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歷史上戰國時期最成功的合縱是什麼時候?結果如何

歷史上戰國時期最成功的合縱是什麼時候?結果如何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7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跟着小編一起探尋歷史上真實的五國伐齊。

合縱,起源於戰國時代,本指蘇秦遊說山東六國諸侯聯合拒秦的聯盟戰略。秦國在西邊,六國在東邊,並呈南北方向分佈,故稱合縱。最初,合縱與連橫變化無常。公孫衍、張儀、蘇秦等人遊說於各個國家,合縱既可以對齊,又可以對秦;連橫既可以聯秦,也可以聯楚,這就是所謂“朝秦暮楚”。後來,因爲秦國的勢力不斷強大起來,成爲東方六國的共同威脅,於是合縱成爲六國合力抵抗強秦,連橫則是六國分別與秦國聯盟,以求苟安。秦國的連橫活動,目的是破壞六國間的合縱,以便孤立各國,各個擊破。

歷史上戰國時期最成功的合縱是什麼時候?結果如何

對於戰國時期的合縱來說,雖然主要是爲了對付秦國。但是,歷次合縱攻秦之戰,往往都沒有取得較好的成果。究其原因,主要還是因爲秦國擁有比較強大的實力,還擁有易守難攻的函谷關,這讓山東六國的合縱攻秦之戰,難以攻打到秦國腹地,自然也就無法讓秦國受到重創。在此基礎上,在筆者看來,戰國時期最成功的合縱,不是針對秦國,而是攻打這兩個國家!

五國伐齊

一方面,就五國伐齊來說,無疑是一次針對齊國的合縱,並且是戰國時期最成功的合縱了,也即達到了重創齊國的效果。五國伐齊,也被稱之爲樂毅伐齊,是戰國時期的歷史事件。燕昭王二十八年(公元前284年),拜樂毅爲上將軍,聯合秦、韓、趙、魏四國共同伐齊。換而言之,在公元前284年,燕國、秦國、韓國、魏國、趙國組成了針對齊國的合縱,並在這一年和齊國爆發了濟西之戰。

此戰,五國聯軍和齊軍激戰於濟西,結果齊國大軍吃到了敗仗。於是,樂毅率燕軍乘勝攻克齊72城,直入都城臨淄。並燒齊都宮廟宗室,掠珍寶巨財一空,盡歸燕國。燕昭王封樂毅爲昌國君。燕國至此達到鼎盛時期。當時齊國僅剩莒、即墨仍在堅守,樂毅圍城,三年不下。燕昭王死後,剛剛即位的燕惠王中了齊將田單的反間計,撤掉樂毅,由騎劫掌軍攻城。久攻不下,卻中田單的火牛陣,身死兵敗。齊國趁勢收復所有失地。樂毅伐齊之功盡失。不過,需要注意的是,雖然齊國在五國伐齊後成功復國,但是,此時的齊國已經回不到巔峯了。

歷史上戰國時期最成功的合縱是什麼時候?結果如何 第2張

對於五國伐齊之前的齊國,一度讓秦國都需要避其鋒芒,至於其他諸侯國,也就更不是齊國的對手了。公元前286年,齊國吞併了宋國,這引起了戰國其他諸侯國的猜忌,從而爆發了樂毅伐齊之戰。就五國伐齊之後的齊國,如果遭遇重創的運動員,已經不可能恢復到受傷之前的狀態了。在戰國後期,衰落的齊國幾乎不再參與戰國七雄之間的較量,最終於公元前221年不戰而降,也即被秦國吞併。所以,對於五國伐齊來說,自然稱得上非常成功的合縱了。

藍田之戰

另一方面,戰國時期針對楚國的合縱,同樣是非常成功的。並且,戰國時期爆發了兩次針對楚國的合縱之戰。其中,就藍田之戰來說,又稱秦楚丹陽、蘭田之戰,指公元前312年,秦國和楚國的一場戰役。公元前313年,秦國發兵攻打韓趙魏三國,並且迫使韓魏兩國與秦國一起發兵攻打楚國。公元前312年,秦國張儀欺騙楚懷王,許割地六百里,楚懷王信以爲真,與齊國絕交。

張儀卻說,他答應給楚國的只是六裏土地,楚懷王不由得怒火沖天,楚國和齊國斷交,楚國發動大軍進攻秦國,樗裏疾率秦軍與韓軍在雍氏擊敗楚國景翠的軍隊,繼而與魏章的部隊會合。秦、韓、魏聯軍(秦國的軍隊從正面攻打楚國軍隊,而韓魏兩國的軍隊也從側面夾擊楚國部隊,楚國因爲沒有得到支援,腹背受敵)與10餘萬楚軍在丹陽(今河南省淅川縣丹水和淅水交匯處一帶)作戰。此戰,楚國憑藉一己之力,對抗秦國、韓國、魏國三國,自然吃到了敗仗,楚軍被斬首八萬,楚將屈匄等七十餘名將領被俘。秦軍在楚國漢中之地六百里設立漢中郡。

歷史上戰國時期最成功的合縱是什麼時候?結果如何 第3張

衆所周知,漢中是古代兵家必爭之地。所以,對於漢中之地的丟失,已經8萬楚軍的陣亡,無疑讓楚懷王憤怒不已。於是,楚懷王選擇調集楚國的所有力量,於藍田大戰秦軍,秦軍再勝,乘勝追擊,進一步蠶食楚國的疆域。在不少歷史學者看來,秦楚丹陽,藍田之戰,實是公元前313年秋七月(楚懷王十六年)到公元前312年秋九月(楚懷王十七年),整個戰局的一部分。戰爭前一階段是秦、魏、韓,聯盟對楚齊聯盟,戰爭的後一階段是齊軍反戈,變成楚戰五國。當然,對於藍田之戰來說,自然也是戰國其他諸侯國,針對楚國的合縱,目標就是削弱當時走向巔峯的楚國。

垂沙之戰

最後,對於垂沙之戰,同樣是戰國時期針對楚國的合縱。垂沙之戰發生於公元前301年,秦國、齊國、韓國、魏國聯軍共同攻打楚國的一場戰爭。公元前301年,秦將庶長奐、齊將匡章、魏將公孫喜、韓將暴鳶率領四國部隊進攻楚國,楚國派大將唐眛率軍抗擊秦、齊、韓、魏四國軍隊。垂沙之戰以後,聯軍乘勝攻佔垂丘(今河南省沁陽縣北)、宛(今河南省南陽縣)、葉(今河南省葉縣)以北的大片土地。楚國宛、葉以北的土地爲韓、魏兩國奪取。對此,在不少歷史學者看來,垂沙之役,既是齊、韓、魏聯合起來制楚的大規模的報復行動,也是因太子橫亡歸導致秦、楚關係破裂的直接後果。由於楚懷王對外策略舉棋不定,終於釀成了孤立無援、被動挨打的局面。

歷史上戰國時期最成功的合縱是什麼時候?結果如何 第4張

總的來說,在戰國中期,楚國因爲楚悼王時期開始的吳起變法,再加上楚威王等君主的努力,所以整體實力明顯增強。當然,這也引起了周邊諸侯國的警惕,比如魏國和韓國就擔心楚國問鼎中原,所以加入了旨在針對楚國的合縱之戰。因爲楚國沒有秦國的地形優勢,比如易守難攻的函谷關,再加上楚國的兵力分散在各地,君主的實際調動能力比不上秦國君主,這成爲楚國面對合縱之戰,沒能取得勝利的重要原因。在藍田之戰和垂沙之戰後,楚國也失去了巔峯,從而失去了和秦國爭奪天下的資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