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真相 > 歷史上的第六次合肥之戰,結果是什麼?

歷史上的第六次合肥之戰,結果是什麼?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6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合肥之戰,是東漢末年至三國時期,孫權一方與曹操一方以合肥爲目標的爭奪戰。俗話說守江必守淮、而欲進取中原,也必取淮河流域爲跳板。因此江淮之間往往是南北勢力的焦灼之地、總會招致雙方大軍相抗,因此也涌現了一大批極具戰略價值的城鎮——早期的合肥便是其中之一。赤壁之戰以後,曹操勢力對江南的戰略轉攻爲守,孫權便希望藉助戰勝之餘威,將自己的戰線推廣到合肥之北。接下來小編就帶來歷史真相,一起看看吧!

合肥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曹魏和東吳雙方於208年至253年在此地爆發過6次衝突,這六次戰役分別爲:

(第1次)208年十二月—209年

(第2次)215年八月

(第3次)230年冬

(第4次)233年十二月

(第5次)234年六月至七月

(第6次)253年四月至八月

其中,就第六次合肥之戰來說,可以稱之爲三國時期最後一場合肥之戰了。在這場戰役中,東吳重臣諸葛恪率領20萬大軍進攻合肥。彼時,合肥的守城將士不過3000人。但是,這場戰役的結果,可以說是讓人大跌眼鏡了。以下,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這場戰役。

首先,陳壽在《三國志·吳書七·諸葛恪傳》中記載:(諸葛恪)於是違衆出軍,大發州郡二十萬衆,始失人心。

公元253年,吳太傅諸葛恪不顧衆臣勸阻,於三月親率二十萬人再次出兵北征。對於諸葛恪來說,他是諸葛瑾之子。按照輩分來說,諸葛恪是蜀漢丞相諸葛亮的侄子。當然,在第六次合肥之戰的時候,諸葛亮和諸葛瑾早已去世。而就諸葛恪自己來說,更是成爲東吳的丞相和太傅,這可以說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了。

歷史上的第六次合肥之戰,結果是什麼?

雖然身居高位,但是,諸葛恪所在的家族,並不是東吳本地士族。換而言之,諸葛恪在東吳的壓力還是比較大的。因此,諸葛恪希望可以不斷建功立業,以此鞏固他在東吳朝廷的地位。不過,發動20萬大軍來進攻合肥,確實不是明智之舉。衆所周知,在魏蜀吳三國中,東吳的整體實力雖然強於蜀漢,卻和曹魏存在較大的差距。對於東吳來說,總的兵力也不到25萬人。所以,一下子出動20萬大軍來進攻合肥,確實是比較冒險的行爲。

更爲關鍵的是,對於東吳的士兵來說,很多都是本地士族的部曲,比如周瑜、陸遜所在的家族,就直接擁有一定的兵力。在此基礎上,諸葛恪強行讓這些將領拿出自己的部曲來進攻合肥,非常容易得罪東吳的士族。從這一角度來看,這些來源複雜的部曲,很可能會在第六次合肥之戰中出工不出力。

當然,不管怎麼樣,諸葛恪還是成功發動了第六次合肥之戰。夏四月,東吳20萬大軍圍攻合肥新城,諸葛恪建起土山急攻,曹魏將領張特與三千人守新城三個多月,死傷甚多,城池將破。

對此,《魏略》中記載:是時,張特守新城。特字子產,涿郡人。先時領牙門,給事鎮東諸葛誕,誕不以爲能也,欲遣還護軍。會毌丘儉代誕,遂使特屯守合肥新城。及諸葛恪圍城,特與將軍樂方等三軍衆合有三千人,吏兵疾病及戰死者過半,而恪起土山急攻,城將陷,不可護。

20萬大軍圍攻3000人鎮守的城池,這自然是一場兵力懸殊的戰役了。所以,按照這一趨勢的話,東吳攻佔合肥,應該只是時間上的早晚問題了。不過,對於魏國將士來說,顯然不會坐以待斃。爲了能夠給後續的援軍到來爭取時間,張特對吳人說:“現在我已無心再戰了。但依魏國法規,被攻超過一百日而援救不來的話,雖然投降,家人可以免去刑責;自抵抗敵人以來,已經九十多日了,這城中本來有四千多人,戰死者已經過半,城池雖陷,如有半數人不想投降,我便與他說話,陳明善惡,明日早上送名,你們先以我的印綬拿去作信託吧。”

按照魏國將領張特的意思,你諸葛恪先給我們10天的時間,等到10天后,我們一定出城投降。如果是老謀深算的將領,自然不會輕信張特的說法。畢竟,兵不厭詐,給了你10天的時間,萬一你仍然不投降的話,那麼我還要重新組織兵力進行進攻。在古代戰爭中,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是一個再簡單不過的道理了。一旦讓士兵停止攻城,會導致將士士氣瞬間放鬆甚至低落。想要重新提升士氣的話,很可能就要等很長的時間了。

歷史上的第六次合肥之戰,結果是什麼? 第2張

但是,聰明睿智的諸葛恪,反而中了張特的緩兵之計。張特便將印綬拋給他們,而諸葛恪相信他,便不取印綬。當天夜裏,張特命令部下拆去屋舍的木材、圍欄,將城牆崩潰的地方補上二重。到明日,張特對吳人說:“我只有戰鬥而死了!”也即等到城池得到修復後,張特又堅守不降了,吳軍大怒,但是,做事要一氣呵成,還要有信心和毅力,如果接二連三地斷斷續續,會給你造成負面影響的。此時的吳國大軍,已經沒有一開始攻城時的高昂士氣了。

並且,當時天氣又炎熱酷暑,吳兵疲勞,疫病橫行,得病的人有大半,死傷嚴重。諸葛恪攻城不下,遷怒於各部將,士卒怨聲不斷。從這一角度來看,吳國大軍的士氣,已經來到了最低點。所以,及時撤軍是最好的選擇了。

最後,不過,對於心高氣傲的諸葛恪,還是咽不下這口氣,畢竟剛剛被張特戲耍了一番。與此同時,魏國的援軍已經在趕來的路上了。早在當年的五月,曹魏朝廷得到了諸葛恪圍攻合肥新城的消息。彼時,執掌曹魏大權的司馬師,便派遣魏太尉司馬孚率援軍二十萬人趕往新城。司馬孚知道吳兵已疲乏,便進兵大敗吳軍。

公元255年八月,諸葛恪無奈引軍歸還。司馬師命文欽督遣精銳部隊會合,要其斷諸葛恪的退路,毌丘儉等將斷後。諸葛恪懼怕而遁逃,文欽上前大敗敵軍,斬首萬餘人。因此,這場戰役的結果,可以說是讓人大跌眼鏡了,也即東吳不僅沒能攻下只有3000人把守的合肥,反而因此損失了至少數萬大軍。對此,陳壽在《三國志·魏書二十八·毌丘儉傳》中記載:吳太傅諸葛恪圍合肥新城,儉與文欽御之,太尉司馬孚督中軍東解圍,恪退還。

在第六次合肥之戰後,諸葛恪在東吳的聲望也跌入了谷底。在此背景下,孫峻想與諸葛恪爭權,便利用諸葛恪爲萬民所怨、衆口所嫌的機會,說他想製造叛亂。同年十月,孫峻和吳主孫亮(孫權幼子)定下計策,置酒請諸葛恪赴宴。最終,孫峻和孫亮成功除掉了諸葛恪。不久之後,諸葛恪被滅三族,其外甥都鄉侯張震及常侍朱恩等都被殺。因此,這意味着諸葛瑾家族基本上告別了東吳朝廷的大舞臺。對此,你怎麼看呢?歡迎留下你的觀點,讓我們一起討論。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