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真相 > 門閥制度爲北魏帶來了哪些影響?

門閥制度爲北魏帶來了哪些影響?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0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門閥制度爲北魏帶來了哪些影響?小編爲大家帶來相關內容,感興趣的小夥伴快來看看吧。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遷都洛陽和漢化改革,在中國歷史上的評價非常開,被認爲開啓了北方少數民族和漢族融合的先河,解決了北方自五胡亂華以來的胡漢矛盾問題。因此他被認爲是南北朝時代最偉大的帝王之一,受到後世史學家和漢學家的廣泛推崇。可是從歷史記載來看,這場改革也不是完美的。它雖然讓北魏社會產生了巨大變革,重新走上了國力的巔峯,但也爲北魏的亡國埋下了巨大隱患。根據北魏亡國的原因分析可以看到,正是因爲拓跋宏在這場改革中矯枉過正,盲目的仿照漢族實行門閥制度,才使得北魏走上了滅亡的道路。

拓跋宏漢化改革的制度很多,可以說是全面的讓包括鮮卑貴族在內的所有北方少數民族整體性的漢化。其中包括改遊牧爲農耕,學習漢話、改漢族姓氏,穿漢族衣衫,政治制度上全面實行漢族制度等等,都對北魏的發展變革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經過這一系列的改革,以鮮卑族爲首的北方少數民族基本實現了向漢族文明融合,國家凝聚力加強,生產力水平飛速發展,國力也得到大幅度提升。由於這種改革,使得胡人與漢人的差別逐漸縮小,胡漢矛盾也逐漸被消弭,這也使得北魏從胡人政權正式成爲中原王朝。

門閥制度爲北魏帶來了哪些影響?

但是在此過程中,拓跋宏在一些制度建設方面矯枉過正,對國家造成了極大的傷害,其中最爲明顯的就是門閥政治制度。門閥政治制度是起於魏晉的漢族政治制度,在東晉時期發展到巔峯,貫穿了整個南北朝和隋朝,直到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後才逐漸被瓦解。這個制度以家族姓氏作爲政治標誌,不同姓氏的家族子弟在國家政治生活中有着不同的等級,和政治待遇。門閥士族通過這種政治待遇把持國家資源,壓制佔國家人口大部分的庶族和寒門子弟,以獲得對超額的政治權利和國家資源的壟斷。

這種政治制度出現的初期,的確對兩晉的發展起到了促進的作用,使國家從戰亂中快速恢復出來。但是隨着國家進入和平狀態,貪婪的門閥士族形成政治集團,把持朝政和國家資源,成爲國家動盪的誘因。在這種政治環境下,所有的家族都想要做上等的門閥士族,而皇室只是門閥士族的代言人,這樣的情況給國家埋下很大隱患。這些隱患可能導致門閥士族之間,或門閥士族和庶族、寒門等下階層的家族之間發生爭權奪利的衝突。這些衝突的爆發甚至會引發戰亂,也成爲魏晉南北朝短命王朝頻繁出現的根本原因。

由於魏晉數百年的政治傳統,使得門閥政治制度在漢族門閥士族之中深入人心。士族之人看不起庶族、寒門,不同位階的門閥之間不能通婚,形成了深刻的社會裂痕。這個裂痕在北魏建立初期還不明顯,因爲當時漢族門閥集團還不能掌握國家政權,拓跋珪等皇帝採取的是漢族和鮮卑貴族平衡朝廷的政治格局。因爲有外部政治勢力的存在,所以漢族門閥之間存在內鬥比較小,也容易互相妥協讓步。可拓跋宏進行了漢化改制之後,整個北魏朝廷成爲了門閥制度的角鬥場,幾乎所有官員 都來自於門閥士族,這就讓門閥政治的缺陷徹底暴露出來。

拓跋宏在北魏的漢化改革中大力推動了門閥政治制度的建設,使得國家全面施行門閥政治化。他首先進行姓氏改革,將皇族的拓跋氏改爲元氏,然後將鮮卑族和其他少數民族貴族的姓氏進行了改革。比如將拔拔氏爲長孫氏,達奚氏爲奚氏,乙旃氏爲叔孫氏,丘穆陵氏爲穆氏,步六孤氏爲陸氏,賀賴氏爲賀氏,獨孤氏爲劉氏,賀樓氏爲樓氏,勿忸於氏爲於氏,尉遲氏爲尉氏等等。然後他又將范陽盧氏、清河崔氏、滎陽鄭氏和太原王氏定位漢族四大姓氏,並與鮮卑族穆、陸、賀、劉、樓、於、嵇、尉八姓定爲貴族大姓。

爲了讓漢族門閥和鮮卑族門閥之間不分彼此,具有同等的政治地位,拓跋宏帶頭將范陽盧敏、清河崔宗伯、滎陽鄭羲、太原王瓊、隴西李衝等漢族大士族官員的女兒納入後宮。他還爲六個弟弟迎娶王妃,命長弟咸陽王元禧聘故潁川太守隴西李輔之女,次弟河南王元幹聘故中散大夫代郡穆明樂之女,次弟廣陽王元羽聘驃騎諮議參軍滎陽鄭平城之女,次弟潁川王元雍聘故中書博士范陽盧神寶之女,次弟始平王元勰聘廷尉卿隴西李衝之女,季弟北海王元祥聘吏部郎中滎陽鄭懿之女。這麼一來漢族和鮮卑族貴族密切通婚,政治地位不相上下。

拓跋宏採用的手段都是以前崔浩提出的“大整流品,明辨姓族”的辦法,在北魏建立起了自己的門閥政治制度,並在鮮卑和漢族貴族中分姓定族,根據姓族等級高低分別授以不同的官位、給予不同的特權。經過這一番改革,北魏的胡漢矛盾明顯改善,國家凝聚力增強,在經濟、文化、社會、政治、軍事等方面大大的發展,史稱“孝文帝中興”。可這番改革也讓北魏走上了東西兩晉的老路,將門閥政治作爲國家治理的根本制度,使得漢族和鮮卑族大姓成爲朝廷和國家資源的壟斷者,爲北魏的滅亡埋下大患。

北魏建立初年,定都是在北方的平城,這裏是中原王朝的北疆,是胡人和漢人活動區域的分界線上。爲了抵抗來自北方草原的柔然人的南侵,從道武帝拓跋珪開始就在平城背面設置軍鎮以抵抗柔然人的軍隊。這裏的軍鎮很多,最爲著名的就是沃野、懷朔、武川、撫冥、柔玄、懷荒六鎮。在拓跋宏遷都之前,六鎮是抵擋北方進攻的第一道防線,所以北魏朝廷非常重視,不但投入大量資金和資源建設,還積極調動鮮卑族的貴族子弟到六鎮的軍隊中服役。當時朝廷中很多大臣和軍官都有在六鎮服役的經歷,六鎮也稱爲北魏官宦子弟崛起的捷徑。

可隨着拓跋宏遷都洛陽以後,北魏首都時刻面臨的柔然人危機被解除,這也使得六鎮在國家政治和軍事生活中的地位快速下降。本來到六鎮服役不但在經濟上有鉅額的投資和收益,而且政治上佔據先手,可遷都之後這些優勢都逐漸失去了。北魏朝廷減少了對六鎮防線的各種投資,六鎮服役的鮮卑貴族子弟也不再有政治上的優越感,在選官和提拔時也不再有優勢。而與之相對的是,這些資源和優勢都被新崛起的漢族和鮮卑族大姓士族所把持。門閥貴族看不起六鎮之人,各種政治和經濟上打壓歧視,使得雙方矛盾越發嚴重。

隨着門閥政治制度的推行,北魏的門閥士族們完全壟斷了朝廷的資源,斬斷了六鎮軍民進入朝廷的通道,使得雙方積怨達到了制高點。而六鎮以前之所以繁榮,就是因爲國家的超額投入,和鮮卑貴族子弟的投靠。而這個地方本身是非常荒涼的,不但經濟上無法自給自足,而且生活和戰鬥都非常艱苦,還需要時時面對來自北方柔然人的侵略。失去國家朝廷的支持後,六鎮的軍民過得非常艱難,而壟斷朝廷的門閥士族則越發的富貴豪奢。這兩種對立便引發了北魏內部矛盾的爆發,於是破六韓拔陵、胡琛、葛榮、万俟醜奴等六鎮人先後起兵反叛。

這場戰爭最終席捲了整個北魏,給國家造成了巨大的破壞,也爲爾朱榮軍事集團的形成創造了機會。雖然六鎮的叛亂被鎮壓了,但門閥政治制度在國家內部形成的矛盾並沒有解決。隨着爾朱榮集團把持朝政,也就爲北魏的滅亡敲響了喪鐘。從這一點看,北魏滅亡的根源便是從拓跋宏在漢化後實行門閥政治制度開始的。從史書上看,拓跋宏改革的成就是不能否認的。他的確促進了胡漢的民族融合,爲中華文明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全盤接收漢族文化時,他也接收了門閥政治制度這種糟粕,最終爲國家埋下大患,真是讓人唏噓不已。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