家,與迦膩色迦王是同時代人,生於中天竺一個婆羅門家庭,原爲婆羅門教信徒,後隨著名佛教學者脅尊者出家,在東天竺、北天竺宣傳佛法。

馬鳴不僅是一個佛學家,也是一個著名的詩人和劇作家,寫過不少詩作和劇本。現存主要作品是敘事詩《佛所行贊》、《美難陀傳》(《莊嚴難陀》)和三部梵語戲劇殘卷。

鳩摩羅什譯有《馬鳴菩薩傳》一卷。

著作

敘事詩《佛所行贊》講述佛陀生平事蹟。

《佛本行經》別稱《佛所行贊》,古印度馬鳴著,北涼曇無讖翻譯。

《佛本行經》,佛教經典。又稱《佛所行贊》。5卷,以詩體敘述佛陀行跡並宣說佛教義理。有南朝宋寶雲之異譯本,7卷。亦有藏譯本。此經在古印度文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一度流傳極廣。唐代義淨說它“五天(竺)南海,無不諷誦”。

《美難陀傳》全詩共十八章,講述佛陀度化他的弟弟難陀的故事。

在釋迦國,淨飯王有兩個兒子。長子悉達多出家證道,成爲佛陀;幼子難陀娶妻孫陀利。一日,佛陀來難陀家乞食,未得佈施而去。難陀前去頂禮佛陀。佛陀勸其出家。難陀勉強剃度。孫陀利得知,痛哭不已。難陀思念愛妻,希望還俗回家。一位沙門對難陀訴說女人不淨,青春無常,難陀依舊愁眉不展。

馬鳴:古印度佛教大師、詩人,著有敘事詩《佛所行贊》 第2張

佛陀得知難陀沉迷情愛,帶他到喜馬拉雅山麓和天國遊覽勝境。難陀見到絕色天女,心生愛慕。佛陀以雌猴、孫陀利和天女作爲比喻,讓難陀意識到孫陀利與天女的差距如同雌猴與孫陀利的差距一般。

難陀爲獲得天女,從此修煉苦行。阿難得知後,列舉出種種例子,說明爲天女而修行與佛教正法背道而馳,即使升入天國也終將墮落,六道輪迴都是苦的根源,唯有解脫纔是正途。難陀終於幡然醒悟。佛陀對他宣講虔信功德,闡述修行次第:持戒、控制感官、適度飲食、適度睡眠、正念、經行、禪修等等,修習八正道,了悟四聖諦。

難陀從此隱居山林,精進禪修,證入初果、二果、三果、四禪,最終證得阿羅漢果。難陀禮讚佛陀,向佛陀彙報自己的證悟經歷。佛陀勉勵他此後教化衆生。

三部戲劇殘卷出土自中國新疆吐魯番,只有《舍利弗》一劇署名“金眼之子馬鳴”,但一般認爲均出自馬鳴之手。這是印度現存最早的梵語劇本。這3部殘卷具有後來梵語戲劇的大部分藝術特徵:有地位的角色說梵語,普通人說俗語,臺詞散韻雜糅,有上場、退場等舞臺提示,劇中有喜劇性丑角,結尾有祝福詩。

評價

馬鳴的佛教理論闡述了苦、空、無常、無我等小乘佛教基本教義,但也提倡大乘緣起性空的思想,反映了小乘向大乘過渡的內容,因此中國和日本有些佛教學者認爲他是大乘佛教的創始人。

馬鳴與提婆、龍猛、童受並稱爲“四日照世”。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