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世界史 > 印度孔雀王朝國王阿育王和佛教有什麼樣的淵源?

印度孔雀王朝國王阿育王和佛教有什麼樣的淵源?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5.97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現今,估計已有不少人看過《阿育王》這部電影,看過的都知曉這部電影是印度比較出名的電影。它演繹了孔雀王朝第三任國王阿育王的故事。

而這裏談到的是阿育王跟佛教結下的的淵源。

據記載,阿育王從小就有佛心佛性,但他早年的行爲並未能體現出這一點。他18歲時被任命爲阿般提省總督,後來在鎮壓旦叉始羅城叛亂中立下大功,積累了政治資本。公元前273年父王賓頭沙羅病重,阿育王回國爭奪王位,傳說他殺死了99個兄弟之後才坐穩了寶座,這當然是誇張的說法,但王位爭奪的血腥激烈由此可見一斑。

殺人無數的阿育王在即位後仍改變不了他兇狠嗜殺的作風。據說他專門挑選最兇惡的酷吏去設立“人間地獄”殘害百姓。因此,在統治初期被認爲是一個暴君。

公元前261年他率軍發動了規模最大的一次戰役,遠征孟加拉沿海的羯陵伽國的戰爭,夷了南印度的一個城市。這一戰是阿育王一生的轉折點,也是印度歷史的轉折點。阿育王被伏屍成山、血流成河的場面所震撼,深感痛悔,從小埋藏在他心中的佛性,曾一度被權欲所遮蓋,這時終於被惻隱之心所喚醒。他同佛教高僧優波毯多次長談之後,終於被感召,決心皈依佛門,徹底改變統治策略。

事實上,阿育王此時已經鎮壓了別人的暴亂,並獲得了極大的軍事勝利。他擔心別人會模仿他的軍事征伐,對自己的後代不利,所以就吸納了佛教裏面的一些所謂四大皆空,生死輪迴等理念推廣到別人心裏。阿育王死後孔雀帝國很快就四散瓦解了,說明阿育王的推廣佛教並不是很成功,但因是高層統治者親自推廣,故而被佛教組織充分利用起來,以此作爲繼續發展擴張的基礎。從這個角度看,阿育王是被佛教充分利用的對象,但阿育王自己也利用佛教瓦解別人的反抗,算是互相合作,各取所圖。

印度孔雀王朝國王阿育王和佛教有什麼樣的淵源?

看看這時的佛教。釋迦牟尼創立佛教到此時已經有300多年了,期間經歷了七位持法者,進行過兩次大結集。佛教的四諦、五蘊、八苦、衆生平等的思想也廣泛傳佈到印度次大陸的千家萬戶,但與這時的耆那教、婆羅門教、阿耆昆伽教等印度的其他主要宗教相比,並未取得壓倒性優勢,更未傳佈到印度以外的地區,而隨着傳播的進行,其內部也分化成了不同的教派。在阿育王皈依佛教之後,佛教的傳播取得了質的飛躍。

阿育王宣佈他將不再主動發動戰爭,即使不得已的戰爭也將盡量減少傷亡。他宣佈佛教爲國教,將他的詔令和“正法”的精神刻在崖壁和石柱上,成爲著名的阿育王摩崖法敕和阿育王石柱法敕。他倡導的正法,包括以下這些基本內容:對人要仁愛慈悲,包括孝敬父母,善待親戚朋友和其他人,對動物也要尊重它們的生命,因爲它們也是“衆生平等”的一部分;要多做有助於公衆的好事,如修橋造路、種樹建亭等;要對其他宗教寬容,給予耆那教、婆羅門教、阿耆昆伽教應有的地位,禁止不同教派之間的互相攻擊。這些“正法”的內容體現了佛教的基本精神,也包含了阿育王本人的統治需要。

阿育王向佛教僧團捐贈了大量的財產和土地,還在全國各地興建佛教建築,據說總共興建了84000座奉祀佛骨的佛舍利塔。爲了消弭佛教不同教派的爭議,阿育王邀請著名高僧目犍連子帝須長老召集1000比丘,在華氏城舉行大結集(此爲佛教史上第三次大結集),驅除了外道,整理了經典,並編撰了《論事》。阿育王開始向邊陲地區和周邊國家派遣了包括王子和公主在內的佛教使團以傳播佛教,斯里蘭卡、緬甸,甚至敘利亞、埃及等地都有他們辛勤的足跡。這是佛教走出印度,邁向世界性宗教的開始。阿育王親到各地去朝禮佛的聖蹟,修建佛塔,訪問有名的大德高僧,又在全國的名勝地方的大山崖上,刻上佛的教導,使大衆都能看到佛的教誨。這些文物至今還在那裏屹立不倒,成爲印度佛教史和世界佛教史上的無比瑰寶。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