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夷陵之戰後蜀漢就像一塊到嘴的肥肉 曹丕爲什麼放着不吃

夷陵之戰後蜀漢就像一塊到嘴的肥肉 曹丕爲什麼放着不吃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3.24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就給大家帶來曹丕和夷陵之戰的文章,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曹丕在夷陵之戰發生前認爲劉備不會攻打孫權,在夷陵之戰發生中選擇了坐山觀虎鬥,在夷陵之戰結束劉備大敗後,選擇了攻打東吳,這是曹丕在整個夷陵之戰前、中、後的態度,曹丕的態度很大程度上,來源於魏國朝堂上的主流態度。

夷陵之戰後,劉備軍幾乎全軍覆沒,留守江北的黃權因爲後路被吳軍所斷,率領一萬士兵向曹魏投降,劉備逃回永安後,蜀漢的地盤只剩下一個益州,常備軍不足十萬,而且由於戰敗,士氣低落,國內反動勢力蠢蠢欲動,從常理上來看,只要曹丕選擇攻擊蜀漢,蜀漢滅亡幾乎就在眼前,明明可以吃到嘴的肥肉,曹丕爲何不吃?

夷陵之戰後蜀漢就像一塊到嘴的肥肉 曹丕爲什麼放着不吃

劉備發動夷陵之戰

一、從戰略上分析

自關羽失荊州後,孫權強佔了原屬於劉備的荊州三郡,至此,荊州七郡除南陽郡之外,全部被孫權佔領,孫權也成爲曹魏之後三國之中的第二大勢力,實力算是蜀漢的兩倍。

曹魏整個朝堂之上的主流意見就是認爲蜀漢是個小國,名將關羽又被殺,蜀漢沒有拿得出手的將領,也沒有可以對外征戰的實力,所以蜀漢不足於對曹魏構成威脅,相反,東吳政權因爲得到了荊州三郡的人口和地盤,實力大增,曹魏認爲東吳政權纔是最大的戰略敵人,因此曹魏把主要的軍事力量都部署與東吳接壤的國境上。

從戰略上講,曹魏不止一個敵人,曹魏的周邊有蜀漢政權、東吳政權、遼東公孫氏政權,還有西北的匈奴人、烏桓人和鮮卑人也虎視眈眈,對曹魏威脅最大的是東吳,其實是蜀漢,再次是遼東公孫氏,最後纔是西北的匈奴人、烏桓人和鮮卑人。

夷陵之戰後蜀漢就像一塊到嘴的肥肉 曹丕爲什麼放着不吃 第2張

三國鼎立圖

本着在戰略上不能同時發起兩場戰爭的原則來看,曹魏只能在一個方向進行戰略進攻,如果曹魏選擇進攻蜀漢,那麼曹魏南方的東吳政權有可能會趁虛而入攻打自己,但是如果曹魏選擇攻打東吳,蜀漢這個時候沒有對外發動戰爭的能力,所以不能在背後在給曹魏造成威脅,相對來說,曹魏攻打東吳的戰略威脅最小。

所以,防蜀攻吳是曹魏政權的既定戰略,曹丕也不可能輕易就改變國策,去攻打蜀漢。

二、從地理上分析

看看地圖就會知道,關羽失去荊州後,曹魏與蜀漢的國界變成了漢中到關中的八百里秦川之地到荊州上庸郡與益州巴郡的交界處,曹魏如果要進攻蜀漢的話,就得把中部荊州戰區和東部合肥戰區的大量軍隊調往關中地區。

夷陵之戰後蜀漢就像一塊到嘴的肥肉 曹丕爲什麼放着不吃 第3張

夷陵之戰

換句話說,也就是把今天駐紮在安徽、江蘇、河南、湖北一帶的軍隊調到陝西,然後再率領大軍穿過八百里難於上青天的蜀道進入漢中,才能攻擊蜀漢,曹魏士兵不僅要穿越數千公里的道路,而且這種大規模的調動不是一時半會能夠實現的。

另外,從關中及雍涼一線南下攻打蜀漢,無論是軍隊行軍,還是糧食運輸,或者是補給物質的供應,都受限於當地的道路情況,從關中到漢中只有五條路可走,而且大多路是建立在懸崖上的棧道,後來曹真伐蜀在子午谷走了一個月還沒有走到漢中,就因爲天氣原因而被迫撤退,原因就是道路難走,天氣多變,還有曹真他兒子曹爽伐蜀,同樣是以失敗告終。

蜀漢雖弱,當時的漢中是由大將魏延防守的,蜀漢可以利用天險,達到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地步,這不是實力強大,軍隊夠多就能夠攻下的,如果曹魏集中了全國一半以上的兵力攻打蜀漢,萬一因爲道路原因或者天氣原因失敗的話,曹魏就會面臨極大的風險,那樣東吳有可能發起進攻,到時候,曹魏想救都救不了,再從關中前線撤回荊州或者合肥,又是上千公里,那簡直就是勞民傷財、得不償失。

夷陵之戰後蜀漢就像一塊到嘴的肥肉 曹丕爲什麼放着不吃 第4張

曹丕伐吳

相反,曹魏與東吳原本就交界,兩國的國界線就是大致是長江,曹魏如果要攻打東吳政權,相對來說非常簡單,只需要造船就行,不需要大規模調動軍隊,不需要大規模運輸糧食,就算是曹魏與東吳發生戰爭,蜀漢想要攻打曹魏的關中地區,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爲蜀漢也要穿越八百里秦川,同樣很難。

所以,曹丕在夷陵之戰後,選擇攻打東吳政權,比攻打蜀漢政權要容易得多,時間上更短,操作上更容易,也無需大規模調動軍隊,換了誰也會選擇攻打東吳。

三、從謀略上分析

從謀略上分析,曹魏選擇攻打東吳也是當時正確的謀略,而且早在夷陵之戰進行當中時,侍中劉曄就建議曹丕聯合劉備攻打孫權,很顯然,劉曄的建議是正確的。

夷陵之戰後蜀漢就像一塊到嘴的肥肉 曹丕爲什麼放着不吃 第5張

孫權

因爲劉備攻打孫權的意圖,遠遠強於孫權攻打劉備的意圖,關羽是被孫權下令殺害的,荊州三郡是被孫權搶走的,劉備恨孫權恨得牙癢癢的,趙雲勸諫劉備不要伐吳,劉備都不聽,再加蜀漢朝廷中荊州人佔據了絕對的優勢,都是主張奪回荊州的。

所以,蜀漢對於奪回荊州勢在必得,在夷陵之戰期間,曹丕選擇了坐壁上觀,就是想讓蜀漢與東吳兩敗俱傷之後,再坐收漁翁之利,可是,夷陵之戰劉備敗得太突然,幾乎就是一瞬間,短短一個月時間內,劉備從被擊敗到狼狽逃回永安,曹丕雖然時刻準備着搶戰利品,顯然也沒有想動夷陵之戰就這麼快結束了,曹丕還沒有完全做好準備,劉備一退到永安,曹丕想攻劉備也打不到了,只能打孫權。

所以最後的事態發展印證了劉曄之前的建議是正確的,曹丕應該是在謀略上聯合劉備一起圍攻孫權纔是正確的,因爲孫權的實力在吞併荊州後開始強大起來,雖然明面上孫權向曹丕稱臣,但實際上孫權只是忽悠曹丕,曹丕不可能坐視孫權強大起來,如果讓孫權吞併了蜀漢,那天下將變成南北朝劃江而治,這顯然不是曹丕想看到的。

夷陵之戰後蜀漢就像一塊到嘴的肥肉 曹丕爲什麼放着不吃 第6張

夷陵之戰東吳佈防圖

夷陵之戰後期,東吳還表現出想要吞併蜀漢的意圖,東吳軍隊陳兵與永安一江之隔的巫山、秭歸一線,準備繼續向西推進,只是由於趙雲的援兵到來再加上劉備的潰兵逃回永安,使得永安的蜀軍接近2萬人,然而最重要的是北方的曹丕虎視眈眈地注視着東吳,如果東吳想要攻打蜀漢,那將是東吳的滅頂之災。

所以,曹丕想來想雲,看來看去,發現只有東吳孫權可以攻打,蜀漢太遠了打不到,所以就選擇了攻打東吳而不是蜀漢。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