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真相 > 南朝政權的不斷變更,對士族有什麼影響?

南朝政權的不斷變更,對士族有什麼影響?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南朝政權的不斷變更,對士族有什麼影響?下面小編爲大家帶來詳細的文章介紹。

南朝士族傳統特權的存在,使其地位一直很優越,爲何隨着南朝政權的變更,士族的地位慢慢開始發生變化,最終直至滅亡呢?

士族的傳統特權的存在制約了劉宋皇權的威望,引起了劉宋皇權與士族間的矛盾

劉宋王朝的建立,標誌着皇權與士族之間的平衡關係被打破,士族的門閥政治也隨之消亡,但士族的傳統特權依舊還在,嚴重的制約了劉宋皇權的威望,這必然引起了劉宋皇權與士族之間的矛盾。

雖然宋武帝劉裕依靠軍功起家,依靠軍權也就掌握了話語權,但劉裕出身卑微,才疏學淺,每次與士族交流都自慚形愧,所以又表現出對士族的文化極爲羨慕與崇拜的現象。

劉宋王朝的建立

爲了穩定朝局,皇權對士族多采用拉攏的方式,但士族的傳統特權與皇權之間的矛盾是不可避免的,劉宋政權通過“土斷”等方式打擊士族在經濟上的特權,又不斷破格提拔寒人,以達到在政治上對士族形成牽制。

但這種爭鬥在劉宋前期一直較爲溫和,既有拉攏,也有打壓。而宋孝武帝時期,情況完全發生變化,孝武帝爲了迫使士族向劉宋皇權臣服,採取強制的殺戮手段,強行將士族納入到劉宋的皇權統治下,孝武帝時期爲提高皇權而採取的高壓政策,不僅是針對士族,同時也針對宗室,使得當時士大夫與宗室成員多人人自危。

直接導致宋孝武帝之後,士族、宗室對政治事務多采取回避方式以求自保,這也是蕭道成掌握劉宋軍政大權後,竟無士大夫或宗室成員明確表示反對的原因。

南朝政權的不斷變更,對士族有什麼影響?

宋孝武帝

南齊時期皇權與士族相互合作,到梁武帝時期皇權開始向士族化發展

到南齊後,由於齊高帝蕭道成出身高貴,且飽讀詩書,與士族之間沒有太多的隔閡,雙方很容易就開始相互接受,故而南齊皇帝並沒有像劉宋皇帝們那樣,在士族面前存在着自卑感。

所以在南齊時期,皇權與士族之間開始相互妥協,相互合作,士族尊重南齊皇權的權威,而南齊皇權也保護士族的傳統地位。

雖然南齊時期爲中央集權,提高皇權權威,加強了中書通事舍人、典籤等官職的權力,使寒門一度興起,但由於南齊皇權對士族的保護,以及當時的社會風氣,寒門官吏依舊是地位低下,即使官居高位,也多有一種自卑的心態,爲人處世也是謹慎小心。

南朝政權的不斷變更,對士族有什麼影響? 第2張

齊高帝蕭道成

而在梁武帝時期,皇權開始向士族化發展。梁武帝蕭衍才學淵博,且又爲南齊皇室遠親,故而蕭衍在當時的士大夫中很受歡迎與推崇,梁武帝能順利登基其很大一部分原因來自士族的支持,梁武帝很重視人才的培養,在位期間,廣設官學使得南樑文風日盛。

同時梁武帝又改革官制,以九品十八班與三十四班散號將軍爲主,使更多的有才之士容納到南樑的皇權之下。雖然蕭衍在官位受職方面多偏向於士族,但對於人才的培養,蕭衍不分士庶,開始消除士庶之間的文化隔閡,雖然梁武帝時期庶族地位有所提升,但士族依舊還是有着絕對優勢。

梁武帝

由於梁武帝早期對國家的良好治理,南樑境內數十年相對太平,而梁武帝晚年卻信奉佛教,熱衷於著書講經說法,爲政作風多不切實際,其表現出來的更像一位名士文人的作風,導致南樑皇權開始向士族化發展。

南樑政權滅亡時士族傳統特權也不存在,在文、宣兩朝時完成了皇權與士族的融合

在士族化的南樑皇權下,爲政過於理想化,不切實際,南樑國內矛盾重重,進而爆發侯景之亂,而梁元帝蕭繹在很大程度上繼承了其父蕭衍的作風,加上其自身的性格,爲政隨心所欲,最終導致江陵之役的戰敗,南朝士族再次遭到巨大的打擊,南樑政權也名存實忙。

南陳政權的建立與以往政權有很大的不同,士族在遭受巨大的戰亂後,傳統特權已不復存在,士族們僅剩下一個高貴的身份而已,所以此時的士族以無任何向皇權對抗的實力。

南陳政權的建立

而陳武帝、陳文帝爲了南陳政權的穩定,將大量的士大夫吸納到南陳皇權之下,爲了消除皇權與士族之間的隔閡,南陳君主對士族文化極爲看重,最終在文、宣兩朝時完成了皇權與士族的融合。

陳後主時,皇權與士族之間已無文化上的差距和意識形態上的隔閡,士大夫們逐漸形成以後主爲中心的政治文化團體,皇權與士族的一體化形成。但由於陳後主但只管享樂,不問政事,導致南陳腐敗不堪,隨着楊廣率軍攻入建康,南陳也隨之滅亡,而南朝的士族也隨着南陳皇權的滅亡一蹶不振。

南朝時期,每一次的政權更替都是掌握軍政大權的新君,強迫幼主禪讓皇位,無論是劉裕、蕭道成、還是蕭衍或陳霸先,他們在登基稱帝前是手握重兵,已完全掌握朝廷的軍政大權。

軍政大權

結尾:南朝政權的不斷更替,使得新君不斷認識到軍權對統治的重要性

東晉時期皇權之所以受制於門閥士族也主要是因爲皇帝手中無兵,而門閥士族有兵,而且誰掌握北府兵,誰就能牽制建康方面,影響朝局。所以軍權是皇權的重要保障,軍權的轉移就標誌着舊朝皇權的動搖。

正所謂“槍桿子裏出政權”,從劉宋開始,軍權歸於皇帝手中,宋孝武帝時便下詔要求全國軍隊不得隨意調動,除遇緊急情況外或經皇帝同意纔可調動,直接將全國軍隊的指揮權收歸中央,防範士族插手地方軍務的可能性,同時也使地方官員、藩王擁有統兵而無調兵的權利,所以當蕭道成、蕭衍迫使舊君禪位時也不見地方上出現大規模的軍事騷亂。

孝武帝與皇權政治

在侯景包圍建康時,地方勤王部隊與侯景叛軍激戰,而當侯景佔領臺城後,便以梁武帝的名義要求包圍建康的勤王部隊撤軍,各勤王軍明知是侯景的矯詔,但還是陸續撤軍了,這除了參加平叛的藩王們各懷鬼胎外,更重要的就是軍隊的調動權力歸於中央,軍隊的調動必須聽命與皇帝號令。

隨着梁武帝駕崩,簡文帝被廢,以及侯景的自立,導致中央已無調動地方軍隊的名義,使得地方藩王在調兵上不用再聽命於建康方面,於是藩王之間開始相互攻伐。到南陳時期,後主陳叔寶已可以隨意剝奪武將的兵權賦予文臣。

這說明此時皇帝不僅擁有調兵的權利,而且連統兵的權利也收歸己有。由於南朝政權的不斷更替,使得新君不斷認識到軍權對統治的重要性,故而每次政權的更替都是皇帝對軍權加強控制的時候,同時軍權作爲皇權的重要保障,軍權強,則皇權強,所以南朝皇權隨着朝代的更替在不斷上升。

孝武帝獨攬大權

但南朝皇權的上升並不意味着士族的地位就明顯下降,由於南朝是個十分注重出身門第的時代,士族這個階級自然會被皇權所利用,而皇權的長治久安則需要士族加入,正如宋孝武帝對士族的殘酷殺戮,導致劉宋江山被蕭道成篡位時竟無一名士大夫挺身而出。

所以皇帝雖然喜歡破格提拔一些寒門子弟並給予重權,但不會大幅度的提高寒人官吏的身份待遇。更重要的是寒門官吏更聽話,辦事更牢靠,很多寒門爲了進入官場也樂意爲皇權服務。

而侯景之亂與江陵之役打破了這種穩定的局面,南方士族損失殆盡,所以到南陳時期士庶之間的界限也就很模糊了。但在南陳統治集團核心,士族依舊佔有主要席位。但隨着南陳的滅亡,南朝士族數百年的傳統地位也就不復存在了,而做爲勝利者的北方關隴士族,則因歷史的繼續發展而延續。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