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戰國時期第一次合縱攻秦之戰發生在何時?結果怎麼樣

戰國時期第一次合縱攻秦之戰發生在何時?結果怎麼樣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9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在戰國曆史上,山東六國有過五次聲勢浩大的合縱攻秦之戰。今天小編就給大家帶來相關詳細介紹。

合縱攻秦之戰是指周慎靚王三年至秦王政六年(公元前318—前241年),楚、趙、魏、韓、燕、齊等國先後組成各種聯軍,進攻秦國(今陝西、河南、山西一帶)的作戰,大致有5次。衆所周知,秦國在商鞅變法後,實力不斷增強。而強大之後的秦國,自然對山東六國虎視眈眈,開始不斷蠶食山東六國的疆域。

戰國時期第一次合縱攻秦之戰發生在何時?結果怎麼樣

於是,面對強大的秦國,在公孫衍、蘇秦等縱橫家的努力下,山東六國也曾多次組成聯軍,以此反擊秦國。對於山東六國,合縱攻秦主要還是爲了自保,也即抑制秦國的對外擴張。但是,因爲種種原因,比如各國貌合神離等原因,合縱攻秦並沒有取得太理想的效果。尤其是第一次合縱攻秦之戰中,山東六國就損失慘重。

具體來說,第一次合縱攻秦之戰,也被稱之爲修魚之戰或者函谷關之戰。就此戰的歷史背景來說,在戰國中期,張儀來到秦國,受到秦惠文王的重用。對於張儀來說,從秦國的利益出發,自然希望拆散山東六國之間的聯盟,從而爲秦國各個擊破創造有利的條件。基於此,張儀就跑到魏國,遊說魏惠王和秦國結盟,結果魏惠王不同意。

於是,秦國先禮後兵,於周顯王四十七年(前322年)發兵進攻魏國河內,佔領曲沃(今山西聞喜東北)、平周(今山西介休西);不久又攻佔韓國之鄢陵(今河南鄢陵西北)。當然,秦國的頻頻出擊,客觀上促使山東六國決定報團取暖。周慎靚王三年(前318年),魏相公孫衍發動魏、趙、韓、燕、楚五國合縱攻秦,推楚懷王爲縱約長,就縱約長來說,可以理解爲盟主。

戰國時期第一次合縱攻秦之戰發生在何時?結果怎麼樣 第2張

除了組織魏國、韓國、趙國、燕國、楚國這五國的大軍,魏相公孫衍還說服秦國後方的義渠國進攻秦國。因此,雖然齊國沒有加入,但是,由於義渠國的加入,公孫衍實際上策劃了一場六個諸侯國進攻秦國的行動。公元前318年,山東六國的聯軍已經攻打到秦國函谷關了,至於義渠國,也趁着秦國主力駐紮在函谷關的時機,偷襲了秦國後方,取得了不錯的戰果。

從表面上來看,此時的秦國可謂腹背受敵。不過,當發現山東六國貌合神離的情況之後,秦國找到了一擊制勝的方法。在山東六國中,楚國和燕國因爲受到秦國的威脅不大,所以態度消極,心存觀望,也即沒有付出全力。至於趙國,雖然出兵聯合魏國、韓國,但是,因爲當時秦國和趙國還沒有爆發大規模的戰役,所以趙國也不是主要的威脅。

在此基礎上,秦國明確了韓國和魏國這兩個主要對手,也即韓國和魏國長期被秦國蠶食疆域,因此在第一次合縱攻秦中,這兩個諸侯國自然派出了精銳力量,希望可以擊敗秦國,奪回被秦國攻佔的疆域。在明確這一情況後,秦國大將樗裏疾率軍迎敵,於公元前317年在修魚(今河南原陽西)重創魏國、趙國、韓國三國的大軍,斬殺其主力魏軍8.2萬人,殘餘魏軍潰逃。

也即在修魚之戰中,魏國損失了8萬多大軍。對於本來就走向衰落的魏國,這一次損兵折將,無疑加速了其衰落進程,這也是魏國在戰國中後期缺乏聲音的原因之一。緊接着,魏國、韓國、趙國這三國聯軍再敗退觀澤(今河南清豐南)。秦軍追至觀澤再敗韓軍,斬首超過3萬韓軍,俘虜韓將鯪(一作鯁)申差。

戰國時期第一次合縱攻秦之戰發生在何時?結果怎麼樣 第3張

最後,對於韓國來說,雖然損失的兵馬不如魏國,只有3萬人。但是,韓國畢竟是戰國七雄中最弱小的諸侯國,疆域較小,人口較少,所以,這3萬大軍的損失,也足夠讓韓國更加虛弱了。魏國的8萬大軍加上韓國的3萬大軍,秦國在這場戰役中至少殲滅了11萬兵馬。在秦國大將樗裏疾所向披靡的時候,楚國和燕國望風而逃,根本沒有支援魏國、趙國、韓國這三國。不過,在史料中,沒有趙國損失多少兵馬的記載,這很可能是因爲在第一次合縱攻秦之戰中,趙國派出的兵力比較少。

第一次合縱攻秦發生在公元前318年—公元前317年,而趙武靈王直到公元前307年纔開始胡服騎射。因此,當時的趙國,確實沒有實力派出多少兵馬,也即當時的三晉,還是以魏國爲首,直到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後,趙國才逐漸取代魏國,成爲三晉的核心。總的來說,正如同“一個和尚挑水喝,兩個和尚擡水喝,三個和尚沒水喝”這個故事一樣,山東六國聯合攻打秦國,看似人多勢衆,但是,這反而難以協調一致,再加上各國利益不同,互相之間往往還有小算盤,這更加難以在合縱攻秦中緊密團結了。因此,在第一次合縱攻秦中,秦國只需要打垮韓國和魏國,其他諸侯國無疑是樹倒猢猻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