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真相 > 古代死囚吃斷頭飯,官府爲何放一塊生肉進去?

古代死囚吃斷頭飯,官府爲何放一塊生肉進去?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8.7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從三皇五帝制定育民養民的策略,到孔子宣揚恤民生民的仁政,傳統社會中的人文情懷逐漸發展成熟。在封建時期,人們強調皇帝猶如天道,視萬物爲螻蟻,此爲“大仁不仁”,但是皇帝也是人,也擁有基本的感情,並不會視人命如草芥,隨意妄殺生民。既然連皇帝都不能隨意殺人,那麼古代王朝的死刑究竟是如何執行的呢?

歷朝歷代,官府對於死刑的判定和執行都十分慎重,地方衙門在判處罪犯死刑之後,會將罪犯的檔案上報,經過掌管國家刑案的大理寺和刑部複覈。隨後,中央部門將全國各地確定判處死刑的罪犯彙總,整理成冊送至御前,交由皇帝批紅生效,最後才由地方執行死刑。從這些程序便不難看出,歷代統治者對於死刑的慎重,同時也不難明白,爲什麼影視劇裏官吏判處死刑時通常都會有一句“秋後問斬”。

古代死囚吃斷頭飯,官府爲何放一塊生肉進去?

在秋分後入冬前問斬,一是給中央部門覈查的時間,等待皇帝的最終判決;其二是順應天道,因爲秋天是萬物凋零的時節,人是天地萬物的一部分,也應當順應自然規律。不過處置死刑犯,還有許多規矩——比如要在午時三刻(即11點45分)行刑,古人認爲這個時候陽氣最深,可以避免罪犯誕生怨念,禍害人間。對於負責行刑的劊子手,官府的要求也非常高,可能很多人覺得對劊子手的要求不外乎是快準狠,最好做到瞬間斬首。然而真正情況卻並非如此,古人非常忌諱死無全屍,哪怕是犯人,死後也應該完整地下葬。因此在很多時候,劊子手必須保證死者的頭身不能徹底分離,以便犯人家屬事後縫合。在保證頭身不分離的前提下,又要避免讓犯人遭受太大的痛苦,這無疑非常考驗劊子手的能力。

對於生命的謹慎和慎重,還體現在給死刑犯提供的最後一碗飯上。根據現有的史籍資料,“斷頭飯”最早出現在春秋戰國時期,當時各國之間征戰不休,在戰爭結束後,戰勝的一方爲消滅戰敗方的有生力量,常常會將那些俘虜進行活埋或者斬殺。基於這種情況,楚莊王制定了“斷頭飯”,讓士兵臨死前好好享受人世間的滿足感,以免帶着遺憾死去。後來,這種做法逐漸被其他國家和此後的大一統王朝採納,並漸漸延伸到死刑犯身上。宋朝時,官府甚至明文規定,“斷頭飯”不得低於5000文銅錢的標準,按照當時的市價,這頓飯其實相當豪華。

古代死囚吃斷頭飯,官府爲何放一塊生肉進去? 第2張

然而對大多數死刑犯而言,一旦見到那些豪華飯菜,就知道自己即將赴死,根本沒有心思和胃口去享受這最後一頓飯菜。後來隨着朝代更替,斷頭飯的內容也發生改變,不單單是人們想象中的大魚大肉和白米飯,反倒多了一塊腥味十足的生肉。這種奇怪的做法其實源於民間傳說,相傳人死後靈魂離體,黑白無常勾魂至陰曹地府,牛頭馬面押解鬼魂經歷陰間十殿閻羅的審判,然後才走上奈何橋進入六道輪迴。奈何橋上有一位孟婆,而在孟婆身邊,有一條極爲兇惡的狗,時常刁難投胎轉世的靈魂。

這條惡狗如果具象化,就是位高權重者身邊的狗腿子,藉着主人的權勢張牙舞爪,向其他人收受賄賂。這是中國人情社會的必有產物,官場中更是屢見不鮮,可是誰敢反抗呢?因此人們只能乖乖認命,交上“過路費”。帶腥味的生肉就能在這種關鍵時刻派上用場,沒了惡狗的干擾,犯人投胎轉世就更加容易。古人對這一說法深信不疑,因此犯人看到官府放在飯碗中的生肉,心底都會充滿感激,覺得它比旁邊豐盛的雞鴨魚肉更順眼。同理,在各地民間,百姓家中籌辦喪事時,有時依然會在靈案上擺上一塊生肉,目的是招待各路神祇,希望他們庇護逝者靈魂轉世投身,這其實也相當於對死者的另類祝福。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