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趙國制定的北向軍事征伐戰略,有何作用?帶來了哪些影響?

趙國制定的北向軍事征伐戰略,有何作用?帶來了哪些影響?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8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戰國時期的趙國制定了北向軍事戰略,這一戰略伴隨着趙國創立、發展強盛到衰敗滅亡,數次的軍事征伐與趙國國運息息相關,促使趙國發展壯大的同時也造成趙國消亡。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了相關內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趙國制定的北向軍事征伐戰略,有何作用?帶來了哪些影響?

一、趙國北向軍事征伐的作用

從戰國前期的簡襄之烈、趙烈侯的政治經濟改革到戰國後期的趙武靈王的軍事改革,趙國曆任君主制定的國家發展戰略都是一脈相承——在防範中原諸侯國的同時向北方擴張勢力,對趙國國勢發展有重要作用。

1. 促使趙國領土擴張、實力增強

北向軍事經略政策是趙國掌權者根據實際情況制定的符合趙國發展方式的軍事戰略,在北向軍事征伐的推行中,趙國達到了開疆拓土、增強國家實力的目標。趙氏作爲從老牌諸侯國晉國中分裂出來的新興國家,所分得的土地人口資源有限,並且經過春秋時期各國的兼併戰爭,中原可以掠奪佔領的土地基本被各個大國瓜分完畢,沒有能被趙國輕易奪取的。

身處四戰之地的趙國不僅只能在夾縫中求生存,還要面對周邊鄰國不時的侵擾,爲了拓展自己的疆域,只能向北邊較弱小、土地更廣大的中山、燕國與戎狄民族發動進攻,以此來擴張領土。

在列爲趙君的統治下,趙國的北向軍事征伐逐步推進完善,而趙國的土地也向廣闊的北方拓展,代地、中山、樓煩、林胡等地都被趙國佔有,軍事實力也不可同日而語,在數次與鄰國作戰中勝利,與強秦相持,可見北向軍事經略是趙國正確而又必要的選擇。

趙國制定的北向軍事征伐戰略,有何作用?帶來了哪些影響? 第2張

2. 維護社會穩定,促進民族融合

趙國北向軍事征伐不僅幫助趙國穩固了國家地位,還提升了國民認同感,促進北境趙民與戎狄民族的交流融合。首先,趙君不拘一格的任用具有戎狄背景的人才爲趙國大臣,如肥義、樓緩、仇液等人。肥義曾多次與武靈王探討國家政事“召肥義與議天下”,並且在支持胡服騎射改革的同時爲趙王徵略北地出謀劃策。

樓緩和仇液也頗受重用,曾在趙君的信任下出使別國“使樓緩之秦,仇液之韓”。趙君對來自戎狄部族的賢才加以重用,不拘泥於華夷之防,體現出趙國文化與戎狄文化的交流與融合。其次,趙襄子滅代國、趙武靈王攻掠胡地、中山國,獲得了這些地區和國家的資源,如馬匹、人口、耕地。

可以維護趙國北部邊地百姓的安全,穩定北邊社會秩序,給趙地百姓創造了廣闊、平穩的生存環境,不必再經受戎狄的侵襲。最後,趙國北向軍事征伐增強了趙國邊地百姓與原胡人的經濟文化交流,戎狄特色物產和趙地物產可以往來貿易,在一定程度上促進雙方的民族融合,有利於趙國對邊地的開發和利用,也有利於秦漢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

3. 爲後世王朝防禦體系的建設奠基

北向軍事征伐過程中,趙國建立的關塞、長城等防禦設施有利於後世大一統國家對草原民族進行防備,完善國家的防禦體系。尤其是匈奴民族在戰國後期實力逐步強盛起來,爲了擴展生存空間獲得更多物資,加緊南下侵襲中原地區,趙國北方的長城、關塞就是防禦戎狄民族的重要工事。

趙國的北長城建立在陰山一脈,直接與匈奴的活動範圍相接,秦朝建立後新建和修繕了衆多長城,趙國北長城就在其中,高闕塞等地都是與匈奴的作戰的軍事要地,即使是在漢朝,長城也是不可或缺的防備匈奴進攻的防禦工事。

二、趙國北向軍事征伐的問題

趙國的北向軍事征伐在促進趙國發展壯大的同時出現了一些隱憂,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趙國國力衰敗、國家滅亡。一方面,就趙國國內政治而言,北向軍事經略的推行,促使國家大力發展軍事,增強了國家軍隊作戰力。但發展的同時忽視了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發展,國家實力發展不夠全面,忽視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不足以鞏固北向軍事成果。

趙國制定的北向軍事征伐戰略,有何作用?帶來了哪些影響? 第3張

尤其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改革之後,國家軍事實力達到頂峯,連年對外征戰,雖然開疆拓土,國家威勢一時大盛,但因爲沒有與軍事實力相匹配的政治治理方式,後繼任的君主治國能力也平平。趙惠文王時期由於李兌專權國力也有所損耗,繼位的孝成王在政事上消極懈怠,不重用賢才反而親近趙國貴族,不聽取實用的良策,由此造成了國內貴族亂政、統治者膨脹自滿,官僚體系沒有完善等一系列施政問題。悼襄王在任時又因爲失去了廉頗這一軍事大將,數次被秦國軍隊圍困,國家實力逐步衰敗。

另一方面,就戰國末期的國家形勢而言,因中原地區發展空間不足,趙國將擴展勢力的重心放在北方,在對鄰國的防範上有所減弱,導致國家在戰國末期面對鄰國的頻繁攻伐。秦國數次攻下趙城,“蒙驁伐趙,取榆次、狼孟等三十七城”,燕國也經常趁虛而入,“燕王使劇辛將而伐趙”。

因爲趙國此前將軍事側重點放在北方,在中原地區的部署防禦有所疏忽,且北方的匈奴在戰國末期已然強大起來,趙國很難在防範北方匈奴的同時以全部兵力去應對諸侯國頻繁而又猛烈的進攻。雖在邯鄲之戰、鄗代之役中也能獲得勝利,但隨着軍事力量連續不斷的消耗,國家政治統治也難以維繼,最終在秦國的政治離間和軍事進攻中滅亡,北向軍事經略的成就也隨之光芒消減。

三、北向軍事經略的國策

趙國的北向軍事經略在趙氏正式成爲諸侯之前就已經開始,趙襄子滅了趙國北邊的代國就是最好的證明。雖然趙君在此並沒有投入大量兵力而是採用了陰謀刺殺代君,但也充分體現出趙氏掌晉政之時就爲趙國向北發展奠定了軍事基調。而這一北向經略政策也貫穿了趙國的始終,與趙國的興盛衰亡休慼相關。

從卿族到諸侯,趙氏諸位掌權人可謂付出了不小的努力,不論是夥同智氏消滅範氏、中行氏,還是與韓、魏一起消滅智氏,都表現出趙氏掌權者在其中展現的卓越政治見解和軍事決斷力。戰國前期,趙國在兼併戰爭中不佔優勢,北向軍事經略不能更好的開展,於是趙烈侯進行了政治改革,將趙國的政治首先穩固起來,爲向北軍事征伐積蓄力量。趙敬候時期由中牟北遷都城到邯鄲,是趙國想要持續推行北向軍事經略政策的信號和實際舉措。

趙國制定的北向軍事征伐戰略,有何作用?帶來了哪些影響? 第4張

趙肅侯時期修建了南長城,將南部邊疆的防禦等級提升,趙國可以將國家軍事發展重點放在北向軍事征伐中,徹底爲趙國後期繼續施行北向軍事經略奠定了重要基礎。趙武靈王則通過北向軍事經略將趙國國力推向了頂峯,胡服騎射從戰略戰術、服飾騎射上徹底改變了趙國軍隊的作戰能力。

因此,從趙簡子到趙肅侯,趙國的北向軍事經略雖然沒有大規模的軍事行動,但這是趙氏各位君主沒有放棄的發展國家的最終意圖和構想,客觀上促使趙國興起發展,而趙武靈王時期繼承先王遺志,企圖完成先王未完之功,從軍事改革、軍事防禦到軍事行動,將北向軍事經略發展到極致,同時促使了趙國的繁盛。

但任何一場戰爭、一個軍事戰略都不可能只爲國家帶來益處,在促進國家發展進步走向興盛的同時也給國家帶來了不可避免的負面影響。趙國因爲向北方的鄰族鄰國發動了大規模的軍事征伐,獲得了戰馬、士兵等資源,爲趙國參與諸侯間的戰爭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但也獲得了被征服人民的怨言,因此林胡、樓煩等地的胡人很多都向北逃跑投奔於逐步發展壯大起來的匈奴,也給了匈奴在惠文王、孝成王時期入侵趙北境的實力和機會。

雖然有李牧對匈奴進行了良好的軍事防備,但在李牧被孝成王撤職期間,趙國北境士兵損失慘重、數戰數敗。胡服騎射的軍事改革爲趙國北向經略奠定了強大的軍事基礎,但也使得趙武靈王沉迷於軍事征伐,在政治上投入的精力減少,退位於惠文王后仍繼續軍事征戰。而在胡服騎射使得趙國全民尚武,對軍事非常重視,但卻忽視了社會客觀規律,軍事實力的提升,需要配合政治、經濟、文化的共同發展,而武靈王片面進行軍事改革,對農業生產、社會經濟都沒有涉及。

即使國力在軍事實力提高後大大增強,但物質基礎並沒有打好,攻佔的北部邊境土地因爲氣候和地質原因並不是非常肥沃、不適宜農業發展,也不能爲軍隊提供大量的糧草補給,是戰國晚期進行戰爭的短板。

對國家政治也沒有提出改革完善的建議,政治的革新、政治的清明是國家運轉最重要的方面,如秦國商鞅變法中對貴族食封、軍功爵制度的改革,就改變了貴族世代承襲爵位掌權的政治狀況,有利於秦國建立選用優秀人才理政的官僚政治。

雖武靈王本人善用人才,但卻忽視了繼任者的所面臨的的政治局勢,沒有建立完善的政治管理體系,也導致了趙國走向貴族腐朽統治而非官僚人才治國的道路,直接造成了孝成王作出錯誤決策,使得趙國在爭霸戰爭中損傷慘重,逐漸走向滅亡。

趙國制定的北向軍事征伐戰略,有何作用?帶來了哪些影響? 第5張

結語

趙國的北向軍事經略政策歷時久遠,經過各位君主的努力,爲戰國後期的軍事行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也因爲趙國北向經略的目的是爲了擴展領土、將趙國北部邊疆的戎狄民族所建國家消滅,兼併其土地、人口等資源,以此來增強趙國實力,爲與中原各諸侯國爭霸增添砝碼,故而軍事征伐完全是趙國經營北方的集中體現。

中山國、林胡、樓煩自趙建國以來就逐漸對趙國威脅加深,還經常在趙國與其他諸侯國征伐時趁虛而入,進攻趙國北部邊地,使得趙國北境不安穩,但又因實力弱於趙國不能盡佔其土地,只能發起小型的侵擾,因此在趙國強大起來時,也是趙國北向擴張的主要敵人、容易進攻的對手。

燕國雖然在趙東北邊境,但因自身實力弱又一向與趙關係緩和,起初並沒有被趙國強勢進攻,卻敗在了與自己的實力不相符的野心上,加快了自己軍事實力的消耗,本就不夠強勢的國力更是雪上加霜。因此這些國家都是趙國北向經略的障礙,在趙國一朝軍事實力強盛後,只能被削弱與征服,成爲趙國發展路上的踏腳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