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合肥之戰中,張遼是不是當時的合肥城中最高指揮官?

合肥之戰中,張遼是不是當時的合肥城中最高指揮官?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8.95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張遼的故事大家喜歡嗎?今天小編就爲大家詳細解讀一下~

孫權乘曹操西征張魯之機,親率十萬大軍圍攻合肥,卻不想遇到張遼,被殺了一個人仰馬翻,終其一生都對張遼心存忌憚。那麼,張遼當時是不是合肥城中諸軍的最高指揮官呢?

合肥之戰中,張遼是不是當時的合肥城中最高指揮官?

事情的大致經過如下:建安二十年(215年)八月,孫權趁着曹操西去討伐張魯的時機,率領十萬大軍圍攻合肥。合肥城中守城的將領是張遼、李典和樂進,士兵只有七千多人。曹操西行的時候留下一份教令,裝教令的信封邊上寫着:敵軍來後纔打開。等孫權來到,打開教令,見上面寫着:若孫權到來,張遼、李典將軍出戰,樂將軍守城,護軍不得出戰。諸將皆疑。張遼說:魏公遠征在外,等到救兵來救,合肥城早已經被攻破了!所以教令指示我們,要在敵軍沒有全部到位還沒有做好完整部屬就發起進攻,打掉他們的銳氣,安定守城將士的決心,然後才能守城。成敗在此一戰,諸位有什麼可懷疑的?張遼還說,如果諸位還有懷疑,他將單獨出城作戰。李典一直和張遼不和睦,但他贊成張遼的主張,願意跟張遼一起出城作戰。於是,張遼連夜招募了一支八百人的敢死隊,第二天早晨殺出城去。張遼喊着自己的名字衝鋒,孫權大驚失色,退到一個大墳堆,親兵用長戟自衛。張遼讓孫權下來決戰,孫權不敢動彈。張遼幾經衝殺,東吳士氣受挫,張遼回城,城中軍心安定。孫權攻城十幾天,不能得手,撤軍。撤退時的孫權繼續託大,等到大部士兵都撤走了,他還在逍遙津的北面慢悠悠的沒過河。張遼看到有一部分人沒走,突然從城中殺出,幸得甘寧、淩統、陳武、蔣欽、呂蒙等死戰,孫權方得逃走。此戰,陳武戰死,淩統三百人全部戰死,只有淩統一人脫逃。

逍遙津之戰只是合肥戰役的一個組成部分,張遼爲保衛合肥立了最大功。張遼第一次出城作戰,挫敗了東吳軍的銳氣,使他們接下來的攻城也始終心有餘悸,不能發揮全部的戰力;後來的逍遙津作戰,更使孫權以及東吳軍將士心裏留下了陰影,以至於終張遼一生孫權都不敢對他放手一搏。可以說,無論是合肥保衛戰還是逍遙津之戰,這都是張遼的戰役,就好像後人說的“三國周郎赤壁”一樣,也可以說這是“張遼逍遙津”之戰。但這是不是就說當時的合肥城中張遼是最高指揮官呢?

合肥之戰中,張遼是不是當時的合肥城中最高指揮官? 第2張

看上面這段文字,有這麼幾個注意點:曹操留下的教令是給護軍薛悌的;張遼如果得不到其他將領的支持,他將單獨出城作戰;八百敢死隊是張遼招募的。這就說明,張遼不管功勞有多大,當時的城中,他都不是最高指揮官。

張遼是最理解曹操教令的。曹操的意思,如果東吳軍隊來犯,要趁他們立足未穩,突然間殺出城去,打對方一個措手不及。這樣做的目的只有一個,打擊敵人攻城的信心,增加自己守城的決心。這樣的任務誰能夠完成呢?曹操認爲是張遼,還有李典。很顯然,張遼不是最高指揮官,因爲城中的最高指揮官沒有這樣的膽量和見識,所以曹操要在教令中明示出來。如果張遼是最高指揮官,曹操或者不用留這麼一道命令,或者是張遼直接下命令就行了。在當時城中的三位武將,他們都是雜號將軍,軍職差不多,其中樂進是折衝將軍,張遼是蕩寇將軍,李典是破虜將軍。如果要細一點區分,樂進、張遼稍微權重一些,因爲二人都有過假節待遇。再細一點,樂進比張遼還要受重視一些,主要有兩點:一是樂進在曹營的資格比張遼要老,二是後來樂進成爲右將軍。資格這個東西挺奇怪,你當二十年兵可能還是個兵,無論如何也比不上當十年軍官的軍銜,但同爲一級長官,這資歷還就是不能不講。樂進是曹操的老部下,還回到老家爲曹操募兵,資歷僅次於諸夏侯曹,而張遼是投降過來的人。曹操成爲魏王,任命了前後左右四大將,樂進僅次於夏侯惇位居第二,排在於禁、朱靈之前。這雖然是合肥之戰以後的事情,但也足以說明,此前的樂進累計的功勞更大,地位(不僅僅是軍職)也就更高一些。

是不是說樂進是最高指揮官呢?也不是。因爲他們都是一樣的武將。三個人手裏可以率領的軍隊差不多,所以張遼出城要在全軍中招募。也就是說,要成立一支八百人的敢死隊,這些人除了有必死的勇敢,還必須有必勝的勇氣,他們必定是精銳中的精銳,僅靠張遼手下那點兒人是不夠的,所以還要從其他將軍手中招募人。如果張遼是最高指揮官,還要招募幹什麼,點名挑人就是了。

合肥之戰中,張遼是不是當時的合肥城中最高指揮官? 第3張

那麼,合肥城中的最高指揮官是誰呢?這個人應該是薛悌。首先,曹操的教令是留給他的,其次是他的職務是護軍。說起來,護軍可能不是那種上陣廝殺的將軍,但在某一個時段,他卻是掌握一支軍隊的最高指揮。也就是說,打仗不打仗由他來決定,怎樣打,纔是將軍們的事情。薛悌因爲《三國志》沒有給他立傳,在合肥保衛戰中的具體作用我們不甚清楚,但通過其他人的情況我們卻可以知道護軍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先看趙儼:“太祖徵荊州,以儼領章陵太守,徙都督護軍,護于禁、張遼、張郃、朱靈、李典、路招、馮楷七軍”。再看蜀國的劉敏。魏國大將軍曹爽率領十萬大軍伐蜀,蜀國守兵不滿三萬,諸將大驚。有人提出應該放棄關隘,只守漢、樂兩城。王平提出了不同意見,其他將領不知是什麼態度,“惟護軍劉敏與王平意見相同,即便施行”。這說明,護軍劉敏同意了,行動就可以馬上實行,其他的人即便是有意見也無濟於事。假如劉敏同意其他將領的意見,只守衛漢、樂兩城呢?綜合起來說,出城打仗是張遼李典的事兒,允許不允許出城打這一仗,決定權在薛悌。

曹操這個教令是不是有點兒熟悉?看過《三國演義》的人都會想到,諸葛亮經常會留下這樣一個“錦囊妙計”,怕是這個發明權真應該是曹操的。曹操這種教令,說到底就是遙控指揮,也因爲這個決定是曹操的,又因爲張遼的戰果太過輝煌,合肥守衛戰的薛悌也就只留下一個名字了。

這就是古代和現代軍隊的區別,古代軍隊尤其是三國軍隊都具有私人性質,將領們對所統軍隊的權力都是受到一定限制的,不像現代軍隊前線指揮官,他們有臨機處置的權力。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