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夏朝手工業和青銅冶鑄的發展如何?反映了夏代經濟的繁榮繁榮發展

夏朝手工業和青銅冶鑄的發展如何?反映了夏代經濟的繁榮繁榮發展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0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夏朝,中國史書中記載的第一個世襲制朝代,夏時期的文物中有一定數量的青銅和玉製的禮器。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着往下看吧。

夏代手工業和青銅冶鑄的發展。最能反映夏代社會生產力水平的是手工業,尤其是爲王室服務的“尖端”手工業。河南偃師二里頭的二里頭文化遺址是一處佈局嚴整的夏代王都,中部8萬平方米範圍是一組龐大的宮殿建築羣,包括數十座大小不同的宮殿基址。

南部有青銅冶鑄遺址;西北有燒陶的窯址,是製陶作坊區;北部和東部是制骨作坊區。該遺址出土大量石器、蚌器,還有玉器、銅器、漆器、紡織品遺痕等等,反映當時手工業部門很多,而且分工細密、技術高超。

製陶是和人們日常生活切相關的手工業部門,有漫長的發展歷史,二里頭遺址出土的大量陶器,就其數量種類之多,製作之精,在中原地區同時期遺址中尚屬罕見,更遠遠超出前代。獲得迅速發展的還有漆器工藝,我國最早的漆器實物發現於公元前4000年的長江下游河姆渡文化遺址中。

夏朝手工業和青銅冶鑄的發展如何?反映了夏代經濟的繁榮繁榮發展

有研究者根據文獻記載認爲堯舜時已有漆器,禹時更“作爲祭器,墨染其外,而朱畫其內”今在有“夏墟”之稱的晉西南。山西襄汾陶寺4000多年前的大中型基中已發現大量彩繪木器進入夏代以後,更有了長足進步,二里頭遺址中,有些中小型墓都使用漆棺,或還隨葬鉢、觚、豆、盒、鼓等漆器,還發現雕花漆器的殘跡,反映夏代漆器生產已具有相當的規模,而且已有了較高的技術水平。

玉器在我國古代不僅是財富的象徵,而且還多用作禮器,是權力和地位的標誌,所以玉器製作也曾屬於“尖端手工業”。文獻記載夏代的玉器在商周常被視爲珍寶。商湯滅夏,又伐三股,“俘厥寶玉”,武王伐紂“得舊寶玉萬四千、佩玉億有八萬”,後將“夏后氏之璜”分賜魯公伯禽。

春秋末年,宋桓魅叛亂失敗,逃亡衛地,衛國公族“公文氏攻之,求夏后氏之璜”.在偃師二里頭遺址發現的夏王朝時期的玉器。器類主要有玉戈、刀、鉞、圭、琮、柄形器等,都顯示了極高的工藝技巧。如玉柄形器上雕琢出獸頭形、獸面紋、花瓣紋、凸弦紋等,造型優美,加工精細,通體光潔,看不出雕琢痕跡,製作水平已和現代差不多了。

又一玉戈通長30.2釐米,厚0.5~0.7釐米,製作工整精細,器身厚薄不同的部位或有規整的分界線,或作弧形凸起或下凹,線條流暢圓熟,像模壓出的一樣。還有大量鑲嵌用的綠松石片,大小、形狀各異,大的如指甲、小的如芝麻,加工上有相當大的難度,但都製作得十分工整、光潔。

夏朝手工業和青銅冶鑄的發展如何?反映了夏代經濟的繁榮繁榮發展 第2張

值得注意的是夏代以前中原龍山文化琢玉工藝並不發達,不及黃河下游的大汶口、山東龍山文化,更比不上長江下游的良渚文化。到了距今4000年以降,長江、黃河下游文化顯示出相對衰退的態勢,而制玉工藝的最高水平卻出現在中原,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研究者認爲,這與夏王朝的建立及其對外戰爭有一定聯繫。

夏代最重要的“尖端手工業”是青銅鑄造業。文獻記載夏之方興,“遠方圖物,貢金九牧、鑄鼎象物”。又說夏後啓“使蜚廉折金于山川,而陶鑄之於昆吾”。“九鼎既成,遷於三國”此後“九鼎”成爲國家權力的象徵。

但長期以來,學者們對夏代是否能鑄造銅鼎表示存疑,近些年的考古發現證實夏代不僅能鑄造青銅容器,而且青銅鑄造已具備相當大的生產規模和相當高的技術水平。例如在偃師二里頭已發現多處鑄銅遺址,最大的一處面積在1萬平方米以上,延用時間很長,有不少作坊和工場留下大量熔鑄遺蹟。

從已發現的實物看,當時鑄造的器類有爵、斝、盉、鼎等禮器;戈、戚、鏃等武器;銅鈴、銅泡、銅牌等飾物。還有各種工具,如钁、鑿、錛、錐、鑽、刻刀及一批大小各異的刀。其中的銅爵、斝等一般出於小型墓,可見生產量比較大。從鑄造工藝看,有多合範整體澆鑄,也有先分鑄再接鑄。

夏朝手工業和青銅冶鑄的發展如何?反映了夏代經濟的繁榮繁榮發展 第3張

有的銅刀、戈上鑄有花紋,紋間凹槽可能還像青銅牌飾一樣鏤嵌綠松石,反映了熟練的鑄造技術此外,遺址中還發現了一批不知名的陶範。形制規模前所未見,器型大者,口徑達36釐米,有的還帶有繁縟的花紋,研究者認爲,當時還有一批王室、顯貴專用的銅器,較已發現的中小型出土的銅禮器製作工藝還要高一個檔次所以關於夏代“貢金九牧、鑄鼎象物”及夏亡“鼎遷於商”的傳說是有一定根據的。

就目前所見夏代青銅器實物不僅出土於王都,山西夏縣東下馮二里頭文化遺存中也有銅鑿及鑄造銅斧的石範,夏王朝時期夷人文化嶽石文化遺存中也有銅刀、鏃等工具和武器,山東黃縣還收集到一件傳世銅廠,與嶽石文化同類陶器形制非常接近,顯示出夏王朝時期青銅鑄造業的發展已有廣闊的基礎。

結語

夏代的手工業和農業已有了大規模的分工,這進一步促進了交換的發展。文獻記載夏代已有了貨幣,“夏后氏以玄貝、周人以紫石”在偃師二里頭遺址的墓葬中,海貝與銅爵、陶盉、玉戈、玉鉞等禮器放置在一起,有可能是當時的貨幣此外,隨着國家的出現還產生了賦稅,除“夏后氏五十而貢”徵收土地的什一稅外,文獻記載“《夏書》有之曰“關石、和鈞,王府則有'”,其中的“關”指門關之徵,賦稅的增多也反映了夏代經濟的發展繁榮達到一個新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