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語錄 > 文化名家 > 歷史上金農的繪畫技術高超在哪裏?

歷史上金農的繪畫技術高超在哪裏?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2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歷史上金農的繪畫技術高超在哪裏?他繪畫的題材多樣,除了畫竹、梅、鞍馬、道釋外,尚有許多散碎題材,他自稱爲“雜畫”,下面小編爲大家詳細介紹一下相關內容

根據當時畫史中的記載,金農於五十多歲之後時開始着意於作畫。這和現存金農有紀年的書畫作品是能夠相互印證的。在此之前,金農已經定居揚州,並且依靠賣文和賣字爲生,那麼是什麼原因使一個文人和書法家操起畫筆,開始繪畫生涯的呢?

“予初畫竹,以竹爲師,繼又江路野梅,不知世有丁野堂,又畫東骨利國馬之大者,轉而畫諸佛,時時見於夢寐中……”[1]。可見金農的作畫頗有階段性,而竹是他一系列繪畫題材中的第一個。金農是非常看重自己的竹畫的,在晚年曾將畫竹時的題記文字彙編付梓爲《冬心先生畫竹題記》。在序文中,曾提到他專心畫竹的來源:冬心先生……始學畫竹。前賢竹派,不知有人。宅東西種植修篁,約千萬計,先生即以爲師。

其實除師法造化之外,金農的竹畫有着長期的積累,並非照他自己所說:“前賢竹派不知有之。”事實上,畫竹題記中多次提到優秀的前代畫家作品,其中有唐代張立、宋朝徐履、蘇軾、元代趙孟頫、沈周的伯父沈貞吉等衆多名跡。

歷史上金農的繪畫技術高超在哪裏?

這些記錄分明地表明瞭金農的竹畫並非從天而降,雖自稱“不學而能”,但前賢竹派已經在不可避免地影響了他。不僅是前人,與金農同時代的揚州畫家也給了他很多啓發,比如當時的畫竹名家鄭板橋。畫竹題記中有所記述:興化進士鄭板橋,……十年前予與先後遊廣陵,相親相洽,若鷗鷺之在汀渚也。又善畫竹,雨梢風籜,不學而能。……君素性愛竹,近頗畫此,亦不學而能,恨橋板不見我也。

這裏提到的鄭燮對金農的開始繪畫有着很重要的促進作用。這就不得不提到鄭燮和揚州的書畫市場。當時的揚州,作爲全國漕運樞紐和鹽業交易的中轉站,給一大批藝術家的生存和發展製造了條件優厚的溫牀。致使本地、外地許多的職業藝術家在揚州吟詠不去,鬻書畫以自給。鄭板橋也是當時被吸引到揚州城的衆多文人之一。他於雍正元年癸卯(1723年),他三十一歲正值盛年時到揚州賣畫,並持續了十多年左右。這十年中,鄭板橋雖然屢屢出遊,但他的蘭竹作品產量非常多,而且在揚州的市場上已經站住了腳,有了很高的聲名,這很好的反映在存世的畫跡中。

雍正十年壬子(1732年),鄭板橋赴南京參加鄉試,得中舉人。其後,鄭板橋又於乾隆元年丙辰(1736年),五月,於太和殿前丹墀參加第二甲第八十八名進士。至乾隆六年辛酉(1742年),入京候補官缺,次年爲範縣令,併兼署朝城縣。

自鄭板橋離開揚州,揚州的蘭竹市場就失去了一位頂尖的畫家。雖然在揚州畫壇能作蘭竹題才的畫家另有其人,但在崇尚名家的社會風氣中,鄭燮的離開,無疑造成了竹、蘭市場的貨源的缺乏。

金農在鄭燮離開揚州後未幾年,即開始竹畫的創作我認爲不是偶然的。前人眼中的金農都是:“性逋削”或者“迂古”,但是從金農一生的經歷和他的處世態度及應變之法來看,他實際上是一個迂而不腐,食古而不泥古的人。金農早年即離家四處遊歷,賣詩句字畫以易米,結識了各色人等,其中有高官厚祿的文人,有腰纏萬貫的商人,也有清貧古雅的文士。可以想見要交遊廣闊並和各色人等保持長久的友誼,太過迂腐或頑固不化那是做不到的。

牛應之《雨窗消意錄》所記載的一則軼事就可以做很好的證明:一日,某鹽商宴客於平山堂,席間以古人詩句“飛紅”爲觴政。輪到某商人,情急之下說出“柳絮飛來片片紅”。頓時一堂鬨笑,只有金農獨說“此元人詠平山堂詩也”,並即席口占一詩爲其解圍。某商大喜,越日贈以千金相謝。對無才而有財的商人非但不嘲笑,還適時的幫襯一下,的確是的作爲沒有生產力的文人不得已的爲人之道。

而且金農並不忌言自己以出賣詩、畫和書法爲生,《冬心先生畫竹題記》有載:宜城沈叟樗壓,……叟已騎箕天上,予則吹篪市中,相感更多嘆息也。

歷史上金農的繪畫技術高超在哪裏? 第2張

在題記中金農甚至將自己完全比作了吹篪市中的商販。顯然已經承認了商品化後藝術家必須承擔的後果。

作爲有才而又有急智的金農,看到了這個市場的空缺,並抓住機遇開始了墨竹的創作。這除了藝術上的開拓,恐怕也可以理解爲金農力圖順應揚州書畫市場,甚至開拓市場的表現。

金農的竹畫,由於有了此前幾十年碑學書法的功底,所以風格尤爲古樸。和前人或當時其他畫竹名家瀟灑清麗的竹畫相比,有一種別樣的風致。他自稱“磨墨五升,畫此狂竹,查查牙牙不肯屈伏,天上天下,吾願屬刂取一竿贈之,不釣陽魚喬而釣諸侯也。”這種牙牙查查不肯屈伏的墨竹的出現,很快便引起了喜異好奇的揚州人的興趣,成爲鄭燮離開後揚州人購買竹畫的第一選擇。可以說,金農的畫竹填補了鄭燮離開後的市場空虛,同時也爲自己創造了巨大的經濟利益,併爲他日後重新選擇題材提供了成功的範例。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