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記事 > 宗法制是什麼,揭祕宗法制的利與弊

宗法制是什麼,揭祕宗法制的利與弊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9.79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文化是一種人類現象,而人類只有組成一定的社會結構,才能創造並發展文化。一個民族文化的發展,不僅受特定的生態環境、經濟狀況的制約,而且社會組織結構對其影響也是至關重要的。中國社會是由家族和家庭構成的,中國社會有比較完備的以宗法血緣爲紐帶的家族制度和家庭結構,而中國古代社會組織結構的特點就在於其血緣宗法制度。"宗法制度是中國古代社會處理個體與個體、個體與羣體、羣體與羣體之間關係的文化產物,它是中國的特產,它給中國文化打上了極爲鮮明的烙印。"

宗法制度的產生及確立

宗法制度是特定歷史階段的產物,是一種以血緣關係爲紐帶、尊崇共同祖先以維繫親情和在宗族內部區分尊卑長幼並規定繼承秩序以及家庭成員各自不同的權力和義務的法則,是由氏族社會晚期父系家長制演變而來的,是王朝貴族按血緣關係分配國家權力,建立世襲統治的一種制度。人類進化的歷史進程證實,隨着畜牧和農業的逐漸發展,勞動生產力日益提高,全部財富或大部財富,都是靠男子創造出來,於是便確立了男子在氏族中支配權,這就瓦解了以女性爲中心的母權制社會。在父系氏族社會後期,隨着生產力的發展,剩餘產品的增加,產生了私有財產。父家長死後,他的權力和財產需要繼承人繼承,而一代代父家長生前的權威在其死後仍然使人敬畏,子孫們幻想得到他們亡靈的庇護,於是又產生了對男性祖先的崇拜以及隨之而來的種種祭祀祖先的儀式。"在中國文化中,宗與族是相依賴而存在的,同宗者必是同一血緣,共祭同一祖廟;同族者必須有共同所親之祖,所敬之宗。"這種制度確立於夏朝,發展於商朝,完備於周朝,影響於後世的各代王朝。後來,各王朝的統治者對宗法制度加以改造,逐漸建立了由政權、族權、神權、夫權組成的封建宗法制。

宗法制度對中國社會與傳統文化的影響

我國的宗法制度大約延續了三千多年,對社會的發展演變影響深遠。宗法觀念導致了宗法倫理、宗法道德的產生,宗法倫理要求宗法社會廣泛實行了父系世系原則,君權與父權互爲表裏,宗法觀念在封建時代演化成了社會倫理體系,"三綱五常"構成了人際關係的準繩。

在宗法制度影響下中國傳統社會結構的特徵有四個:一是家天下的延續;二是封國制度不斷;三是家族制度長盛不衰;四是家國同構。家國同構是指家庭、家族和國家在組織結構方面的共同性。中國傳統社會的家與國的組織系統都是嚴格的父家長制。受中國長期以小農經濟占主導地位的影響,中國的國家結構一直有着很深的家族結構的印記。

宗法制是什麼,揭祕宗法制的利與弊

宗法制度對中國社會與傳統文化的積極影響

在中國古代,宗法制是爲了維護貴族世襲統治的一種制度。在宗法制制度下,社會關係,用血緣關係將人們緊緊連在一起。每個社會成員依據與生俱來的血緣關係確定結構以宗族爲基本單位,其在宗族中的位置。宗法制使王的地位得到了政治組其在宗族中的位置。第一;宗法制延續下來的孝道觀念植根於中國人民心中。古人重孝道,這其推行的宗法政治制度有關,孝是宗法制度的必然產物;後來這其推行的宗法政治制度有關,孝是宗法制度的必然產物。這種觀念一直延續到如今依舊在保持着。長期以來,客觀上促進了人們之間維持良好的人際關係,有利於社會的和諧穩定是塑造民族精神的重要源泉,重要源泉對於建設和諧社會起着關鍵的作用。"社會組織的'家國同構'以及由此而來的'忠孝同義',都是宗法遺制遺風流播的徵象。"第二,宗法制對當代人起着增強家族的認同感、凝聚力,對於維護家族或是各個家庭的團結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雖說宗法制已經淡出人們的觀念,但它無形之中還是影響着一代又一代人之間的微妙關係。這種模式以家庭爲主增強凝聚力而生,注重發展人際間的溫情,充分展示了已經淡化的宗法制的魅力。

宗法制度對中國社會與傳統文化的消極影響

宗法制度對中國的歷史和文化發展產生了巨大而又複雜的影響,它對中國文明的連綿不斷和中國文化在一定時期內保持強大生命力做出了貢獻,但同時它對中國文化上的種種弊端的產生也難以擺脫其影響。

從政治上講,導致了專制社會和專制思想的形成,人們的民主觀念和民主精神普遍缺乏。在宗法家族社會裏,統治階級和思想家們提倡"三綱五常""存理滅欲"的修養論,導致要求不同政治等級的人羣只能安分守己,不能逾越森嚴的等級規範。極大地束縛了人們的思想,將個性豐富、富有創造力的人,一個個變成了奴隸和機器,使中國的封建社會維持了數千年。"君爲臣綱,父爲子綱,夫爲妻綱"嚴格區分上下、長幼、嫡庶、男女的等級界線。還提出"君要臣死,不得不死;父要子亡,不得不亡"。這抑制了獨立人格的發展,培養了一種"奴隸"性格。幾千年來,人們已經習慣了國家有個皇帝、有個主宰,習慣了被壓抑、被支配、甚至被奴役的生活,好象不如此就失去了精神支柱和寄託。直到今天,雖然專制制度不復存在了,但是幾千年遺留下來的專制主義思想在中華民族中可謂根深蒂固,很難消除,並時不時以某種形式表現出來,極大地制約着當今中國的民主政治進程,制約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

從經濟上講,導致了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的長期存在,扼殺了資本主義經濟在中國的發展,阻礙了中國的現代化建設。宗法家族社會強調血統,尊崇共同祖先,排斥異姓異族,使得我國形成了聚族而居、聚姓而居的習慣,直到今天的廣大農村,這種情形仍未根本改變。這種聚族而居、聚姓而居的傳統,使得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長期存在,影響至今。

從文化角度講,導致了中華民族重傳統輕變革、重倫理輕科學,缺乏開拓創新、求真務實精神,思想上表現爲守舊、保守。以宗法色彩濃厚和君主專制度高度發達爲主要特徵的中國傳統社會政治結構對中國文化的影響有三:一是社會結構的宗法型特徵導致中國文化形成倫理型範式。其正面價值是使中華民族凝聚力增強,注重道德修養,成爲禮儀之邦;其負面影響是使三綱五常的倫理說教,"存理滅欲"修身養性和排外心理等成爲中國文化健康發展的障礙。二是中國社會結構的專制型特徵導致中國文化形成政治型範式。其正面價值是造就了中華民族的整體觀念、國家利益至上的觀念和民族心理上的文化認同;其負面價值是使國人存有嚴重的服從心態,對權威和權力迷信,缺乏個人自信心。三是宗法與專制相結合,在政治上表現爲儒法合流,在文化上反映爲倫理政治化和政治倫理化,突出地表現爲內聖外王的心態,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生理想和追求。

總言之,中國古代社會的總體特徵是一種政治與倫理一體化的結構特徵。這種一體化的社會格局主要是由宗法血緣關係來予以維持的。也許這種宗法血緣在歷史上曾起過進步作用,諸如中華民族的巨大凝聚力,中華五千年文明延續不絕等等。但從歷史的發展進程看,它包含許多消極的、負面的文化因素,如家長制、一言堂、重人治、輕法治等。宗法制使中國封建社會得以長期延續,阻礙了中國邁向近代化乃至現代化的歷史進程。今天,雖然宗法制的核心精神如世襲制已消失,但作爲一種觀念仍然存在人們的頭腦中。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