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真相 > 明朝是怎麼選拔官員的?居然用抽籤方式

明朝是怎麼選拔官員的?居然用抽籤方式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7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北魏孝明帝當政時,京城洛陽發生了一件極爲轟動的命案—徵西大將軍張彝和他的兒子張始均被一羣武夫活活打死在家中。原因是張氏父子一直主張任用文官,阻止武夫管理政事。守衛京城的羽林軍、虎賁軍將領見自己的升遷之路被堵死,震怒不已,帶人衝入了張宅。事後,臨朝聽政的靈太后只是處罰了帶頭的八個人,沒敢拿武夫們怎麼樣。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崔亮被任命爲主管官員升遷的吏部尚書。

明朝是怎麼選拔官員的?居然用抽籤方式

靈太后命令崔亮必須適當選拔武官到地方上任職,但是等待任命的人滿坑滿谷,僧多粥少,提拔誰不提拔誰,處理不好,後果會很嚴重。崔亮絞盡腦汁想出了一個辦法:“乃奏爲格制,官不問愚賢,以停解日月爲斷,雖復官須此人,停日後者終不得取。庸才下品,年月久者則先擢用。”用一句話概括就是,大家都按工作年限提拔升官,不管實際業績如何,必須到歲數才能升官。這就是最早的論資排輩。

令當代人意外的是,此法一出,無論文官武官,幾乎人人叫好。爲什麼?因爲人人都有年老的那一天,也就是說,人人都有了機會。在那個時代,這就是最好的辦法。

明朝萬曆年間,吏部尚書孫丕揚也提出了一種選官方式:掣籤,即抽籤。因爲候補官員太多,大家紛紛通過關係請託,爭取早日補缺。而這些官員的來頭都很大,孫丕揚哪個都得罪不起,於是決定以抽籤解決。這種方式不但獲得了大家的普遍認同,還代代流傳下去。崇禎登基之初,有六名內閣大臣,就是用抽籤的方式抽出來的。

明朝是怎麼選拔官員的?居然用抽籤方式 第2張

論資排輩和抽籤,今天早已被摒棄,但在當時確有合理之處。孫丕揚的掣籤,其實是對舞弊集團構築的最後一道防線。他不知道參加掣籤的人夠不夠格,但這樣做起碼可以保證不讓舞弊集團一竿子插到底,使一兩個真正的賢人有可能借機擠進來。在不夠格的人可以任意擠進來的現實情況下,他只能倒過來退而求其次。論資排輩也是如此。

我有位朋友四十五六歲,在某縣當一個局長。按他的說法,這個歲數在基層基本升遷無望了。年齡是一道坎,科級多大歲數、處級多大歲數,都有不成文的規則。到了歲數上不去,有多大能耐也沒戲了,因爲要搞幹部年輕化。但你能說幹部年輕化不好嗎?當然不能,否則有人在位置上賴到死怎麼辦?但這顯然也與唯纔是舉有互斥之處。和論資排輩性質一樣,幹部年輕化是年齡歧視。每個人的體力、精力是不一樣的,有的人70歲了還精神抖擻,有的人50歲就未老先衰。有的人30多歲當領導,能力和經驗比不上被他領導的年紀大的人,但一個部門的人都得跟着他幹工作。這些問題如何解決?

其實,凡是以硬性條件爲標杆,採用普遍規律而摒棄個人差異的法則,都是處理無方的退守之策。如果一個政策以一部分人的失落、不平衡爲代價,尤其要以他們拋棄成熟經驗爲代價,那麼這個政策就有值得修補、修正之處。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