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上的今天 > 歷史上的今天7月3號 中國北宋官員包拯逝世

歷史上的今天7月3號 中國北宋官員包拯逝世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2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1062年7月3日 (壬寅年五月廿四)包拯逝世

在954年前的今天,1062年7月3日 (農曆五月廿四),包拯逝世。

1062年7月3日(農曆五月二十四日),中國北宋官員包拯逝世。

包拯,字希仁,廬州合肥人,生於北宋鹹平二年(999年5月28日(距今已1017多年))。最初考中進士,被授爲大理評事,出任建昌縣的知縣。因爲父母親年紀都大了,包拯辭官不去赴任。得到監和州稅的官職,父母又不想讓他離開,包拯就辭去官職,回家贍養老人。幾年之後,他的父母親相繼去世,包拯在雙親的墓旁築起草廬,直到守喪期滿,還是徘徊猶豫、不忍離去,同鄉父老多次前來勸慰勉勵。

過了很時間,包拯纔去接受調遣,擔任了天長縣的知縣。有盜賊將人家牛的舌頭割掉了,牛的主人前來上訴。包拯說:“你只管回家,把牛殺掉賣了。”不久又有人來控告,說有人私自殺掉耕牛,包拯道:“你爲什麼割了人家的牛舌還要來控告別人呢?”這個盜賊聽罷又是吃驚又是佩服。移任端州知州,升爲殿中丞。端州這地方出產硯臺,他的前任知州假借上貢的名義,隨意多徵幾十倍的硯臺來送給權貴們。包拯命令工匠只按照上貢朝廷的數目製造。一年過去,他沒有拿一塊硯臺回家。

歷史上的今天7月3號  中國北宋官員包拯逝世

不久,包拯被授爲監察御史裏行,改任監察御史。當時張堯佐被任命爲節度使兼宣徽兩院使,右司諫張擇行、唐介和包拯一齊對此進行辯論,話語十分懇切。又曾建議說:“國家每年用歲幣賄賂契丹,這並非防禦戎狄的良策,應該訓練士卒、選拔將領,致力於充實和鞏固邊防。”又請求朝廷重視門下省封駁制度,以及廢罷和禁銅貪贓枉法的官吏,選拔地方長官,實行對補蔭弟子進行考試的制度。當時各路轉運使都兼任按察使,往往摘取無關緊要的小節來上奏彈劾官吏,專門以苛刻的考察來相互標榜、自詡高明,使得地方官吏十分不安,包拯於是請求朝廷廢罷了按察使之職。

包拯出使契丹,契丹讓典禮官對包拯說:“雄州城新開了一個便門,是不是想招誘我國叛逆之人以刺探邊疆情報呀?”包拯說:“涿州城也曾經開過便門,刺探邊境情報何必用開便門的方式呢?”那人於是無言以對。

歷任三司戶部判官,出任京東轉運使,改授尚書工部員外郎、直集賢院,移任陝西,又移任河北,進京擔任三司戶部副使。秦隴斜谷專門置辦造船用的木材,隨意向老百姓攤派徵取,而且這裏的七個州負責提供造河橋用的竹索,常常多達幾十萬,包拯都上奏朝廷,停止了這些攤派。契丹在邊境附近集結軍隊,邊境的州郡逐漸緊張起來,朝廷命令包拯到河北調發軍糧。包拯說:“漳河地區土地肥沃,百姓卻不能耕種,邢、洺、趙三州有民田一萬五千頃,都用來牧馬,請求全部給老百姓耕種。”朝廷答應了他的請求。解州鹽法往往給百姓造成負擔,包拯前往經營治理,請求朝廷全部進行通商貿易。

包拯被任命爲天章閣待制、知諫院。多次議論和斥責受寵信的權臣,請求朝廷廢止所有內授官職等不正當的恩寵。又羅列上陳唐代魏徵的三篇奏疏,希望皇帝把它們當作座右銘和借鑑。又上章陳述天子應當明智地聽取和採納臣下的意見,辨清結黨營私的人,愛惜有才能的人,不能堅持先入爲主的主觀意見,一共是七件事;又請求去除刻薄的風氣,抑制投機取巧的人,端正刑典,明確禁令,不要輕易大興土木,禁止妖妄荒誕的事情,朝廷大多實施推行了這些意見。

包拯被任命爲龍圖閣直學士、河北都轉運使。曾建議在邊境無事時將軍隊移到內地,但沒有得到答覆。現在,包拯請求:“罷除河北的屯兵,將他們分別安置在黃河以南的兗、鄆、齊、濮、曹、濟各州,即使邊境告急,也無需擔心來不及調遣。如果說邊境的守兵不能一下子減少,那麼就請求朝廷訓練義勇,減少乾糧,每年的花費,比不上屯兵一個月的費用,一州的財賦就很充足了。”沒有得到答覆。

移任瀛州知州,各州用公家的錢進行貿易,每年累計虧損十多萬,包拯上奏全部罷除。因爲兒子去世,包拯請求在方便的州郡任職,做揚州知州,又移任廬州,升爲刑部郎中。因爲保薦官員有失而獲罪,被降爲兵部員外郎、池州知州。

歷史上的今天7月3號  中國北宋官員包拯逝世 第2張

官復原職,移任江寧府知府,朝廷召任權知開封府,升爲右司郎中。包拯在朝廷爲人剛毅,貴成宦官爲之收斂,聽說過包拯的人都很怕他。人們把包拯笑比黃河水清了,兒童婦女也知道他的大名,喊他爲“包待制”。京城稱他說:“關節不到,有閻王爺包老。”以前的制度規定,凡是告狀不得直接到官署庭下。包拯打開官府正門,使告狀的人能夠直接到他面前陳述是非曲直,使胥吏不敢欺騙長官。朝中官員和勢家望族私築園林樓榭,侵佔了惠民河,因而使河道堵塞不通,正逢京城發大水,包拯於是將那些園林樓謝全部毀掉。有人拿着地券虛報自己的田地數,包拯都嚴格地加以檢驗,上奏彈劾弄虛作假的人。

升任諫議大夫、權御史中丞。上奏說:“太子空缺的時間已經很久了,天下人都很擔憂,陛下長時間猶豫不決,這是爲什麼?”仁宗說:“你想讓誰立爲太子呢?”包拯說:“微臣我沒什麼才能而擔任朝廷官職,之所以請求皇上預立太子,是爲國家長遠着想。陛下問我想讓誰做太子,這是懷疑我啊。我已年屆七十,又沒有兒子,並不是謀求好處的人。”皇帝高興地說:“我會慢慢考慮這件事的。”包拯請求裁減內廷侍臣的人數,減損和節約浩大的開支,責成各路行政機構盡職盡業,御史府可以自行推薦屬官,減少每年的休假日期,這些事情都得到了實行。

張方平任三司使,因購買豪民的財產而獲罪、包拯上奏彈劾,罷免了張的官職;但宋祁取代張方平,包拯又加以指責;宋祁被罷免後,包拯以樞密直學士的身份權兼三司使。歐陽修說道:“包拯真是《左傳》中所說的‘牽牛踩了別人的地而地的主人把牛搶奪過來’,這種懲罰已經過重了,又貪戀三司使的肥缺,不也太過分了嗎!”包拯因此呆在家裏迴避,過了很長時間纔出來。他在三司任職時,凡是各庫的供上物品,以前都向外地的州郡攤派,老百姓負擔很重、深受困擾。包拯特地設置榷場進行公平買賣,百姓得以免遭困擾。官吏負欠公家錢帛的多被拘禁,一有機會就逃走,又把他的妻兒抓起來,包拯都給放了。升給事中,擔任三司使。幾天後,被任命爲樞密副使。隨即又升爲禮部侍郎,包拯推辭不受。很快因病去世,享年六十四歲。朝廷贈他爲禮部尚書,諡號爲“孝肅”。

包拯性格嚴厲正直,對官吏苛刻之風十分厭惡,致力於敦厚寬容之政,雖然嫉惡如仇,但沒有不以忠厚寬恕之道推行政務的,不隨意附和別人,不裝模作樣地取悅別人,平時沒有私人的書信往來,親舊故友的消息都斷絕了。雖然官位很高,但吃飯穿飯和日常用品都跟做平民時一樣。他曾說:“後世子孫做官,有犯貪污之罪的,不得踏進家門,死後不得葬入大墓。不遵從我的志向,就不是我的子孫。”當初,包拯有一個兒子,名叫“繶”,娶崔氏爲妻,擔任潭州通判時死了。崔氏爲亡夫守節,不再改嫁。包拯曾經把她的陪嫁女送走,在孃家生孩子,崔氏暗中慰問她的母親,讓她好好照顧那個陪嫁女。包繶死後,崔氏把陪嫁女的兒子帶回家,取名叫“包綎”。包拯有《奏議》十五卷。

1863年7月3日 (癸亥年五月十八)美國南北戰爭中的葛底斯堡戰役進入關鍵性的一天

在153年前的今天,1863年7月3日 (農曆五月十八),美國南北戰爭中的葛底斯堡戰役進入關鍵性的一天。

戰役中南軍爲七萬五千人(指揮官羅伯特·李),北軍爲八萬三千人(指揮官米德),經過三天廝殺雙方未分勝負。南軍統帥羅伯特·李爲打破僵局,集中火力和兵力向北軍中央陣線發起衝擊。皮吉特少將率領南軍三個師一萬五千人在下午發起全面衝鋒,但遭到北軍火力的頑強阻擊。

歷史上的今天7月3號  中國北宋官員包拯逝世 第3張

1863年7月3日(距今153年),美國南北戰爭中的葛底斯堡戰役進入關鍵性的一天。

經過一個小時的慘烈戰鬥,南軍近一萬人在衝鋒中傷亡,北軍則傷亡4千餘人。南軍三個師共計3名准將,18名上校,31名中校,46名少校陣亡。葛底斯堡戰役也因此以南軍失敗告終。南軍在戰役中傷亡2.8萬人,北軍傷亡2.3萬人。

1866年7月3日 (丙寅年五月廿一)柯尼希格雷茨戰役爆發

在150年前的今天,1866年7月3日 (農曆五月廿一),柯尼希格雷茨戰役爆發。

歷史上的今天7月3號  中國北宋官員包拯逝世 第4張

柯尼希格雷茨戰場

1866年7月3日(距今150年),柯尼希格雷茨戰役爆發。14萬普魯士軍隊(統帥威廉一世,實際指揮官毛奇)在波希米亞東部擊敗11.5萬奧地利-薩克森聯軍,奧薩聯軍傷亡被俘4.5萬人,普軍僅傷亡1萬人。此戰役決定了普魯士在普奧戰爭的最終勝利。

1876年7月3日 (丙子年閏五月十二)中國第一條鐵路通車

在140年前的今天,1876年7月3日 (農曆閏五月十二),中國第一條鐵路通車。

1874年英商怡和洋行等多家外商洋行組建吳淞鐵路公司(WoosungRailwayCo.ltd.)經上海道臺沈秉成(他是已故著名書畫家沈邁士的祖父)批准,同年12月,上海至吳淞的淞滬鐵路工程開工。1876年7月3日(距今140年),淞滬鐵路上海至江灣段通車,每日往返6次。上海火車站設在今河南北路、塘沽路、彭澤路相交形成的一塊三角形地塊上,今河南北路歷史上叫作“鐵馬路”,彭澤路菜場叫作“鐵馬路菜場”,就是因淞滬鐵路和火車站而得名的。

歷史上的今天7月3號  中國北宋官員包拯逝世 第5張

《開通——第一輛火車從上海始發》

《倫敦新聞畫報》1876年9月2日刊就刊登根據上海寄去的照片製版的《開通——第一輛火車從上海始發》銅版畫。在畫面上能見到滿載洋人的火車和圍觀的中國人。

《申報》報道了此消息,但是,當時無法將照片印到報紙上,所以《申報》沒有攝影記者,也沒派人去攝影,事後《申報》感到後悔,於是委託日成照相館補拍淞滬鐵路通車場面,7月15日《申報》登載《拍照火輪車》一文,說:“本店現蒙申報館主託照上海至吳淞火輪車影象,以便裝潢寄發各埠,訂於此次禮拜,即明日念五日五點鐘,本館攜帶照相機器,前往停頓火車處照印。惟肖物圖形,尤須點綴,故敢請紳商士庶、屆時來前、俾同照入,庶形景更得熱鬧。想有雅興者,定惠然肯來也。特此預布。日成照相館謹啓。”爲了使照片有火車通車典禮的鬧猛場面,《申報》號召市民去拍照。現在不少歷史影集和書籍中見到的“淞滬鐵路通車”的照片就是後來補拍的照片,所以照片上只有圍觀的中國人,除了火車司機外,見不到一位洋人。

1876年12月1日淞滬鐵路全線通車,僅20余天後,12月23日《倫敦新聞畫報》又登載《開通——第一輛火車從上海始發》,介紹淞滬鐵路江灣至吳淞段通車。

由於多方面的原因,中國出現的第一條鐵路——淞滬鐵路還在建設中就遇上不少麻煩,全線通車不到一年,就被清廷以高於投資成本幾倍的價錢(28.5萬兩)收購,並於1877年10月全部拆除,中國鐵路建設事業中斷。當然,由於淞滬鐵路存在的時間太短,留下的照片或畫面很少,淞滬鐵路銅版畫就愈顯珍貴了。

1916年7月3日 (丙辰年六月初四)山東萊陽饑民起義

在100年前的今天,1916年7月3日 (農曆六月初四),山東萊陽饑民起義。

20世紀初,山東萊陽地區苛捐雜稅層出不窮,人民負擔“驟增至數十倍”。

1910年春,萊陽又遭霜災,農民“缺食者十之八九”,而衙役下鄉催繳捐稅,仍是敲榨勒索,無惡不作。各鄉農民紛紛提出以歷年積穀作抵償。萊陽積穀,由民間出谷儲備,歸各村社存儲,用以備荒。但多爲縣令、縣紳侵吞。

5月21日,城北柏林莊社長曲詩文和村長30餘人入城,會見劣紳王圻、於讚揚等,要求施放積穀,清算帳目。劣紳避匿不見,城外700多饑民羣情激憤,入城圍住縣署。縣令朱槐之見衆怒難犯,答應清帳。清朝嫌朱槐之鎮壓不力,將他撤職,改任滿人壟保爲縣命令6月28日,大批清軍開到萊陽,當地羣衆鳴鐘集合,拿起鋤頭和棍棒與清軍接仗。

歷史上的今天7月3號  中國北宋官員包拯逝世 第6張

曲詩文

1916年7月3日(距今100年)(五月二十八日)曲詩文在南崗村聚衆起義,全縣人民積極響應,隊伍發展到十幾萬人。

6日,他率起義隊伍圍攻萊陽縣城,兩日未克,登州鎮總兵李安堂表面願與曲詩文“和平解決,”暗中乘民軍不備偷襲,曲詩文速離縣境,起義失敗。

翌年起義失敗,流亡他鄉,後被捕,慘遭殺害。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