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史浩對南宋初期的政權格局有哪些影響?他其實是務實的主戰派

史浩對南宋初期的政權格局有哪些影響?他其實是務實的主戰派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8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嗨又和大家見面了,今天小編帶來了一篇關於史浩的文章,希望你們喜歡。

史浩是南宋初期的政治家和文學家,他曾任宋孝宗的老師,宋孝宗繼位後史浩受到重用,先後兩次出任宰相,儘管時間不長,但是他對南宋初期的政治格局影響頗深。

由於史浩對德順之敗負有重大責任,又反對宋孝宗和張浚發起的隆興北伐,因此長期以來,史浩被扣上了“投降派”的帽子,回顧他的一生可以發現,史浩其實並非投降派,他是屬於務實的主戰派。

1.擁戴宋孝宗之功

宋高宗僅有一個兒子,由於受到驚嚇而死,之後他一直無子,於是他收養了兩位趙匡胤的後人,一位是普安王(後來的宋孝宗),一位是恩平王。

爲了考察兩人,宋高宗讓兩人抄寫500遍《蘭亭序》,史浩讓普安王抄了700遍再交差,而恩平王一字未抄。

還有一次宋高宗各賜了十個宮女給兩人,普安王在史浩的指導下,以庶母之禮對待這些宮女,一個月後,這些宮女被召回,經檢查普安王這邊的宮女仍然是處女,而恩平王的宮女全部都不是處女。

經過幾次考驗,宋高宗決定立普安王爲太子

隆興元年(1163年)元月至五月,史浩第一次出任宰相,淳熙五年(1178年)元月至十一月,史浩第二次任宰相。史浩先後兩次做宰相,但是時間都不長,加起來總共只有16個月。

隆興元年五月,宋孝宗繞過樞密院直接下達了出兵北伐的命令,史浩憤而辭職,宋孝宗第一次將他罷相。

淳熙五年十一月,殿前司的士兵劫掠百姓引起兵民相鬥,宋孝宗決定將帶頭的士兵和百姓都處死,史浩反對這樣處理,他認爲士兵掠奪百姓在先,因此對百姓的處理應該輕些。宋孝宗十分生氣,第二次將史浩罷相。

2.爲抗金人士平反昭雪

岳飛是抗金英雄,卻被宋高宗和秦檜迫害致死。史浩任宰相時,力主爲岳飛平反。

宋孝宗追復岳飛的官職,封鄂王,諡號“武穆”、“忠武”,改葬於棲霞嶺。

此外,史浩還請求爲主戰派的趙鼎和李光等人平反。這兩人是宋高宗時的主戰派,因此遭到秦檜的打壓,屢遭貶官。宋孝宗追封趙鼎爲豐國公,贈太傅,追復李光爲參知政事。

爲抗金人士平反的舉動,鼓舞了抗金士氣,表明了宋孝宗北伐的志向。

3.舉薦人才

史浩十分清楚人才的作用,他向宋孝宗推薦了許多被秦檜打壓的抗金人士。

史浩對南宋初期的政權格局有哪些影響?他其實是務實的主戰派

辛次膺和張燾是宋高宗時的大臣,他們因爲反對秦檜的屈辱議和政策而被秦檜排擠。

史浩第一次任宰相時,先後向宋孝宗推薦了辛次膺、王十朋、張燾、任古、周大必、張浚和陸游等人。

第二次任宰相時,史浩又推薦了朱熹、薛叔氏、楊簡、葉適、陸九淵等人。

史浩推薦人才,大公無私,絕不因爲私人恩怨影響舉薦人才。

比如王十朋曾經詆譭過史浩,但是史浩卻不計前嫌地向宋孝宗推薦他。宋孝宗還特意詢問史浩爲何推薦“仇人”,史浩回答“臣不敢以私害公”。

史浩推薦的人才主要兩種:一種是抗金人士比如張浚、辛次膺和張燾等人。另一種是有才華的學者或者官員。比如朱熹、陸九淵等人。

這些人才爲宋孝宗的治國理政作出了貢獻。

4.增強民力

史浩認識到,百姓富裕了國家才能富裕,因此他反對橫徵暴斂。

史浩還注意保護商人的利益,他用會子(紙幣)代替銅錢,促進商業的發展。

商業的發展,可以增強民力和增加國家收入,只有國家富強,才能爲北伐事業提供強大支持。

5.慎重對待歸正人

當時生活在金國統治區的老百姓,由於各種原因,南下投奔南宋朝廷,這些人被稱爲歸正人。

南宋朝廷對這些歸正人一般都是授予官職或者進行安置。

史浩認爲應該慎重對待歸正人。一是歸正人需要耗費大量財力安置,增加了朝廷的財政壓力。二是有些歸正人的目的不純,存在假降等現象。

燕人劉蘊古南下投奔南宋,當時南宋朝廷未加以考察就委任他爲鄂州通判。

當時朝廷在濠州招募了上萬北方遊民,劉蘊古請求前往統領這些遊民去抗擊金兵。

陳康伯、張燾等大臣都贊同劉蘊古的意見。史浩卻力排衆議,認爲劉蘊古“必奸人,姑欲藉以反其國耳”。

於是史浩召來劉蘊古進行盤問:“樊噲欲以十萬橫行匈奴,季布尤以爲可斬,君得萬人何以成功?”

劉蘊古急忙解釋:“此皆無家,必不爲朝廷留,不如乘其未定而用之。”史浩接着問劉蘊古的家人在哪,劉蘊古失言說出自己的家人仍在幽燕,由此暴露出來自己並非真心歸宋的心理。

後來劉蘊古派僕人向金國獻上宋軍的機密,被宋軍查獲,劉蘊古被殺。

因此,史浩主張對待歸正人要採取務實政策,避免因此增加財政負擔,還應辨明其歸正的真正意圖後再接納他們。

史浩對南宋初期的政權格局有哪些影響?他其實是務實的主戰派 第2張

6.對德順之敗負有重大責任

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八月,完顏亮入侵南宋,後被部下發動政變殺死,隨後金軍北歸。

南宋將士乘機發起反攻,西路軍的吳璘取得了巨大成果,收復了包括德順城在內的大片領土。

由於德順戰略地位十分重要,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七月,金兵對德順展開反攻,試圖收復它,宋軍在吳璘的指揮下防守固若金湯。

當年十二月,史浩向宋孝宗建議,宋軍東不可過寶雞,北不可過德順。吳璘接到命令後,被迫率軍撤出德順,在撤退途中宋軍死傷三萬多人。

德順之敗史浩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當時吳璘已經收復十三個州,史浩不懂軍事,錯誤地建議宋孝宗從德順撤軍,使吳璘的努力付諸東流。

7.反對隆興北伐

宋孝宗是位志大才疏的帝王,他空有恢復山河之志,卻沒有恢復之才。

隆興元年,宋孝宗任命張浚爲樞密使,負責北伐的軍事指揮。張浚和宋孝宗一樣也是志大才疏之輩,他在各方面條件不充足的情況下就貿然發動北伐。

史浩對於戰局有更全面的認識,對這次隆興北伐,史浩是反對的,他認爲此時“內乏名臣,外無名將,士卒既少,而練習不精”。對於這種局面,史浩建議“惟當練士卒,備器械、圖編圍、蓄財賦、寬民力,十年後而用之。”

從史浩的建議可以看出,他雖然反對北伐,卻並非秦檜那樣的投降派,史浩的策略更爲務實,他考慮到南宋當時的國力和兵力,認爲應該先和後戰,從當時的國情來看,他的建議無疑是最正確的。

史浩反對隆興北伐,主要是從四個方面考慮:一是時機問題。當時金國的皇帝是明君金世宗,他發動政變推翻完顏亮的統治後,平定了國內的內亂,到隆興北伐時,金世宗的統治已經比較牢固,此時已經不是北伐的良機。

二是軍隊的戰鬥力問題。史浩認爲此時的南宋已經沒有岳飛、韓世忠、吳玠這樣的猛將,從後來隆興北伐的兩位主要將領李顯忠和邵宏淵的指揮水平來看,宋孝宗時期的將領確實水平一般,和宋高宗時的將領水平相差甚遠。

史浩對南宋初期的政權格局有哪些影響?他其實是務實的主戰派 第3張

而且宋高宗長期實行投降政策,導致士兵訓練不足,軍隊的戰鬥力不強。

三是朝廷的財政支撐問題。宋高宗時因爲長期與金國交戰,軍費開支龐大,到宋孝宗時,朝廷的財政其實是難以支撐大規模戰爭的。

張浚北伐時軍費不足,張浚竟打算向老百姓攤派,由於史浩的強烈反對才作罷。

四是兵力不足的問題。史浩認爲,儘管張浚手頭有20萬人馬,但是要分10萬人守江淮,運輸糧草軍資又需要4萬人,實際上能進行北伐的兵力只有6萬人,這點兵力即使讓岳飛來帶領也很難有所作爲。

從後來隆興北伐慘敗的結果來看,史浩的這些擔心正是南宋朝廷面臨的問題,最後隆興北伐不僅沒能像宋孝宗預期的那樣報仇雪恥,反而被迫簽訂了更爲屈辱的隆興協議。

南宋初期,朝廷除了存在主戰派與主和派,還存在像史浩這樣的務實主戰派,因爲當時南宋的國力、財力、軍隊的戰鬥力都不足以支撐北伐事業,所以史浩的觀點其實是最切合實際的,他主張先和後戰,朝廷用十年的時間發展國力,改善財力,提高軍隊戰鬥力,等到國家的實力增強,再發動北伐戰爭。

可惜當時的皇帝宋孝宗志大才疏,不顧國情強行北伐,失敗後由激進的主戰派變成不思進取的主和派,南宋始終未能實現真正的中興。如果宋孝宗在北伐問題能採納史浩的建議的話,也許歷史就是另一種結局。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