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真相 > 明朝當官靠抽籤?揭祕明朝的抽籤選官方式

明朝當官靠抽籤?揭祕明朝的抽籤選官方式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1

孫丕揚在萬曆年間出任吏部尚書,當時六十二歲,其職責就是協助皇帝選拔德才兼備的官員,將他們安排到適當的崗位上。明朝名義上沒有宰相,尚書是最大的官。

孫丕揚是個廉潔清正的人,他創建了抽籤法,明朝幹部安排方式從此一變,官員無論賢愚,一概要憑手氣抽籤上崗了。一個聰明的正派重臣,竟把皇上託付給自己的選賢任能的重大職責,轉交給了一堆竹籤。

禮部尚書于慎行對孫丕揚批評道:人的纔能有長有短,各有所宜;資格有高有下,各有所長;地方事務有繁有簡,各有所舍;上任的路途有遠有近,各有所準。而這一切差別都付之竹籤,簡直可笑。于慎行的批評還考慮到了上任路途遠近的特點,順便說一下,那時候交通不便,千里赴任,通常要借一大筆債,在工資不高的條件下,還債壓力很容易轉化爲貪污的動力。因此,這個距離關係到“德”。

明朝大學士顧炎武對竹籤當政的指責更加尖銳:用這套辦法的大臣在知人善任方面很笨拙,在躲避是非方面倒很巧妙。

明朝當官靠抽籤?揭祕明朝的抽籤選官方式

2

孫丕揚誰都不怕,唯獨怕太監。千千萬萬的文官都不敢找孫丕揚走後門,但是宦官敢。宦官沒完沒了地託他給親信安排肥缺,孫丕揚安排又不是,拒絕又不是,於是發明了抽籤的辦法,讓那些宦官不要再來走後門。

宦官在名義上沒有孫丕揚的官大,孫丕揚是正二品,宦官的頭子不過是個四品,而且宦官是不允許干預政事的。開國皇帝朱元璋規定,宦官干預政事者斬。朱元璋也廢除了宰相制度,並說後代有敢建議立宰相者,滅九族。如此說來,孫丕揚除了皇帝本人之外不必再怕任何人,然而實際情況並非如此。

朱元璋廢除宰相,就等於迫使他的子孫親自出面管理國家。從管理學的角度看,資產所有者親自出面管理一個大企業的制度並不是一個好制度,更何況管理一個國家。這是個體戶的思路,這個思路容不下專業分工的出現,不承認臣民之中有管理人才。(現在,大企業都會聘請職業經理人來管理公司,這叫專才專用。)

在這種制度下,禁止外人插手代理,那皇帝又如何?從小生長在深宮內院的皇太子,對民間實際情況的瞭解必定是膚淺的,他只有一套教條和理想的管理模式,這種模式培養出來的皇帝,很少有能力強的,要不就是有德無能,要不就是無德無能。以上兩種皇帝都缺乏管理國家的能力,很需要一些助手協助他處理六部首腦提出的複雜問題。

皇帝批閱奏章,首先要由皇帝的祕書(內閣大學士)看一遍,替皇帝草擬一個處理意見,用小紙條貼在前面,這叫擬票(現在官場用的“擬同意”可能就是出自這裏)。之後呈到皇帝手裏,參考大學士的意見口授旨意,太監持紅筆記錄,這叫批紅。呈送奏章的人不如提建議的擬票人權力大,擬票人不如拿紅筆寫批示的人權力大,批紅權大於擬票權,特別是在皇帝又懶又好糊弄的條件下。在這種情況下,宰相權實際就到了宦官手裏,行政權力的重心悄然轉移。

不知不覺中,朝廷決策、官員進退,都把持在宦官手中,不許干政這些屁話,早就成了一紙空文。名義上權力在皇帝手中,但是皇帝不能幹,不肯幹,這時候,在沒有合法的代理制度,如宰相制度的條件下,行政大全就悄悄落在皇帝的私人顧問和隨從手裏了。這是潛在的規矩,確是真正管用的規矩,不懂這個規矩的人將在官場上碰的頭破血流。

明朝必定出現一個灰色的權勢集團,這個集團有能力讓正式制度的維護者給他們讓路。孫丕揚不願意讓路,但又不敢得罪宦官,不能不讓路。雙方較量的結果,就是孫丕揚帶頭放棄自己手裏的安排幹部的權力,放棄肥缺的分配權,任何人都不能憑自己的標準安排幹部,一切由竹籤和當事人的手氣決定。

3

論資排輩制度和抽籤制度一樣,都是捨棄了選賢任能的官員選擇制度,都是蒙上眼睛碰運氣的肥缺分配製度。這兩種制度還可以配合使用:首先要夠資格,夠年頭,然後才輪的上你抽籤。

論資排輩起源於北魏時期,當時戰爭中立下功勳的人很多,又有羽林軍入選,武夫得勢,卻不識字,更不會計算,只懂得舉着弓弩衝鋒,追隨蹤跡抓人。這樣的人怎麼能治理好天下。再說武人太多,而官員的名額太少,即使讓十人共一官,官職也不夠用,更何況每個人都希望得一個官職了。於是有個叫崔亮的官員採用了新辦法,不問賢愚,完全根據年頭任用官員。年頭不對,即使這個職位需要這個人,也不能任命他。庸才下品,年頭夠長就先提拔任用。

崔亮的辦法是用來安撫上上下下的壓力集團的,是被迫讓步。明朝末年,孫丕揚也同樣面臨着權勢集團的壓力,抽籤也是不得已。這兩位相隔一千餘年,選官規則的形成法則卻相同,一個很明白的問題竟然用一千年也解決不了。

4

可以看到,有三個層次的選任官員的方式。表層是理論上的選賢任能,中層是論資排輩的抽籤,底層是權勢集團的私下請託,或者叫走後門。

明朝官吏的“工轉幹”大部分都是通過走後門的方式進行的,吏部的一個吏員的肥缺就價值上千兩銀子,相當於當時一個縣太爺二十年的名義工資。權貴們收了人家厚禮,經常點着名安排某個人到某個位置。在孫丕揚生活的萬曆年間,如果某人從官員的位置上退下來,你想讓他推薦你接任,即使你的學歷資格都符合條件,也要交五六百兩銀子的推薦費,這相當於一戶自耕農二十年的收入。還有一種形式,大家先湊錢買個官當,按入股的比例分贓,(如今的名媛圈湊錢擺拍和這個性質差不多)。他們花了巨大代價坐上了官位,最後買單的還是老百姓,羊毛出在羊身上,這句話在哪個時代都不爲過。

在上述情境下,我們設身處地爲孫丕揚想一下,就會發現他膽識過人。如果要發明一種在官場中的阻力最小、壓力最輕、各方面都能接受的肥缺分配辦法,恐怕就是論資排輩加抽籤。資格和輩分是硬指標,不容易產生爭議,這就能夠持久。每個人都會變老,誰都不會覺得這個辦法對自己格外不公平,這就容易接受。已經老的人關係多,經驗豐富,常常還是年輕人的師長師兄,年輕人很難公開反對他們。在此條件下再進行抽籤,把前程交給上天安排,天意是人人都尊重的,也不會有人反對。

當然,權貴們的路並沒有被孫丕揚堵死,考選只是官員升遷途徑之一,還有一條途徑是保舉。爲了彌補考選不足,京官五品以上都有權保舉官員。被保舉者的升遷調用沒有年頭和資格的限制,也不用抽籤。爲了爭取保舉名額,有的人不惜花三千兩銀子來爭取。

在明朝的最後幾年,崇禎皇帝覺得抽籤選上來官員實在不好用,就大力提倡保舉,第一批保舉出來的人還不錯,不過接下來便一塌糊塗了。李自成破陝西,京都大震,明朝到了生死存亡的最後關頭,官員中大肆行賄事件還在上演,崇禎就又採取抽籤制度,當時許多地方已成廢墟,有的地方危機四伏,不管是什麼地方,一旦抽籤抽中,立刻就要上路,限期到任。勵精圖治、與朝廷共命運的崇禎皇帝最後關頭都不得不採取抽籤制度,可見皇帝本人和孫丕揚一樣讓步了。

5

官場上的各種關係都擺平了,那麼下邊的老百姓又如何呢?老百姓繳了皇糧國稅,官員是不是就應該爲老百姓服務呢?不會,在進行官場謀劃,努力擺平各種利害關係的時候,無需考慮老百姓的壓力,他們根本就構不成一個壓力集團,就是一盤散沙而已,考慮他們也是多餘。

作爲政權的根基,老百姓在理論和原則上非常重要,水可載舟亦可覆舟,因此纔有了選賢任能,爲民父母,愛民如子,以免洪水氾濫,大家遭殃。如果真能做到這一套,老百姓也會十分幸福的,當牛做馬雖然免不了,皇親貴族們好好對他們,給口飯吃好好養活着也行。有一個好牧人,好好替天子放牧,把握好屠宰數量,這樣老百姓當奴隸也能當的美滋滋。但現實是,老百姓什麼也不是,無論是壓力還是牢騷,什麼也傳不上去,上邊什麼也不知道。豺狼虎豹混進牧人隊伍中,把牛羊們吃得斷子絕孫,這是最黑暗的潛規則,這就是想做奴隸而不得的時代。

論資排輩和抽籤法可以算作灰色規則,介於白色規則和黑色規則之間,沿着這條規則上來的放牧者就是大雜燴,好人壞人都有,老百姓趕上誰就是誰。這條灰色規則能夠大體通行已經很不容易了。在老百姓什麼也不是的情況下,孫丕揚等人努力爲老百姓爭取到了這個政治成果。這個成果的取得,既可以稱之爲成功,也可以稱之爲失敗,這大概也是各朝各代能維持二百多年,最後卻難免滅亡的原因之一吧。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