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記事 > 明治政府的改革方略中殖產興業帶來了什麼經濟繁榮

明治政府的改革方略中殖產興業帶來了什麼經濟繁榮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1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1871年11月至1873年9月,明治政府派出以巖倉具視、大久保利通、伊藤博文爲首的勳臣分批到歐美考察。遠赴歐美的日本使團不斷地寫信回國,提出“殖產興業”“文明開化”和“富國強兵”三大政策,以此作爲明治政府的改革方略。明治政府於1870年12月成立工部省,於1873年11月成立內務省。在經濟方面,明治政府強推“殖產興業“殖產興業政策,希望通過國有資本帶動整個國家的經濟發展。

明治政府的改革方略中殖產興業帶來了什麼經濟繁榮

明治政府將礦山、工場、紗廠、鐵路都收歸國有,在西方技術的幫助下,建起了一批批的模範工廠、模範產業,但也導致那些向工商業轉型失敗的貴族、武士迅速破產。於是,明治政府內部出現了保守與改革兩派。依靠地方武裝起家的明治勳臣西鄉隆盛開始同情沒落的武士階層,提出日本東亞戰略,實施對外擴張。

以西鄉隆盛爲首的一幫明治大佬開始琢磨:到底是攻打朝鮮,還是攻打臺灣。而明治政府認爲,朝鮮只是大清帝國的屬國,臺灣卻歸入了大清帝國的版圖,所以打朝鮮更容易得手。美國人聽說後相當高興,德隆希望華盛頓政府能夠支持自己,讓自己來駕馭日本這隻小獵犬。

明治政府的改革方略中殖產興業帶來了什麼經濟繁榮 第2張

副島種臣,“佐賀七賢”之一、明治政府勳臣,和西鄉隆盛一樣,都是擴張主義者。1872年8月,在副島種臣的強推之下,明治政府居然把駐朝鮮釜山的草樑倭館轉歸日本外務省直接管理。但就在此時,前往歐美訪問的巖倉具視、大久保利通等人回到日本,他們想將從歐美學來的、融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爲一體的現代化改革全面推進,讓日本先強大起來再對外擴張。於是,西鄉隆盛與副島種臣進兵朝鮮的計劃便一拖再拖。

明治政府的改革方略中殖產興業帶來了什麼經濟繁榮 第3張

歐美之行令巖倉具視等人深受刺激,他們發現,不僅英、法、德、俄等歐洲大國擁有強大的軍事力量,就連丹麥、瑞典這些彈丸小國也都擁有不可小覷的軍事實力。當時的德國首相俾斯麥在與日本使團把酒言歡後提道:“國際政治就是一個弱肉強食的羅馬角鬥場,普魯士從一個小國走向了統一的大德國,唯一的訣竅就是通過軍事強權去獲取國際上平等對話的權利。”

俾斯麥酒後的一通慷慨陳詞令巖倉具視一行激動不已。巖倉具視在德國考察期間意識到,德國人先是通過戰爭勒索了法國人50億法郎和礦山,然後又將大量的戰爭賠款投入到銀行和礦山中,令德國經濟以火箭般的速度直衝而上。因此,巖倉具視認定德國的軍事強權是“富國之本”,而英、法的工商業經驗則是軍事改革的重要保障,日本要成爲大國也需要一系列的制度改革。

明治政府的改革方略中殖產興業帶來了什麼經濟繁榮 第4張

巖倉具視在歐美考察期間聽到不少關於中國的言論。例如,俾斯麥就根本不看好中國的改革。沒錯,在圍剿太平軍的過程中,清政府就開始摸索着國有資本的改革。但在俾斯麥看來,中國的改革只注重技術層面,對政治體制與社會制度改革卻重視不夠,失敗早已註定。

俾斯麥對中國改革的悲觀態度令巖倉具視感到振奮。他覺得日本一直活在大清帝國的陰影之下,一旦通過改革超越中國,東亞強國之遠略指日可期。不過,巖倉具視很快就冷靜下來,他意識到以李鴻章、左宗棠、沈葆楨爲首的漢族官僚集團開始將改革從國有資本擴大到民營資本,中國富國強兵的全面改革也已經開始了。一旦日本出兵朝鮮,中國爲了維護龍興之地東三省的利益,一定會出兵幫助朝鮮這個屬國,日本擴張的銳氣將受到嚴重打擊。

明治政府的改革方略中殖產興業帶來了什麼經濟繁榮 第5張

1873年,副島種臣帶着李仙得來到北京,參加同治皇帝的親政大典。到北京後,副島種臣大半夜跑到總理衙門,要求享受與歐美使臣一樣的覲見禮遇,結果遭到奕的拒絕。期間,李仙得不斷在北京活動,拉攏歐美各國公使,爲日本出兵臺灣尋找藉口。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