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真相 > 古代真正的通緝令是什麼樣的?當時的通緝令有哪些利弊?

古代真正的通緝令是什麼樣的?當時的通緝令有哪些利弊?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1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大家好,這裏是本站小編,今天給大家說說古代通緝令的故事,歡迎關注哦。

今天的我們通緝罪犯的手段非常多,但通緝令依舊是緝拿罪犯的一個重要手段,通過發佈罪犯的照片,長相身材等信息,發動全國觀衆一起追捕,不斷地壓縮罪犯的活動空間。

有時我們看電視劇,裏面在通緝罪犯時,往往會在各大告示欄上貼上通緝令,上面帶有逼真的畫像,還有人物介紹,犯的罪過等等,伴隨通緝的往往還有懸賞,然後一羣老百姓圍在那裏觀看。

古代真正的通緝令是什麼樣的?當時的通緝令有哪些利弊?

1.古代真正通緝令是什麼樣的呢?

古代很早就應用通緝令來抓捕罪犯了,在已有的文獻和出土的文獻中,最早記載的古代通緝令是公元前52年,這份通緝令中要緝拿的是一名婢女:

“爲人:中狀,黃色,小頭,黑髮,橢面,拘頤,常戚額,如顓狀,身小長,託瘦少言。”

這份通緝令中沒有畫像,但是描述非常詳盡,對她的外面極盡筆力,事件的來龍去脈也講述的非常清楚。

古代真正的通緝令是什麼樣的?當時的通緝令有哪些利弊? 第2張

古代早期紙張還沒有發明,要在竹簡或者是其他粗糙的載體上畫上罪犯的畫像,是比較困難的,不如直接的文字描述,不過沒有圖像,只有文字,很多尋常百姓也是不識字的,所以早期的通緝令用處也是比較有侷限性的。

漸漸地,隨着紙張的使用和人們手藝的不斷提升,通緝令上逐漸開始有了罪犯的畫像,這樣更便於人民羣衆的理解和尋找,但就是因爲畫像利於人們理解,所以如果說畫像畫的比較差勁,人們就很有可能看誰都是罪犯,在腦子裏已經形成了一種刻板印象。

2.認錯文相公

在南宋末期,有個秀才叫做林附祖,走在大馬路上被幾個蒙古兵捉了去,蒙古兵一口咬定他就是文天祥(文相公),林附祖無語,辯解着,蒙古兵索性拿出畫像,又看了看,怒說,你倆長一模一樣,咋就不是了,你跟我走吧!

然後林附祖就被抓到京口去了,林附祖喊了一路他真不是文天祥,蒙古兵不信,路上有人認出來,這林附祖還真不是文相公,蒙古兵這才把人給放了。

後來林附祖跑到文天祥那兒說了這事,文相公題詩一首,罵他們眼瘸。

所以說,在亂世裏靠着畫像找人,那真是白乾。

3.通緝令弊端

古代的通緝令有很多弊端:第一,製作通緝令,沒機器,怎麼辦?手工啊,會畫畫還畫得像的人才多嗎?人家畫一張要不要錢,更何況是全州甚至是全國通緝,本來就不知道罪犯真的長啥樣,都是靠蒐集來的信息畫的,這再給畫得一人一個樣,這不糟心麼。

古代真正的通緝令是什麼樣的?當時的通緝令有哪些利弊? 第3張

第二,還是那句話,現在是有義務教育了,古代上不起學得多的是,會幾個字那就是文化人了,大多還都是文盲,只看得懂畫像,看不懂具體的描述,那隻會對罪犯形成刻板印象,很容易看誰都是罪犯。

4.通緝令的好處

不過在太平年代,有畫像的通緝令還是非常有用的,古代人生活在一個一個的小村子小鎮,流動性比較低,鄰里鄰居也都互相認識,宗族親戚比較多,可以聯繫的人非常密切,哪怕沒見過面,在互相的閒言碎語中,大家也就算“認識”了。

大家都互相熟悉,因此對外地人的到來也會非常敏感,所以在太平年代,通緝令在有規制的下面,還是比較好找人的。

伴隨着通緝令的往往有懸賞,而且懸賞金額還不少,能提供罪犯信息的賞點錢,能抓住罪犯的更是重賞,如果是比較有分量的罪犯,金額甚至多達現在的數百萬。

有錢就有動力,有人發現與通緝令上相符的人就會非常積極地去報官,這樣一來,找到罪犯的概率就極大提升。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