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揭祕:明朝初期有哪些方法途徑能當上官吏?

揭祕:明朝初期有哪些方法途徑能當上官吏?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7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現在的公務員,就相當於明朝的各級官吏。在明朝初期的時候,可以有三種途徑當上官吏,那就是通過薦舉、學校以及參加科舉考試“三途並用”的方法。這是很多讀者都比較關心的問題,接下來各位讀者就和小編一起來了解吧!

首先說說薦舉的途徑。早在元朝的至正十五年,也就是公元1355年,朱元璋攻佔南京之後,就在南京創建禮賢館,廣招四方耆宿、儒士。正式立國之後,爲了急於蒐集治國的人才,更是多次下詔求賢。主要是各地的官員在自己的管轄區域之內,訪賢求士進行推薦,當被推薦的人才到達京師之後,朱元璋就親自策問,評審優劣,隨後進行任命。在朱元璋的洪武年間,薦舉是任用官員的一個重要方面,尤其是在洪武六年,也就是公元1373年,至洪武十七年,也就是公元1385年12年左右的時間內,薦舉更是明朝選拔官員的唯一途徑。那時候的人如果想要當官,只要有人肯推薦你就行。所以經常有人前天還居住在山林巖穴、窮鄉僻壤之地,轉眼間即爲高官大僚,這樣的事情不勝枚舉。

其中最著名的事例就是有一個叫作嚴震直的人,因爲是富裕戶而被任命爲糧長,因爲每年押送糧食到京師,都能按時無損失地完成任務,朱元璋嘉獎他,在1390年的時候授予他通政司參議的職務,後再遷爲工部侍郎,到1393年的時候,竟然晉升爲工部尚書。

揭祕:明朝初期有哪些方法途徑能當上官吏?

在薦舉賢才選拔官吏的同時,朱元璋開始逐步建立科舉取士的制度,期間先是利用學校這一過渡的形式。先是在龍鳳十一年,也就是公元1365年的時候,他在應天府,也就是南京城創辦國子學。讓各地官員想辦法鼓勵本地優秀人才好好學習,好將來參加國家舉行的科舉考試。在公元1382年的時候,改國子學爲國子監,此後該名稱一直延續下來。而在洪武二年,也就是公元1369年的時候,朱元璋命令在全國設立府、州、縣學,此外還有宗學、社學以及武學,一時之間,學校之盛,“唐、宋以來所不及也。”

國子學或者是國子監的學生叫作監生、歲貢生,這些學生在學校內學習《御製大誥》、《大明律令》、四書五經等書,學生以文學優劣分爲六個等次,等達到最高等級之後,經過考試,也是按照學分制計算,成績及格者便可直接任官。才學極優者,還可破格任命。任官也沒有一定的資歷順序,最低的是從九品的教授和無級別的教諭、吏目,最高的也可以直接擢升爲從二品官職。

不過,朱元璋在建國之初大量的任用監生爲官,同薦舉的措施一樣,都是帶有應急的性質,也沒有制定出固定的標準,甚至於出現了才入學幾個月就當官吏的現象。於是,等到國家形勢穩定下來之後,在洪武三年,也就是公元1370年五月的時候,朱元璋開始推行科舉考試的方式,“使中外文臣皆由科舉而選,非科舉者不得與官”,還下令試行3年。然而剛開始效果不是很理想,出現了很多眼高手低的書呆子,考試成績很好,可是實際工作能力很弱。朱元璋氣得大罵,“朕以實心求賢而天下以虛文應朕”,一氣之下停止了科舉考試,改爲只是實行察舉的辦法。直到洪武十八年,也就是公元1385年才又恢復了科舉制度,此後再也沒有變化。

可見,在明朝初年的時候,因爲國家剛剛建立,百廢待興,朱元璋急需人才幫助他重建統治秩序,治理國家,所以薦舉、學校和科舉考試並行不廢,那時候的人想當公務員的話,機會還是很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